网上有关“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的内容简介”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的内容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李翰卿所著的《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系李翰卿先生耳提面命 ,李映淮先生躬录 、整理而成 。书中承载着两代人数十年学习、研究、应用《伤寒杂病论》及其113方的临床实践及经验,反映作者博通医籍经典,但不泥古 、与时俱进 ,注重古为今用,中西结合,能达阴阳之理 ,擅用经方、小剂。李映淮先生在撰著书稿时,为使后人能准确地理解传承《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之真谛,参考多家学说,添加了不少按语 ,闫云科先生在整理校订书稿时,又附载了所存之李翰卿先生麻黄汤、桂枝汤 、大承气汤三份讲稿,可以说是三代人的心血铸就一部伤寒论临证录。
关于李可与古中医的情况
一、《伤寒论》文献研究
1 成无己生平及《注解伤寒论》撰注年代考 中华医史杂志 1998(4)
2 《伤寒补亡论》引《伤寒论》文所据祖本之探讨 中医文献杂志 1998(3)
3 《注解伤寒论》引书简考 中医文献杂志 1999(2)
4 《注解伤寒论》所据祖本考 中华医史杂志 1999(4)
5 《注解伤寒论》的学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6)
6 《伤寒明理论》的学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1)
7 《伤寒明理续论》的特色及不足 国医论坛 2001(3)
8 《注解伤寒论》释误考 中医文献杂志 2003(4)
9 《注解伤寒论》书名考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10 《注解伤寒论》首次刊刻过程考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1 试论成注《伤寒论》版本对后世的影响 中医文献杂志 2004(2)
12 《注解伤寒论》“府病说 ”对后世的影响 中医药学刊2004(7)
13 试析成无已阐释《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方法 四川中医2004(5)
14 成无已生平考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3)
二、中医医史内史 、外史研究
1. 略论道教文化对《千金要方》的影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2)
2. 万密斋小儿心理疗法浅析 国医论坛2003(2)
3. 瘀血体质的状态及形成因素 江西中医药 2003(4)
4. 孙思邈小儿护养法的启示 中医研究2003(3)
5. 体质与证的区别与联系及其临床意义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5)
6. 论归经学说的提出对方剂学发展的影响 中国中医基础理论杂志 2003(10)
7. 哕义衍变考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2)
8. 文医交叉课程《训诂学》教学体会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3(12)
9. 试论宋儒治学方法对宋士大夫编撰医书的影响 中华医史杂志 2005(3)
10. 从《千金宝要》看宋文人编撰医书的思路 国医论坛 2003(6)
11. 从历法谈李时珍以《雷公药对》所用历法为周历之误 医学求真集 2003 第六届中医文献学术研讨会
12. 试析宋士大夫私人编撰医书之原因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4(2)
13. 试论宋儒治学方法对宋《伤寒论》文献研究方法的影响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1)
14. 从五脏五行配属关系的多样性看医学发展的轨迹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4)
15. 谈医学史外史研究倾向的思考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10)
16. 《中医古籍文献学》学习体会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5(3)
17. 道家复归婴儿的现代养生意义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6)第二位
18. 从《本草纲目》看药物炮制法改进的原因 光明中医2007(1)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研讨会 06威海
19. 《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续论》的比较研究 中国中医基础理论2007(8)
20. 《难经本义》初次刊刻情况考 中华医史杂志 2007(6)
21. 《十四经发挥》十四经模式的确立及丹道文化背景分析 医学与哲学 2007(1)
22. 试述《本草纲目》对药物炮炙法的贡献 光明中医2007(1)
23. 谈滑寿整理《素问》的成就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
24. 从李济马的知识结构看儒家思想对其医学成就的影响 医学与哲学2007(5)
25. 郭思与《千金方》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5)
三、教学研究
1. 《训诂学》渗透医学人文精神教学法的尝试 中医药学刊2007(5)
2. 谈《训诂学》教学中学生阅读及理解古医书能力的培养中医教育 2005(2)
3. 人文社科知识介绍在《中医文献发展史》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中医教育 2005(1)
李可 ,山西灵石人,偶得彭子益之《圆运动的古中医》一书,而入中医之门 。性直爽、视患者如已病 、临证胆大心细 ,创破格救心汤治重症心衰,救濒死于顷刻。传承清末郑钦安“火神派”,主张人体阳常不足 ,喜用纯阳之品“附子”,且剂量多达200号以上,但常获奇效。对汉代以前《内经》、《伤寒论》有较深研究 ,主张恢复张仲景(汉代)之前的古中医学术体系,反对学院派中医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著有《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搜集整理了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一书。
弟子有郭博信、陈新安,山东好像还有个孔乐凯 ,弟子的临证和著作未曾了解,不敢妄评。
(本人中医专业毕业,中医执业医师 ,从事中医十余年,而未入其门,一读李老之书 ,始见中医之真谛,对中医始产生百倍信心,叹做学问之难 ,叹良师之难觅 。)
关于“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的内容简介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蛋蛋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ndanka.com/zshi/202508-1163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蛋蛋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的内容简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蛋蛋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的内容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的内容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