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放我一马是意思 谁发明的 要马的意思吗?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放我一马是意思 谁发明的 要马的意思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放我一马是出自《三国》 。
华容道义释曹操 ,关羽后撤,让出一个马位,曹操被放走了 ,从此,以放一马来形容让对方手下留情,给自己一条活路。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是世人皆知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的重点篇章。赤壁之战后,曹操仓皇从华容道败逃 。诸葛亮派关羽在这里埋伏。曹操人困马乏 ,损兵折将,不能再战。关羽念在过去曹操厚待自己的情分上 ,不顾立下要活捉曹操的军令状 ,放过了他 。
扩展资料故事主要内容:
赤壁一战,曹军大败。曹操领残兵败将狼狈逃命,一路上连遭伏兵劫杀 ,最后只剩三百余骑往华容道走去。此时人皆饥倒,马尽困乏;焦头烂额者扶策而行,中箭着枪者勉强而走;衣甲湿透 ,个个不全,军器旗幡,纷乱不整,鞍辔衣服 ,尽皆抛弃。正值隆冬严寒之时,其苦不可胜言 。
行不数里,曹操在马上扬鞭大笑。众问何故 ,曹操道:“人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我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在此处埋伏一军,我等皆束手受缚矣 。”
言未毕 ,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过,大将关羽提青龙刀 ,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曹军见了,亡魂丧胆 ,面面相觑。曹操说:“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 ”众将道:“人纵然不怯,马力也己乏,安能复战?”
谋士程昱说:“关羽一向傲上而不忍下 ,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 。丞相旧日待他有恩 ,今日须是亲自求情,方可脱得此难。”
曹操从其言,纵马向前 ,欠身问道:“将军别来无恙? ”关羽也欠身答道:“我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
曹操说:“我今日兵败势危,到此无路 ,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 。”关羽道:“昔日虽蒙丞相厚恩,然已奉报。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
曹操说:“大丈夫以信义为重 ,五关斩将之时,将军还能记否? ”
关羽是个义重如山的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不觉动心。又见曹军惶惶 ,皆欲垂泪,心中越发不忍,于是勒回马头 ,命众军四散摆开 。曹操见关羽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
关羽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关羽大喝一声 ,曹军皆下马,哭拜于地。关羽越加不忍 。正犹豫间,曹将张辽纵马而至。关羽和张辽是故友 ,今日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 ,并皆放去。后人有诗曰:“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 。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古今中外不正确认识自己的事例
行了,我来吧 ,《三国志》里的啊。正史 。直接帮你翻译白话文。我高中的时候就辩论过。
首先给曹操定义为英雄,出发点,智谋 ,政治立场,权术运用,天下论事观 。气节。个人魅力。
刚开始的时候别全说 。一点一点说。
1统一北方 ,实行屯田。
这点不需多说,东汉末年,群雄并起 ,致使民不聊生,曹操首先统一北方,让北方各族人民有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下生活。实行屯田 ,恢复了北方各地的生产,让北方的人免于战乱之苦 。
2击败了北方游牧民族。
这就更好说了。时刻以人民为主 。没有因为实力膨胀而南下去和其他诸侯争锋,而是驱除了北方游牧民族,致使边境安全。维护了汉朝的统治。
3爱才 为贤适用
简单 ,戏志才,出身贫民 。在汉朝等级森严的制度下,中用戏志才 ,戏志才为初期的曹操建功立业出了很大的力。典韦和许褚,都没有什么显赫的身世,但是勇猛过人 ,智谋不足。曹操一直都让他们担当侍卫,没有让他们单独领过兵 。好友张辽,庞德。都是招降的将领 ,但是曹操都委以重任。
4成大事不拘小节
当时马超追杀曹操,曹操为了保命 。弃袍割须。这个事呢《三国志》里面没说。但是你也可以当资料。
5用革新的思想,对当时的制度并不完全信任 ,总结出来就是很有理想
给你举个例子吧 。当时年轻人想做官,必须让一个很有名望的人给评价下。
有个当时大儒就说曹操: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间熊。 当时曹操大笑 。其实这不是正确的。当时曹操只是付之一笑。当时曹操的心理是这样的 。我曹操什么样的人不用别人来评价。我不会因为你的评价高而以后的成就高,也不会因为你的评价低而后一事无成。这代表曹操是个很有理想很自信的人 。人格魅力的体现啊。思想在当时也新潮。
6狭天子以令诸侯
这个是反方有利的说辞,但是你也可以用 。为啥呢?因为这表现了曹操的政治觉悟很高。懂得占据天时。在政治上他就是老大。
7不贪图虚名 追求实际
当时朝廷上重要部门的人都是曹操的亲信 ,但是他没有称帝,其实他才是真正的皇帝 。他不称帝是为了让天下人知道他是衷心的,能吸引更多的人才为他效力。这才是追求实际。
8身经百战曾百胜
这点很重要 。官渡之战。灭袁术 ,击杀吕布,定汉中。驱马超 。这些战役上,他都没有很强大的实力 ,但是他都打赢了。你多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废话不多说 。
9百善孝为先
曹操为了他爸爸做了多大的事你应当知道吧,不过《三国志》里面没提。
10忠勇可嘉
发狡诏。就是称皇帝又密诏,让各路诸侯去诛杀董卓 。其实这个绞诏谁都可以发。没人会傻乎乎的问事真是假。但是这个诏书是曹操发出的 ,说明他忠。
勇救更好说了 。刺杀董卓。。 。
11 文采
这个不用我说吧,百度下,曹操写的诗。完事
好了 祝你们成功 哦也!
古今中外不正确认识自己的事例:
1 、纸上谈兵-赵括
相传赵国有一位差不多与廉颇齐名的上将军赵奢 ,多次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赵奢有一个儿子赵括,也读了许多兵书 。他除了读书,还喜欢在家里向客人演讲兵法。赵括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 ,所以宾客们都赞扬赵括精通兵法,称赞他真是一个将门虎子。不知天高地厚小家伙,真的以为自己非常了不起 ,自认为天下第一 。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当时不少人都夸奖他,可是赵奢却不以为然。他告诫儿子要多务实际,赵括的母亲问赵奢为什么 ,赵奢说: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必须以极其严肃诓谨慎的态度去对待,而赵括却把它看得很轻率 ,这就一定要坏事 。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 ,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派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于是赵孝成王派军队接收了上党。两年后,秦国派王龁把上党团团包围。
赵孝成王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 。于是 ,廉颇带大军驻守长平,秦国也派大军向长平进攻。战场经验丰富的老将军廉颇,根据敌我形势 ,在长平调兵布阵,准备与秦军打一场持久战。任凭秦兵挑衅,廉颇只是坚守阵地 。
这一下使秦军犯了难 ,因为秦军后方的补给线长,运输困难,难以持久。两军对峙 ,时间长达三年之久,秦军已经慢慢地显出了疲态,前线的指挥官眼见即将不支 ,只好如实向秦王汇报。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 。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于是,秦昭襄王派间谍携带千金贿赂赵国的权臣,并散布谎言说:“赵将唯马服君最良 ,其子赵括勇过其父,若使为将,诚不可挡。廉颇老而怯 ,屡战俱败,为秦兵所逼,不日将降秦矣! ”
意识是说:廉颇已经老了 ,根本不中用了,他哪里还敢与秦兵打仗?因此只会死守,不会进攻!所以打了三年 ,还没有打退秦兵 。赵国如果要打败秦兵,除非是启用后起之秀赵括。
这时赵惠文王已死,赵孝成王即位 ,赵孝成王对廉颇的坚守政策早已不满,又听信了谎言,于是撤换廉颇,让赵括接替了廉颇职位。
这时赵奢已死 ,其夫人请求赵王不要派她的儿子去长平 。理由是其丈夫生前嘱咐,说儿子只会吹牛,没有实际经验 ,把用兵打仗看得像小孩子玩耍一样。而且当他一谈起兵法,就马上目空一切,好像四海之内 ,只有他一个人会打仗。
这种人不带兵倒也罢了,一旦带兵,一定要打败仗。赵王不信 ,赵母只好请求赵王,如果将来儿子打了败仗,请不要罪及家族 。
公元前260年 ,赵括统率20万大军,来到长平,廉颇只好交出兵符,自个儿回家。赵括总共率领四十万大军 ,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针。他下达命令:如果秦兵再来进犯,一定要迎头痛击 。如果敌人被打败,一定要马上乘胜追击 ,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可。
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后,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于是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 ,去指挥秦军。
然而,赵括只知纸上谈兵,不会临阵应变 ,那边白起故意打了几阵败仗 。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
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 ,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 ,等待救兵 。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 ,可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谈何容易 。最后 ,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 ,四十万赵军全部覆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
这段历史后来产生了成语“纸上谈兵 。”“兵 ”指战争、军事。“纸上谈兵”指仅在纸面上、口头上空谈军事,实际并不懂的人。用它来讽刺那种喜好空谈 、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或者比喻只是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的情形 。
2、恃才犯忌-杨修
曹操聚集兵队想要进兵 ,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都,又怕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 ,禀请夜间口号 。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 ,便让随行士兵收拾行装,准备撤兵。有人报告给夏侯惇。夏侯惇大吃
一惊,于是请杨修至帐中问道:“您何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来看 ,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都 。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如今进兵不能胜利 ,退兵让人耻笑,在这里没有益处,不如早日回去,来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因此先行收拾行装 ,免得临到走时慌乱 。 ”
夏侯惇说:“先生真是明白魏王的心思啊!”然后也收拾行装。于是军营中的诸位将领,没有不准备回朝的。
当天晚上,曹操心烦意乱 ,不能安稳入睡,因此便用手提起钢斧,绕着军营独自行走。忽然看见夏侯惇营内的士兵都各自在准备行装 。曹操大惊 ,急忙回营帐中召集夏侯惇问是其原因。惇回答说:“主簿杨德祖事先知道大王想要回去的意思了。”
曹操把杨修叫去问原因,杨修用鸡肋的含义回答 。曹操大怒的说:“你怎么敢乱造谣言,乱我军心!”便叫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 ,将他的头颅挂于辕门之外。
原来杨修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屡次犯了曹操的大忌。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花园 。造成时 ,操前去观看,没有夸奖和批评,就叫人取了一支笔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 ”字便走了。大家都不了解其中的含义。
杨修对工匠们说,“门"添活字 ,就是”阔“字,丞相嫌你们把花园门造得太大了 。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去观看。曹操很喜欢,问道:“是谁知道了我的意思?”下人回答:“是杨修! ”曹操虽表面上称好 ,而心底却很嫉妒 。
还有一天,塞北进贡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案头。杨修见到了,竟然取勺子和大家将酥吃完了。曹操问其原因 ,杨修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么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虽然喜笑,而心里却厌恶杨修 。
曹操害怕有人暗自谋害自己 ,常吩咐侍卫们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是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靠近我! ”有一次曹操白天在帐中睡觉 ,被子落到了地上,近侍慌忙取被为他覆盖。曹操立即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然后继续上床睡觉。
半夜起来的时候,假装吃惊的问:“是谁杀了我的侍卫?”大家都以实相告 。曹操痛哭 ,命人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在梦中杀人,惟有杨修知道了他的意图,下葬时叹惜的说:“不是丞相在梦中 ,是你在梦中呀!”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
曹操的三儿子曹植,,爱慕杨修的才华,经常邀请杨修谈论,,终夜不休息 。曹操与众人商议 ,想要立曹植为世子。曹丕知道这件事情后,秘密地邀请朝歌的长官吴质到他家里商议,因为怕有人觉察到,于是把吴质藏在大簏子中 ,只对外说里面是绢匹,运到曹丕府中。
杨修知道这件事情后,直接来告诉曹操 。曹操派人到曹丕的府中门口观察。曹丕知道后惊慌地告诉吴质。吴质说:“不要担心 ,明天再用大簏子装上绢匹,还运进府中来迷惑他们 。 ”
曹丕按照吴质的话,又用大簏子载了一些绢运进府中。曹操的使者搜查簏子中,果然是绢匹 ,就回报曹操,曹操因此怀疑杨修诬陷曹丕,更加讨厌杨修。
曹操想要试试曹丕和曹植的才华。一天 ,命令他们各出邺城的城门;却私下里让人吩咐看守大门的士兵,不准他们放行 。曹丕先到,看大门的士兵阻拦他出去 ,曹丕只得退走。曹植听说后,向杨修请教。杨修说:“你奉王命出城,如果有阻拦的 ,就把他们斩首就行 。”
曹植听信了他的话,等到了城门,士兵阻拦住他 ,曹植大声叱骂他说:“我奉王命出门,看谁敢阻挡!”随即就斩了拦他的士兵。于是曹操认为曹植有才能。后来有人告诉曹操说:“这是杨修教他这么干的 。 ”曹操大怒,因此也不再喜欢曹植了。
杨修又经常教曹植十多条怎么回答的好,只要曹操问他问题 ,曹植就依照杨修教他的地回答。曹操问曹植军国大事,曹植对答如流 。曹操心中非常疑惑。后来曹丕暗地里买通了曹植府中下人,偷着来告诉曹操。
曹操见了大怒说:”匹夫居然敢来欺骗我!”那时就有了杀杨修的心思 ,如今就借惑乱军心的罪名杀了他 。杨修死时才四十四岁。
3 、东施效颦-东施
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 ,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 。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胸口疼痛 ,所以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但是见到她的村民们却都称赞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
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 ,长相并不好看。她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心的样子很美丽,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 ,认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 。
由于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 ,让人更加厌恶。有人看到之后,赶紧关上大门;有些人则是急忙拉妻子和孩子躲得远远的,他们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现在 ,人们经常用“东施效颦 ”形容模仿者的愚蠢可笑;也表示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 ,“东施效颦”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没有学到别人的长处 。
4、夜郎自大-夜郎国王
汉朝的时候 ,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 ,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 ,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 ”
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 。”
后来 ,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 ”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
有一次 ,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
使者一听吓了一跳 ,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
5、养虎为患-吴王夫差
公元前496年 ,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 ,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 ,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 ,无路可走,准备自杀 。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 ,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 ,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 。”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 ,勾践深谋远虑,文种 、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 ,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 ”
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 ,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 ,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 。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 ,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 ,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
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 ,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 。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 ,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 。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 ,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 ,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 ,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 。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 ,就同意了。
公元前478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 ,屡战屡败 。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 ,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纸上谈兵
百度百科-杨修之死
百度百科-东施效颦
百度百科-夜郎自大
百度百科-卧薪尝胆
关于“放我一马是意思 谁发明的 要马的意思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蛋蛋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ndanka.com/zlan/202508-1232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蛋蛋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放我一马是意思 谁发明的 要马的意思吗?》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蛋蛋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放我一马是意思 谁发明的 要马的意思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放我一马是意思 谁发明的 要马的意思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