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李千古伤寒论(关于李千古伤寒论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李千古伤寒论(关于李千古伤寒论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小 编 导 读
桂枝汤是我们学习《伤寒论》时耳熟能详的方子 ,一般来说多将之归属于解表剂治疗感冒 。但桂枝汤作为“千古第一方 ”,如果只看作治疗感冒的小方可就小瞧它了,如果用好了桂枝汤及其类方 ,能够解决诸多临床难题。今天,我就带大家从一则医案,见识下桂枝汤类方如何解决了抗生素治不好的肺部感染。
李某,女性 ,50岁 。既往有大肠多发性溃疡病病史,有丁胺卡那 、爱大、头孢类、青霉素类 、环磷酰胺等过敏史。2010年10月初,受凉后出现发热 ,体温最高38.5℃,伴咳嗽,呈阵发性连声干咳 ,痰黏难咯,鼻塞流涕。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及少量湿啰音 ,心率94次/分,律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查胸片示肺部感染。门诊予静滴洛美沙星后未能缓解 ,仍发热、咳嗽、咯痰,故于10月8日转入病房。住院期间,予阿奇霉素 、左氧氟沙星静滴及对症治疗,效果不佳。虑及患者为过敏体质 ,抗生素选择甚难,特请黄师查房,冀以中药获效 。见患者神疲体倦 ,面色少华,形体消瘦。每天下午及晚上发热,体温波动于37.5℃~38.2℃。咳嗽咯痰难出 ,痰稠色白,恶寒 。
先以小柴胡合麻杏石甘汤。四天发热未退,咳嗽仍频。
黄师再次查房 ,见其 不时拭汗,且恶寒明显,天气虽热 ,仍穿厚衣,口中淡,苔白不渴 。
即处以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
桂枝15g,白芍15g ,生姜15g,大枣15g,炙甘草15g ,北杏仁15g,川厚朴20g(后下)。
嘱配两剂当晚服完,每隔两小时服一次 ,分4次服,服药后服半碗热粥以助药力,并盖被取汗。
患者遵医嘱 ,服上药1剂尽后,觉全身温暖,恶寒感顿减 ,当晚退热,病者自行停后服,但翌日又复发热 。仍以桂枝汤倍增其量,并加厚朴杏仁 ,两剂。将息法如前。发热已全退,恶寒汗出已罢 。
桂枝汤为众方之首,乃千古名方。其方义几乎无人曰不晓。但用于临床却常畏首畏尾。无非是南方无伤寒 ,夏天无伤寒之说,先入为主 。因而临床上纵有桂枝汤证、麻黄汤证亦视而不见。更若据《内经》:“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不问见症 ,但以发病时间以认症 。故后世见到夏月发热恶寒无汗者称为阴暑,暑兼寒湿。有麻黄汤摆着不用,却另立一首新加香薷饮 ,强称香薷为夏月之麻黄。亦即夏月有麻黄证而不能用麻黄,香薷可代替麻黄 。
及至观《吴鞠通医案》中载:鞠通自医案,四十岁时 ,六月十三日,先暑后风,大汗如雨,恶寒不可解 ,初用桂枝汤桂枝二两,毫无效验;次日用八两,半帖而愈。见吴氏用药果敢 ,毫不姑息,与其《温病条辨》风格迥异。而观曹颖甫《经方实验录》载桂枝汤证六例,有三例是夏暑时节的 。看来 ,夏天是桂枝汤证的多发季节。故曹氏门人姜佐景叹曰:“然则桂枝汤实为夏日好冷饮而得表证者之第一效方,又岂唯治冬日北地之伤寒而已哉?”曹氏又说:“大约夏令汗液大泄,毛孔大开 ,开窗而卧,外风中其毛孔,即病中风 ,于是有发热自汗之证。故近日桂枝汤方独于夏令为宜也 。 ”
本案发病正值中秋节后,广州地区仍如炎夏。而发热久不退,恶寒明显,自汗津津 ,黄师查房时,见其不断以毛巾拭汗,舌淡苔薄白 ,口中和。此桂枝证无疑,又有咳嗽气逆,故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以桂枝汤治太阳病 ,非独为太阳病而设也 。实际上阳明篇、太阴篇均有桂枝汤,是为发热汗出恶风而设。
此证当日黄师处方后,见其频频拭汗 ,恶风,曾嘱次日加附子。盖《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 ,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次日,再询之,虽汗出较多 ,但发热时并无汗出,多在退热时汗出更为明显,此非遂漏不止 ,且此时汗已减,故毋须用扶阳之附子,重用桂枝汤便可。
《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曰:“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温覆令一时许 ,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 ,更服如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期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 ,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 ,更作服。若不汗出者,乃服至二三剂。”此段服桂枝汤将息法,不可等闲视之 ,有时却是疗效的关键 。
此段条文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汗的问题: 桂枝汤证原本已有汗出,何以更发汗?桂枝汤是发汗之方?抑止汗之方?《经方实验录》姜氏把“汗 ”分为“病汗”“药汗”。即桂枝汤证之“汗出”为“病汗 ”,汤方后云“微似汗出”是为“药汗”。发汗后,“病汗 ”遂除 ,亦止汗也 。 二是服药的问题。 经方大多一剂药分三服,桂枝汤更按病情“一日一夜服……乃服至二三剂”。三剂即九次服药矣!观今之医,凡处一方便了事 ,从不讲究服药方法 。即便对证,也未必能克病也。一日三服,当时仲景已知药效须持续。此案原嘱服四次 ,但病家自服两次,故未能一剂收功也 。
黄仕沛老先生祖辈五世业医,其父黄继祖为广州市名老中医 ,精于温病。黄仕沛老先生在临床上独尊经方,以大剂称著。这本《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方证相对医案与经方问对》收录的就是黄仕沛老先生的方证相对医案、经方问对及其临床感悟——
本书共分为四部分,即方证相对医案 、师门对话录、黄仕沛老师“临证感悟”及附录:经方学验“华山论剑 ” 。通过不同侧面展示了经方临床家黄仕沛先生的经方理论和临床特色。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方证相对医案与经方问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何莉娜 潘林平 杨森荣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 悦读中医 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明清伤寒学派分别是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和辨证论治派 ,其详细内容如下:
1 、错简重订派主张对《伤寒论》进行重新整理和修订 。他们认为王叔和的编次存在错误,导致原文散乱,影响了后世对《伤寒论》的理解和应用。因此 ,他们主张重新整理和修订《伤寒论》,以便更好地研究和应用。代表人物有方有执、张遂辰等。
2、维护旧论派尊重王叔和的编次,认为它仍为长沙之旧 ,不必改弦更张 。他们认为《伤寒论》经过王叔和的编次后已经成为了经典之作,后世医家只需遵循其理论和方法即可。代表人物有张志聪 、张锡驹等。
3、辨证论治派则认为不必追究何为仲景,何为叔和 ,应该根据病情辨证论治 。他们认为,《伤寒论》虽然经过王叔和的编次,但并不影响其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因此 ,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而不是拘泥于经典原文的编次。代表人物有喻嘉言、柯韵伯等 。
明清时期的相关内容
1 、政治方面:明朝建立后,实行了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明朝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废除了丞相制度 ,设立了六部、都察院等机构。明朝还实行了特务统治,设立了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对官员和百姓进行严密监控 。
2 、经济方面:明清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明朝实行了海禁政策 ,鼓励海外贸易,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清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同时 ,城市的发展也很快,出现了许多商业和文化中心。
3、文化方面: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明朝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 、艺术家和思想家 ,如王阳明、李时中、罗贯中等。清朝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如曹雪芹 、吴承恩、郑板桥等 。这些文化名人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关于“李千古伤寒论(关于李千古伤寒论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乐萱]投稿,不代表蛋蛋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ndanka.com/wiki/202508-1321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蛋蛋号的签约作者“乐萱”!
希望本篇文章《李千古伤寒论(关于李千古伤寒论的简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蛋蛋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李千古伤寒论(关于李千古伤寒论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千古伤寒论(关于李千古伤寒论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