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当今世界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有哪些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当今世界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给你查了一下诺贝尔化学奖从1990年算起的,这个算是世界范围内都出名的化学家 ,国内的各个大学的化学专业老师的侧重方向不同,所以不好判断 。
1990-美国科学家科里因创立关于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1991-瑞士科学家恩斯特因对核磁共振光谱高分辩方法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
1992-美国科学家马库斯因对化学系统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出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 。
1993-美国科学家穆利斯因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在遗传领域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就 、加拿大籍英裔科学家史密斯因开创“寡聚核甙酸基定点诱变”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4-美国科学家欧拉因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5-德国科学家克鲁岑、莫利纳和美国科学家罗兰因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6-美国科学家柯尔,英国科学家克罗托因,美国科学家斯莫利因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
1997-美国科学家博耶,英国科学家沃克尔,丹麦科学家斯科因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8-奥地利科学家科恩,英国科学家波普因提出密度泛函理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9-美籍埃及科学家艾哈迈德-泽维尔因将毫微微秒光谱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的转变状态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 2000-美国科学家黑格、麦克迪尔米德和日本科学家白川秀树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有功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1-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 、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因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 ”领域取得成就 ,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因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2-美国科学家约翰-B-芬恩和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因在生物高分子大规模光谱测定分析中发展了软解吸附作用电离方法;瑞士科学家库特-乌特里希因核电磁共振光谱法确定了溶剂的生物高分子三维结构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
2003年 彼得·阿格雷、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国因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4年 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以色列、伊尔温-罗斯美国三人因在蛋白质控制系统方面的重大发现而共同获得该奖项。他们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具体地说 ,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 。
2005年 伊夫·肖万法国 、罗伯特·格拉布美国、理查德·施罗克美国,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他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而获奖 。
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2008年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科学家下村修他们三人因为在绿色荧光蛋白(GFP)研究和应用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将各分得2008年度1/3的诺贝尔化学奖奖金。
2009年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10年美国化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化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 ,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
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主范霍夫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
雅可比·亨利克·范霍夫,荷兰化学家,他关于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的假说 ,不仅能够解释旋光异构现象,而且还能解释诸如顺丁烯二酸和反丁烯二酸、顺甲基丁烯二酸和反甲基丁烯二酸等另一类非旋光异构现象。
分子的空间结构假说的诞生,立刻在整个化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一些有识之上看到了新假说的深刻含义,纷纷称赞范霍夫这一创举 。
从1877年之后,范霍夫开始注意研究化学动力学和化学亲合力问题。1884年,他出版了《化学动力学研究》一书。书中他不仅阐明了反应速度等化学动力学问题 ,而且还专门论述了化学平衡理论和以自由能为基础的亲合力理论 。
这本书首先着重讨论了化学反应速度及其变化规律。他创造性地把反应速度分为单分子 、双分子和多分子反应三种不同类型来研究。其次,范霍夫对于两个方向相反的反应(即可逆反应)采用了化学平衡的观点来研究 。他首倡以双箭头符号来表明化学平衡的动态特性。
最后,他还给化学亲合力下了明确的定义 ,并对它进行了研究。在物理化学领域中,范霍夫重点研究的另一个课题是稀溶液的渗透压及有关规律 。他做了许多关于溶液渗透压的实验,提出了一个能普遍适用的渗透压公式。
PV=iRT i>1
式中P是溶液的渗透压 ,V是其体积;R是理想气体常数,T是溶液的绝对温度。
范霍夫还证明,对许多物质来说:i值均为1 ,即渗透压关系式为PV=RT。同时,他还对此式的应用以及i不等于的体系(电解质溶液)进行了大量研究 。范霍夫从化学动力学开始,进而广泛地研究了热力学 ,特别是有关稀溶液的渗透压问题。
他把化学动力学、热力学和物理测定统一起来,建立了物理化学的基础。正如范霍夫在创建立体化学时的遭遇一样,物理化学的诞生也遇到了不少挫折 。
瑞典有一位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名叫斯特万·阿累尼乌斯。他根据自己对溶液导电性的研究 ,提出了关于溶液的电离假说。但这一新理论的出现立即遭到国内不少学者的强烈反对 。为了寻求理解与支持,阿累尼乌斯把自己的论文寄给范霍夫请求诣正。
想不到身处异国的范霍夫一口气读完了论文后,不仅马上领会了阿累尼乌斯的基本观点 ,并且由此受到了极大启迪。他的脑子豁然开朗:电离作用!对,电离作用!这正是电解质溶液i>=1的原因 。范霍夫认为,如果溶液中的电解质确实分解为离子 ,那么溶液中的粒子数就会增多。
同样地,如果是由于粒子撞击半透膜隔层而引起的渗透压力,则很容易理解测量压力为什么会高于计算压力值。他把自己的想法写成论文并写信告诉了阿累尼乌斯 ,表示完全赞同电离学说 。
范霍夫关于电解质溶液的渗透压的文章在斯德哥尔摩发表后,引起了德国科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的极大兴趣。几个月后,他专程来到阿姆斯特丹 ,同范霍夫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他俩一致认为阿累尼乌斯的电离学说是一种了不起的创造。
奥斯特瓦尔德对范霍夫说:“我认为,这是一个新理论的开端,它将会成为研究溶液特性的基础 。而您本人的研究,将会证实和发展这个理论。”他还倡议道:“事业需要大家更紧密地进行合作 ,把一切力量都联合起来。”
当他得知阿累尼乌斯已决定要来阿姆斯特丹同范霍夫一起进行实验,随后还要去里加拜访他时,非常高兴 。
1887年8月初 ,他们共同创办的《物理化学杂志》第一期在莱比锡问世。这标志着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一物理化学的诞生。范霍夫同阿累尼乌斯、奥斯特瓦尔德的友谊与协作,使他们突破了国界和学科的局限,共同为新学科的创立奠基 、为新兴的基本理论的确立进行了顽强的战斗 。
固此 ,他们被誉为“物理化学的三剑客 ”。
范霍夫毕生从事有机立体化学与物理化学的广泛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1901年12月10日 ,他来到斯德哥尔摩,“在瑞典科学院举行的隆重的授奖仪式上,发表了演讲 ,他着重讲到了关于溶液的理论方面的科学成就 。
关于“当今世界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蛋蛋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ndanka.com/wiki/202508-1195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蛋蛋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当今世界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有哪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蛋蛋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当今世界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当今世界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