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是怎样的作品?”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是怎样的作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起首四句,就两现春江 、两现明月、两现潮、两现海,交错叠现的景观立即把人带进了一个神奇美
妙的境界。而最后一句 ,又为整篇描写的江月埋下了伏笔。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读者可以看到 ,诗人在第二组是写初月的朦胧,第三组是写高月的皎洁,并发思古之悠情 。“江畔
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 ,满怀感慨和迷惘。也许后来
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
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组的起句“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与刘希夷的名句“年
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如出一辙 。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刘希夷感慨风物
依旧而人生易老,两者之间何其相似!这里月的叠用 、人的叠用以及江的叠用 ,有一种音节美、韵
律美,断而复续,飞丝相接 ,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诗人创造的这种诗歌语言形式,后来发展成
为散曲和民歌中的“顶针续麻体”,至今中国诗坛还留有它动人的影子。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最神奇的就是这白云一片,悠悠来去,使万丈沟壑一线飞渡 ,从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
浦扁舟和明月楼头,一笔带出离人怨妇的主题。有人对此诗的主题多有非议,殊不知几千年中国历
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为生计而奔波 ,离人怨妇,正是社会底层的生活现实。而且爱情和
相思,是人类文学永恒的主题,没有哪一代人能避开 ,古今中外,真正避开了的只有六七十年代中
国“八大样板戏” 。样板戏中除《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有个妻子一出场就遭土匪枪杀外,八部戏
剧再没有一对夫妻 ,也没有一对情人。而如此一首诗 、如此一轮明月,还有什么题材比写离人怨妇
更好呢?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相思情怀才配凄清如许的一轮江月,也惟有纯真的情 ,才能使高
天皓月更显皎洁。这样大开大合的过渡,手法巧妙如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 。在这样一个明月之
夜 ,是谁家游子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他家在何处?又是谁伫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楼头思念她的远方
飘零者呢?仅用两句,合写离人怨妇 ,总领下文。然后派出八句描写怨妇: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楼头明月总在怨妇心头眼底徘徊,照着早已懒用的妆台明镜。月明之夜,离愁别绪更加萦怀 ,使人
无法排遣 。而那一轮明月偏又浸透帘珑、照亮砧石,况且帘卷不去、手拂不开。此时远行的人儿只
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瞩望而无法相依相诉 ,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怀,说来他也无法听到。我多想
随这笼天罩地的月光飞流到他身边去照耀他啊!可是即使象鸿雁那样高飞远举,也不能把这寂寞楼
头的相思明月带给他 ,何况这春江里只有跃浪的鱼儿激起几个漩涡儿呢!寥寥数语,怨妇的离愁别
恨已写到极致 。接着笔锋一转,又派出八句来写远方的游子: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夜忽梦落花飘零 ,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江水奔流不息 ,一浪
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像要将春天带走一样 。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觉已经西斜。斜月渐渐隐入
海雾 ,这时北方南方 、碣石潇湘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怨妇还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
思念呢?夜色凄迷,月光如水 ,不知有几人在这轮明月下赶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着这野浦孤舟,
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边花树点染得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
树上摇曳着、弥漫着。在这样勾魂夺魄的意境里结束全篇 ,情笔生花,余音绕梁。
读者在诗篇中看到江与月这两个主题中的主题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 。春江、江流 、江天、江畔、
江水 、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 ,和着明月、孤月 、江月、初月、落月、月楼 、月华、月明复杂
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 、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诗
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 ,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无论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还
是斜月与落月的迷离缠绵,抑或楼头月的徘徊 、镜中月的清影、帘内月的倾注、砧上月的流照,无
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 。把一轮明月写到如此清雅且夺人心魄的地步 ,就不仅仅是传世之作 、而应该
是旷世之作了。自《诗经》至张若虚,其间一千几百年,没人把一轮江月写得如此凄美多情。在诗
歌的表现形式上 ,南朝民歌和齐梁声律学,经过多年的酝酿发展,到了张若虚手里,恍如金丹炼成
突现奇光 ,语言声律与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被那样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 。在诗歌发展还找不到
前进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 ,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
了诗国的灿烂。而张若虚之后,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 ,仍然无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
致,历尽沧桑变幻,诗篇不朽而江月依旧。
《代悲白头翁》是唐代诗人刘希夷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
刘希夷(约651年一约680年) ,字延之,唐朝汝州(今河南临汝)人,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婉约柔美、清新脱俗而著称 ,与贺知章、王之涣 、王勃等并称为初唐四杰。
刘希夷的一生短暂而传奇,他的诗歌成就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代悲白头翁》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白头翁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诗中写道:洛阳城东桥南 ,白头翁独行。夜夜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这里,白头翁象征着诗人自己 ,他在洛阳城东桥南独自行走,夜晚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和朋友,却无法与之相见 。诗人通过描绘白头翁的形象 ,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时光荏苒的感慨。
《代悲白头翁》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中的夜夜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一句,将诗人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同时 ,这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执着和对友情的珍视。
刘希夷的诗歌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了高度评价。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来的诗人都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诗歌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刘希夷写作特点:
1、婉约柔美的情感表达。
刘希夷的诗歌以婉约柔美的情感表达为特点,他的诗句优美动人 ,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深沉眷恋。如《代悲白头翁》中的夜夜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和朋友的深切思念之情,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2 、清新脱俗的意境营造 。
刘希夷的诗歌意境清新脱俗,给人以美的享受。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渲染氛围 ,使诗歌呈现出一种空灵、超脱的美感。如《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使人陶醉其中 。
3、简练明快的语言风格。
刘希夷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他善于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生动的画面,使诗歌形象鲜明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仅用十个字就勾勒出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使人仿佛置身于诗中。
关于“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是怎样的作品?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管永峰]投稿,不代表蛋蛋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ndanka.com/cshi/202508-1291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蛋蛋号的签约作者“管永峰”!
希望本篇文章《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是怎样的作品?》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蛋蛋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是怎样的作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是怎样的作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