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及赏析分别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及赏析分别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原文: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唐代〕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 ,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
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
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 ,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注释: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江:长江 。
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衣冠 ,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 ,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三山:山名。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 ,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 ,看不大清楚 。
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 ,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武定门北侧。
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日:一语双关 ,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 ,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 ,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 ,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由眼前之景进一步生发 ,联想到六朝的繁华 。三国时期的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宋 、齐、梁、陈,先后在金陵定都 ,故金陵有“六朝古都 ”之称。六朝时期,金陵达到空前的繁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绵长的秦淮河横贯城内,两岸汇聚六朝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市民的居住中心 ,其繁华可见一斑 。可是,六朝虽繁荣却也短命,每个王朝的寿命平均大约55年 ,轮转之速,令人恍惚。如今看来,吴国曾经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 ,东晋时代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作古,六朝的繁华也如凤凰台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淘浪中。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两句由抒情转为写景。诗人并没有一直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 ,而抽出思绪将目光投向了眼前的河山。“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峰并列 ,矗立在缥缈的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好似落在了青天之外;秦淮河西入长江,被白鹭洲横截 ,江水一分为二,形成两条河流。此二句气象壮丽,境界阔大 ,为末联“不见长安 ”作铺垫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 。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 ,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 ”字,触境生愁 ,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 ,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 。《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 ,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 ,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 ,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 。然而 ,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 ,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这虽然是传言 ,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 。《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 、浑厚之气 。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 ,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随着魏晋时期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里加以运用。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 ,又都一致认同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 ,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 ,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的巨大立体时空 ,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 ,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
李白此诗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 ,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 。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 ,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即或是极为强有力的统治者 ,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 ,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古风·秦王扫六合》) ,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华与骄奢*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 ,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 ,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 ,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
《登金陵凤凰台》与《黄鹤楼》在格律气势上不分上下。在用韵上 ,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 ,潇洒清丽 。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 ,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 ,意旨尤为深远。
创作背景:
《登金陵凤凰台》的创作背景说法不一。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 ,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 ,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 ,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新闻史上最著名的失踪者储安平,都说了什么话
我曹氏一门,家族自有谱可写 ,溯至明朝。当年氏族常居应天府,后因历史背景原因,分为两脉 ,一脉仍居应天府,一脉居永昌。历史更迭,家族门风不减,逢农历双节便是祭祖扫墓之日 。何为扫墓?扫墓早在秦代以前就有了 ,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并相传至今。而祭祖则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故需祭祖。
曹氏祭祖乃祭衣冠冢一座,世代未变 。对于祭祀衣冠冢渊源何起 ,我做了些浅浅考研,特此记录,以正视听。
帝王的墓叫陵 ,如北京的十三陵,那儿埋了明朝十三个皇帝。东陵,西陵是大清皇帝的坟墓 。皇陵一般依山而建 ,气势宏伟,占地面积广大。还有一些远古时代的帝王被后人祭祀,后人根据传说,在他们死亡的地方盖庙纪念 ,这种庙也叫陵,如黄帝陵,炎帝陵 ,那儿不一定真有炎黄二帝的尸体。河南周口还有一个叫什么“太昊陵 ”的,就是这样的庙 。
王候将相的墓叫冢,凡是有官职的人死后 ,埋藏他们的地方都可以叫冢。内蒙古自治区的青冢是埋藏王昭君的地方,而且很多地方都有青冢,都是衣冠冢。
平民百姓的就叫坟墓 。知识分子的 ,或有一定知名度的,不是当官的,特指墓 。奴隶 ,农民,下层人民的,特指坟。
有两位特殊。他们是孔子和关羽,一个是文圣人 ,一个是武圣人,圣人的坟墓叫林 。
那么,古人为何会做衣冠冢?因为生前出现变故 ,死后不一定留下尸体,用他们生前拥有的衣冠代为下葬。
清入关建立清朝后,为树威严 ,制定了两个苛刻的规矩,一为剃发;二为易服,官员是必须将官服换成特定的朝服的 ,百姓家中不但不能再穿明朝服饰,就是收藏一件两件都是不允许的。若祖上在明朝为官过,品阶再低 ,但官服必定是给子孙后代流传的,作为纪念 。
清朝初年(顺治),若发现百姓家私藏明制官服,或充军 、或发配、或死刑或为奴 ,属于重罪。百姓若要保命,同时又不能把祖宗留下的官服抛弃,无奈 ,只能寻一个避人之地把祖宗官服埋葬,等哪一日不再是清朝天下,再把祖宗官服拿出来。于是 ,衣冠冢一座又一座 。
我国近现代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发掘出了大量古墓,其中很大部分墓穴内没有尸骨 ,只有官服一件,而且墓穴年代大多为明代。明朝开国皇帝的祖宗陵墓中就是衣冠冢。
光阴荏苒,岁月无恙 。
当年埋葬官服的后代还在 ,衣冠冢也还在。若不是清朝初年这苛责的制度规定,或许早已不知家族历史。如今,家族祭祀这衣冠冢是偶然还是必然已无法说明,这就是历史 。
《葬书》说 “人受体于父母 ,本骸得气,遗体受荫”。衣冠冢内没有真正的遗骸,但是若能够选择风水好的地方 ,依然很重要。衣冠冢能够吸引逝者的灵魂进入墓内安息,所以世代祭祖依然特别重要。
对于大陆的公众而言,如果说殷海光算是一个“思想史上的失踪者”的话 ,那么,储安平则算是一个真正的失踪者了,不但思想史、新闻史上鲜有提及 ,他本人的生死至今都是一个谜,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
2015年5月19日 ,储安平的衣冠冢,落户宜兴西郊外的龙墅公墓,这里是储安平的故乡。由于储安平在文革时失踪后,不仅尸骨无还 ,骨灰无处可寻,甚至连逝者生前的衣物也无法找寻。据当地媒体报道,所谓“衣冠冢” ,就是一帧塑封照片 、一本塑封书籍,相片及书包裹在一方红布里,装入公墓管理方提供的一只陶坛内 ,由储安平的子女为父亲落葬 。
至此,从1966年算起,失踪长达50年的储安平 ,终于有了可供凭吊追思之所。
储安平,在1949年以前,作为著名的评论家 ,曾创办《观察》杂志,担任社长和主编。1949年以后,曾出任光明日报社总编、九三学社宣传部副部长等职 。1957年因在《光明日报》发表《向毛主席、周总理提些意见》(著名的“党天下 ”发言),反右运动开始后迅速被作为典型打倒。文革中遭迫害 ,生死不明,至今未被平反。
对于储安平,《储安平传》作者韩戍曾高度评价:“独立创办《观察》周刊 ,集合百余位一流学者论政,将杂志打造为国共内战时期知识分子最主要的舆论阵地,开创了新闻史上着名的‘储安平时代’ 。”
储安平的评论 ,主要是1949年以前发表在《客观》、《观察》杂志的政论,尤其是后者。学者张新颖认为这些文字“最能体现储安平的信仰 、思想、性格和工作作风”。学者谢泳在《储安平与<观察>》中曾如是评价储安平的评论:“作为时评,一般来讲 ,当历史发生变化,人们对具体事件不再抱有兴趣的时候,这些时评的价值也就只剩下历史价值了 。只有对历史发生兴趣的人才会重新翻检。但储安平的《观察》时评却好像是为今天而写的。 ”
这些应该是对储安平评论的最高评价 ,半个多世纪之后,再次打量那些文字,不禁抚卷长叹。万马齐喑的时代,文人报国的路径并不算多 ,傅斯年曾说,“与其入政府不如组党,与其组党 ,不如办报 。”在“言路狭窄、放言论事,处处顾忌”的时期,储安平选择的是创办《观察》 ,以言论政。
他在《观察》创刊词《我们的志趣和态度》中明确提出了“民主 、自由、进步、理性 ”的基本立场,亮明了“公平的 、独立的、建设的、客观的”的态度。字里行间,可以读到储安平的真诚 ,乃至政治上的理想化 。他认为这些追求都是理所当然的,“国家政策必须容许人民讨论,政府进退必须由人民决定 ,而一切施政必须对人民负责。”
以言论政,不易,无所偏倚,尤难。而像储安平这样旗帜鲜明摆明“无所偏倚 ”的 ,更为可贵 。他写道:“我们这个刊物第一个企图,要对国事发表意见。意见在性质上无论是消极的批评或积极的建议,其动机则无不出于至诚。这个刊物确是一个发表政论的刊物 ,然而决不是一个政治斗争的刊物 。我们除大体上代表着一般自由思想分子,并替善良的广大人民说话以外,我们背后另无任何组织。我们对于政府 、执政党、反对党 ,都将作毫无偏袒的评论;我们对于他们有所评论,仅仅因为他们在国家的公共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储安平在代表作《失败的统治》中指出:“作者以为国民党执政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他所采用以维护其政权的方法;只此一着 ,毁坏全局 。”而这“一着 ”,就是“只知以加强‘政治的控制’来维护其既得的政权。”他给出的建议是:“20年的历史说明单靠消极的政治控制维护不了既得的政权;这条路走不通,越走越近死路。一个执政的政党 ,必须以政绩来维护其既得的政权。能如此,国家有利,党亦有利;否则,国家也许有前途 ,而党决决无前途 。”
包括《中国的时局》、《政府应对纽约<下午报>的攻击采取步骤表明态度》 、《大局浮动,学潮如火》、《一场烂污》、《评浦立特的偏私的、不健康的访华报告》 、《第二个闻一多事件万万制造不得》、《政府利刃,指向<观察>》在内的诸多名篇 ,读来沉重,也得以看到储安平所表现出对政治的极大热情。这种热情,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是出于对政治的调查研究和专注钻研。
在专著《英国采风录》中,储安平对英国的王、后 、国会、上院、下院 、内阁、首相、大宪章 、自由主义、种族等问题逐一剖析 。名为“采风 ”,他关注的是 ,“多年以来,英国为一强国而中国为一弱国,一强一弱的道理究竟何在?”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 ,储安平的这本书完全算得上是《论英国的民主》。
与其他评论名家相比,储安平或许更为纯粹一些。在抗争时期与其一起办报的冯英子评价说,他的理想就是以言论政,靠言论的力量影响政府的决策 ,“我们平时的职业,就是议论政事 。”
储安平曾说,“我们的目的乃在替国家培养一点自由思想的种子 ,因为我们认为替国家培养这种‘种子’,就是替国家培养元气。 ”
这回到了评论本身,评论有什么用?说到底 ,评论首先是要启蒙,观念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所以 ,储安平才会在自己这个“公民读本”中,播撒自由思想的种子。
储安平生于江苏宜兴,那座不大的小城 ,我已去过多次,作为“陶醉中国”的陶都,紫砂壶天下闻名,可惜已经看不到储安平的影子了 ,我一直试图在那里寻找储安平一生理想的起源,未果 。
下次去宜兴,倒可以去龙墅公墓 ,凭吊一下他的衣冠冢。
时间虽老,理想仍在,而坚守理想的人 ,却失踪了。好在,自由思想的种子,随处可见 。
关于“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及赏析分别是什么?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蛋蛋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ndanka.com/zshi/202508-980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蛋蛋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及赏析分别是什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蛋蛋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及赏析分别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及赏析分别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