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三)碎屑岩层序模式和沉积层序”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三)碎屑岩层序模式和沉积层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海平面升降和构造沉降与相对盆地边缘的海平面位置之间的关系 ,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这种因果关系直接影响和控制着被动大陆边缘陆源碎屑岩的沉积环境、沉积层序和地层堆叠型式,因此,是碎屑岩层序地层模式的研究基础。如当海平面上升时导致陆棚海域扩大和海岸线向陆方向迁移,形成海侵体系域沉积 ,随着海平面上升达最高位置时进入海泛沉积期而发育凝缩段沉积,当海平面由上升折向缓慢下降期时,非海相和浅海相沉积使岸线向盆地方向推进 ,由此形成高水位期海退体系域沉积,当海平面下降速度大于构造沉降速度时发生陆棚暴露,陆棚边缘下部沉积下一个层序系列的低水位期层序单元 ,包括盆底扇 、斜坡扇和进积复合体,其中进积复合体由穿越暴露陆棚的河流、三角洲(或河口湾)、滨岸沉积层序组成。然而,当海平面的下降速度逐渐低于构造沉降速度时 ,海平面相对上升的外陆棚低速物则构成陆棚边缘沉积体系域(Vail,1987) 。
通过层序界面类型和碎屑陆棚背景的差异,可识别出3种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模式。
1.陆棚坡折Ⅰ型层序地层模型
具有陆棚坡折的Ⅰ型层序地层发育模式 ,以陆棚广泛暴露和具有回春河流下切作用的Ⅰ型界面为层序底界面,主要发育在海平面下降速率大于盆地下沉速率和沉积物供给充沛的条件下,以低水位期发育有暴露陆棚 、深切谷和盆底扇、斜坡扇和楔形进积复合体为显著特征。
2.缓坡边缘Ⅰ型层序地层模式
具有缓坡边缘的Ⅰ型层序地层模式,也以陆棚广泛暴露和具有回春河流下切作用的Ⅰ型界面为层序底界面 ,主要发育在海平面下降速率大于盆地下沉速率的过程中,但由于沉积物供给不够充沛,伴随海平面下降向盆地方向搬运的数量有限的沉积物往往在还没有进入到盆地既被淹没陆棚边缘的深切谷水道和峡口所截留 ,因而往往缺乏盆底扇与斜坡扇的沉积,仅以低水位期发育有深切谷内河流或河口砂坝组成的进积楔状复合体(三角洲或河口湾)为主要特征。
3.Ⅱ型层序地层模式
Ⅱ型层序地层模式,发育在海平面下降速率小于盆地下沉速率的过程中 ,因此以缺乏陆棚暴露和河流回春作用的、相关整合的Ⅱ型层序界面为层序底界面,与Ⅱ型层序界面相伴生的陆棚边缘体系域的沉积相组合,往往由下伏高水位体系域的非海相沉积逐渐向陆棚边缘体系域的海相沉积转化 ,并具有特征的进积-加积型准层序组合 。
须要指出的是,在上述3个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模式中,与初始海泛面之上发育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地层形式基本一致 ,它们的顶界可为Ⅰ型或Ⅱ型层序界面,取决于高水位体系域沉积后发生的全球海平面下降速率,以及盆地下沉速率所控制的相对海平面下降幅度和陆棚暴露作用。
典型层序沉积地貌特征及其对低位域的控制
S30~S29层序是一个基本三级层序,由1个SPG准层序组构成 ,说明该层序形成时期相对海平面变化较稳定,很少出现高频变化,或者由于物源供给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高频海平面变化的沉积记录缺失或因太薄而不易识别。在该层序发育的低水位时期 ,发育有下切谷和斜坡扇等低位沉积体(图4-15,图4-16),而且在这些低位体的下方还发育有一个环海南岛方向展布的峡谷 。下切谷以垂向充填型为主 ,斜坡扇内部反射特征为中—强振幅平行—亚平行反射。从物源方向上来分析,主要物源方向为西北侧红河方向和东北的海南岛方向。在海侵和高水位时期,由于受一号断裂活动影响 ,局部快速沉降,其沉积环境主要为浅海,地震反射特征表现为中—强振幅平行—亚平行反射 ,靠近盆地中央部位,由于受底辟活动影响,地震反射杂乱,可能为半深海环境(图4-16 ,图4-17) 。
图4-12 莺歌海盆地黄流组Ⅴ1层序低位扇体平面分布图
利用回剥技术,对研究区内主要目的层段发育时期的古沉积地貌背景进行复原,编制完成盆地裂后期充填序列中的几个重要界面 ,即S28、S30 、S40、S50和S60界面的古构造-沉积地貌图,并与不同时期的低位沉积体配置,分析了沉积地貌的演变及其对低位沉积体的控制作用。
1.S60界面古构造-沉积地貌特征
图5-13表示了三亚二段时期的古沉积地貌等值线图、相应的立体地形图和古构造地貌解释图。为了分析古构造-沉积地貌与有利储集体的关系 ,图中还标绘了该时期发育的下切谷和低位沉积体 。
首先,从大的沉积环境来看,本区可以划分出2个一级地貌单元 ,如图5-13所示,东方断层的上升盘和临高凸起及莺西大部分地区为暴露剥蚀区,成为盆地沉降区物源供给区。在盆地的内部 ,东方断裂的隐伏式活动,导致盆地东部边缘发育一呈NW向展布的 、南西倾的挠曲式坡折带。在盆地的西部发育另外一个东倾的、并呈近NS向延伸的挠曲坡折带 。这两条坡折带向北相互接近,而向南分开,总体上表现为一个向南的喇叭形开口。坡折带之间为盆地快速沉降区(欠补偿区) ,西部挠曲坡折带的西侧和盆地的北部为盆地的缓斜坡发育区。盆地缓斜坡区发育了物源来自临高凸起的低位三角洲和下切谷充填。
图5-13 莺歌海盆地三亚组S52~S60古沉积地貌及总沉降量等值线图
2.S50界面古构造-沉积地貌特征
图5-14是梅山组二段沉积时期的古沉积地貌及总沉降量等值线图、相应的立体地形图和古构造地貌解释图 。莺东断裂的上升盘为盆地剥蚀区,另外一个提供物源的剥蚀区位于盆地的西北,已出本项目的研究区之外 ,莺东断裂 、东方断裂和临高凸起东侧断裂的隐伏式正断活动形成了研究区内如图5-14所表示的半环形的挠曲坡折带,盆地的快速沉降区(饥饿盆地区)发育在YGHI02测线以南。莺西和临高大片区域为NE向展布的缓斜坡分布区,东部HK30-1-1井之南发育一较宽的缓坡区 ,向北发育一较窄的缓坡区。S50时期,海平面下降,剥蚀强烈 ,NW和NE侧的物源供给充分,因而在快速沉降区内发育了莺东地区大规模的盆底扇,在坡折带发育了斜坡扇 。在西北的缓斜坡地区还发育了两个大规模的低位三角洲 ,代表了相对海平面早期下降阶段缓坡背景上沉积。
3.S40界面古构造-沉积地貌特征
S40界面是本区海平面下降最大的时期,盆地的快速沉降区在东方29-1构造的南侧。NW向延伸的挠曲坡折带在YGHI13测线附近向西偏转呈近东西方向 。大片的剥蚀区位于临高凸起、莺西和海口古潜山一带。沉降区的沉降幅度不大,总体为一缓斜坡发育区,无明显的坡折发育。区内缺乏低位深水沉积 ,盆地沉降区的西北发育小型规模的早期低位三角洲沉积体,物源来自于临高凸起(图5-15) 。在临高凸起的西北侧剥蚀区内发育规模较大的下切谷。
4.S30界面古构造-沉积地貌特征
莺歌海沉积时期,现代典型的陆架-陆坡沉积地形开始形成 ,同时东方断裂和莺东断裂仍然有小幅度的隐伏式活动。这个时期,盆地沉积区形成了两种类型的坡折带,即盆地莺西构造带上的南北向延伸的陆坡坡折带和莺东地区NW向延伸的挠曲坡折带(图5-16) 。盆地的快速沉降区分布在临高20-1以南。因此 ,与S40时期比较,这个时期盆地的沉降中心大幅度向北迁移。盆地快速沉降区的范围扩大。
图5-14 莺歌海盆地梅山组S41~S50沉积时期的古沉积地貌及总沉降量等值线图
图5-15 莺歌海盆地梅山组S41~S50沉积时期的古沉积地貌及总沉降量等值线图
图5-16 莺歌海盆地黄流组S30~S31沉积时期的古沉积地貌与总沉降量等值线图
盆地的剥蚀区位于HK30-3-1的东侧和莺西构造带的西侧研究区之外 。由于西侧和西北侧的强的物源供给,在莺西的陆架坡折带上发育了两个规模较大的斜坡扇。临高20-1的南侧盆地快速沉降区发育了盆底扇。
5.S28界面古构造-沉积地貌特征
S28时期(图5-17) ,现代陆架-陆坡大规模向南推进,莺东断裂的隐伏式活动对盆地东部坡折带的发育仍然有一定影响 。陆架坡折线以上为大片的盆地低位期陆架暴露区。快速沉降中心退缩。沿陆架坡折发育了物源方向分别为东北侧和西北侧的斜坡扇沉积体,在盆地快速沉降区内发育了规模较大的盆底扇 。
关于“(三)碎屑岩层序模式和沉积层序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蛋蛋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ndanka.com/zshi/202508-977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蛋蛋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三)碎屑岩层序模式和沉积层序》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蛋蛋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三)碎屑岩层序模式和沉积层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三)碎屑岩层序模式和沉积层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