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目的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目的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 ,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 。年号“乾隆 ”,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 ,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在宫廷剧泛滥的年代 ,我最喜欢的就是乾隆爷,最欣赏的地方就是他爱好微服私访,最佩服的就是每次都能碰到美女 ,最诧异的就是每次都还能发生解不开理还乱的爱情故事,于是,当我看到这个问题时,我首先在头脑中想到 ,乾隆下江南,肯定是去找爱情 。
翻看历史,才觉得乾隆爷不是寻常人 ,也不可能有寻常的思维,肯定还是有其他原因的,在我看来至少有这么几点。
一、政治上需要。
乾隆帝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 ,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 、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 。虽然有底子,但如果没有好作为 ,同样不会有好结果?
乾隆爷在位时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这些举措不微服私访 ,听百姓疾苦,只高居庙堂是不可能如此精准的,要想掌握实情 ,就必须接地气。
二、工作上迁址 。
乾隆自己也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史料记,乾隆下江南视察黄河大坝 ,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清朝时,黄河水患频发,祸及无数百姓 ,作为爱民如子的帝王,肯定关注民生,于是河工成了皇帝不得不关注的大事儿 。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 ,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
每次南巡必走京杭大运河,看官可能有所不知 ,京杭是京城皇家贵胄、黎民百姓衣食供给的命脉,运河沿线的赋税占了当时国家大部分的份额,资料显示 ,满清鼎盛时期,运河税收能占到百分之五十,一条大运河就是政府的钱串子 ,就是皇帝也应该关心钱袋子,何况还是明君。
视察浙江海宁县的鱼鳞海塘等水利工程,期待江南丰收 ,维持京城供给 、保障战争所需的粮食。
三、稳定上兼顾
江南是明朝起家之地,文化发达,地位重要,清军入关称帝时 ,江南人民最反感,反抗活动最激烈,公元1644年 ,满清公布剃发令,次年即发生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反抗虽然平息,但是民心不服。许多著名学者 ,拒绝为清庭服务,例如顾炎武 、王夫之、黄宗羲等,他们还四处讲学 ,影响很大。身在朝廷的国子监博士孔尚任还写了桃花扇,褒扬反清思想,因此被罢官 ,可见当时知识分子的脑子里是不稳定的 。乾隆爷知道知识分子的厉害,于是就想搞定他们,还天下稳定。
乾隆南巡就是为了安抚知识分子,笼络和利用他们 ,江南出才子嘛。还可以发现人才,为其所用 。 乾隆对接驾及办差的官员大加赏赐,加官晋爵;将一些原来受过处分官员恢复原职。特别是对前来接驾的老臣 ,他问寒问暖,赏赐人参、貂皮等物品,还要赏赐他的子孙功名。这样嘘寒问暖 ,谁不想为他卖命 。
四 、情感上弥补
乾隆爷下江南的爱情故事还是真实存在的,皇上也是人,是人都有七情六欲。江南可以说是众多文人雅客的天堂。主要是它的风景优美 ,再加上它本身具有很强烈的地理特征 。都是属于平原,并且属于水乡。可以说是一望无垠。在加上江南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所以也是一个很好的地方。
在诗人眼里的江南:“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笔下的江南 。江南自古出美女 ,所以也就有了乾隆皇帝下江南的一些风流史了,自古英雄都好色,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可以从“还珠格格”中看出 ,乾隆皇帝在民间还是留下了不少的风流债。
康熙先后六下江南,每次去的时候和回来的时候,都经过扬州 。康熙六下江南 ,累计520天,在大清朝的历史上开创了先河。康熙的曾祖父努尔哈赤、祖父皇太极、父亲顺治 、叔父多尔衮等,都没有跨过长江。而康熙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位跨过大运河、海河、淮河、黄河 、长江、钱塘江几大水系的皇帝 ,足迹遍布北京、天津 、上海、江苏、安徽 、山东、浙江、河北等地,开创了很多历史 。 A 康熙南巡的条件 康熙为什么要南巡,是不是酒足饭饱后 ,一拍脑袋说:“我要南巡”?显然不是,康熙南巡也有着特定的历史条件,大概分为以下五点。 第一点是天下一统,安定了下来。1583年 ,也就是明朝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起兵,开始了漫长的战争 。后来 ,又有农民战争 、台湾战争,一直打到了1683年,整整100年的时间。当时的中秋节 ,康熙收到了一份海上捷报:“明月中秋节,执书海外书。自今天汉下,万里烟云开 。 ”所有战争的烟云都消散了。 第二点是治河兴农。中原地区经受了100年的战乱 ,没有时间、精力、钱粮来治理河道,因此水患不断。在康熙宫殿的柱子上,刻有一条幅 ,上面写着:“治河 、兴农、三藩”,这是他日日夜夜想要解决的事情 。当时三藩已经被平定了,有时间来解决治河的难题了。当康熙来到高邮一带时,看到一片泽国 ,百姓只能在一些高地上搭建草棚度日。从古至今,治理水患,都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 。 第三点是缓和满汉矛盾。当时的民族矛盾很尖锐 ,努尔哈赤曾推行“杀儒政策”,不是杀一个人,而是一批一批地杀。皇太极曾经“六掠中原 ” ,沿着太行山的山路,兵分八路,推进了1000华里 ,一直到山东济南,将人和牲口一起掠夺,包括无数财宝 ,队伍长达200华里 。多尔衮也曾宣布“剃发、易服、占地”等政策,“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对中原百姓来说 ,都是巨大的伤害。这也引发了“扬州十日 ” 、“嘉定三屠”等一幕幕历史悲剧。所以,康熙是想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和文化冲突 。 第四点是宣扬皇帝权威。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皇帝喜欢出游 ,如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等,这都是君王表现自我权威的一种形式。康熙是一位学者型皇帝,他相信“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所以南巡也是一种行走 。 第五点是欣赏江南山水。清朝在康熙之前的皇帝,大多生活在北方 ,江南山水美如画,那也只是看画一样。比如“烟花三月下扬州”,没有具体体会。康熙就不同了 ,可以亲身欣赏到江南的山山水水 。 B 康熙六下江南的情景 康熙第一次下江南,是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呢?因为结束了三藩动乱,统一了台湾 ,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所以决定南巡。他从北京沿着大运河,从北往南走 ,来回都经过了扬州 。但是,他第一次来扬州,并没有住进扬州城 ,而是将龙舟泊在仪征的长江中间。因为“扬州十日 ”的缘故,他内心还是觉得有些不安稳。扬州又太有诱惑力了,所以他选择白天进城 ,只有一天的时间,游览了栖灵寺 、平山堂、江天寺 。其实,当时没有栖灵寺 ,只有大明寺,因为康熙对“大明”比较忌讳,所以就以寺中栖灵塔为名改称“栖灵寺”。 康熙在沿途中,很会笼络人心。他经过山东时 ,特地去拜祭孔子,对孔子行三跪九叩的大礼,表达对孔子的尊敬 。 康熙二下江南 ,是在康熙二十八年,间隔了5年的时间。其中,发生了俄国入侵雅克萨的事件。当时朝廷有两种看法 ,一种是不去理睬,一种是寸土不让 。最终,康熙还是选择了进行反击战 ,最终打败了俄国侵略者,这也是满族人、汉族人 、蒙古人等多民族的共同胜利。 第二次来到扬州的时候,康熙就把船停在了江都陈家湾 ,历史记载:“郡市民迎驾 ”,百姓的态度就缓和了。这次他住在了扬州府里,住了一天时间。他到处视察河患,进行治理 。 康熙三下江南 ,是在康熙三十八年,中间又有了10年时间。主要是他御驾亲征嘎尔丹,当时的战场都是戈壁 ,寸草不生,粮草供给很成问题。康熙就和士兵们一样,开始一天吃一顿饭 ,后来两天吃一顿饭 。尽管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每晚他都进行刻苦学习。后来嘎尔丹死了,康熙才放心南巡。这次来到扬州 ,康熙主要修水利,让百姓安居乐业 。为了他的到来,当地官员修建了高旻寺 ,康熙题字“敕建高旻寺”。当时,他看到附近的居民遭到了火灾,他就派手下的近卫军去帮忙灭火。此外,他还补偿百姓的损失 ,每烧毁一间房,补偿3两银子,并且发到每个受灾百姓的手中 。 康熙四下江南 ,是在康熙四十二年,来回都是住在扬州的。住在行宫里,南巡也开始有规律起来 ,两年一次。 康熙五下江南,是在康熙四十四年,视察黄河、淮河的水利 ,看看效果如何 。当时百姓对他已经非常爱戴了,运河两岸有很多百姓夹道欢迎,一边奔跑一边欢呼。曹寅等官员修建了一个行宫 ,有精致的房屋,有漂亮的花园。 当时有人对康熙的行程进行了详细记载:“3月11日,各地官员匍匐叩见,进献古董、字画等;12日 ,康熙进城,灯笼如白练一样;13日,康熙在行宫里写字;14日 ,康熙前往镇江,曹寅等官员又来送礼,其中有白玉环一只 、白玉鹦鹉一对。盐商送上古玩60件 ,还送给随行的皇太子40件……” 康熙回来时还住在扬州,来回一共住了11天 。“初一,康熙中午游玩 ,晚上看戏、宴请;初二,看戏、宴请…… ”余下的日子里,每天都是“看戏 、宴请” ,最多的一天,摆了100桌宴席。摆宴席所花费的钱财,全部是由地方官员出资的。 康熙六下江南,是在康熙四十六年 。当时盛况空前 ,河北、山东各地的百姓都非常拥护他,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康熙六下江南后 ,就不再南巡了。因为在康熙四十七年,他两废两立太子,非常劳心 。在朝廷上宣布圣旨的时候 ,一边宣读一边哭泣,最终还倒在地上。不久,康熙就中风了 ,右手不能写字了,所以后来康熙都是用左手御批的。 从北京到杭州一带,一个来回要有10000华里 ,康熙的体力也不能支撑了 。 C 康熙南巡的扬州影响 尽管有很多文人墨客写过扬州,但是康熙六下江南,十二次经过扬州,还是给扬州注入了非常大的影响。 康熙的六下江南 ,也逐渐化解了满汉之间的矛盾。比如他对董仲舒的评价为“正谊明道”,承认儒家的传统 。他还为宗泽、陆秀夫等人题匾,逐步化解了满汉之间的文化差异。 康熙南巡 ,同样影响宫廷。比如他在南方吃到的菜肴,看到的服装,听到的戏剧 ,这些江南文化都对北方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各地官员送上的妃嫔 。在康熙后来的妃嫔中,有很多汉人的姓氏。而在他的子女中,也有很多江南女子为他所生的。 康熙很会笼络汉官 ,有次南巡到江苏的时候 。江苏巡抚来接驾,康熙问他,“多大了? ”江苏巡抚回答说:“我今年62岁了。”“视力还好吗?”“大字还看得清楚 ,小字就看不见了。 ”康熙就送了他一副眼镜 。 到了第二天,康熙看到这位巡抚,立刻问他,戴上眼镜是不是看清楚了?巡抚说“是”。康熙问他:“你牙口可好?”巡抚回答说:“吃软的还可以 ,吃硬的就不行了。”康熙就说,他的御厨会做一道菜,叫做“康熙豆腐 ” ,就派他的御厨做好了送到巡抚府上 。但是,这道“康熙豆腐”只能吃一次啊,康熙就派他的御厨到巡抚府 ,教府上的厨师这道“康熙豆腐”,让他可以一直吃到,子孙也可以吃到。 这就是康熙的君臣情感交流 ,康熙南巡有八赐:“赐匾、赐字 、赐宴、赐食、赐银 、赐物、赐见、赐官 ”,非常慷慨。很多官员都对康熙忠心耿耿 。 当然,康熙皇帝南巡时 ,还是造成了一定浪费的。毕竟,这是一两万人的大队伍。很多当地官员都为他们出资,曹寅最后被抄家,也有着一些关系。现在很多小说 、电视剧 ,都说康熙下江南很多故事,比如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乡野小店等 ,这些都不可信,纯属胡编乱造 。 很多人对康熙的评价都很高,称他为“千古一帝” ,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康熙是“千年一帝”,他是从两宋开始到清朝的千年之中 ,出现的最出色的皇帝。在这段历史中,出现的皇帝很多,在位40年以上的皇帝也不少 ,但这些皇帝都或多或少有些缺点。只有在康熙当朝的这几十年内,百姓的生活是非常安宁的,完全可以称为盛世 。 康熙虽然有些浪费,但是和乾隆皇帝相比 ,还是比较节俭的。希望明年有机会,还能再来扬州,讲述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
关于“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蛋蛋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ndanka.com/zshi/202508-1146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蛋蛋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目的是什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蛋蛋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目的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目的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