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陈洪海是哪里人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陈洪海是哪里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陈洪海
陈洪海,1964年8月出生 ,山东省安丘市人 。历史学博士。曾任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副院长,考古学系教授。1994年获国家文物局核批田野考古发掘领队资格 。
中文名:陈洪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省安丘市
出生日期:1964年8月
职业:学者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代表作品:《宗日遗址文物精品与论述选集》
职称:教授
人物经历
陈洪海 ,男,1964年8月出生。汉族,山东省安丘市人 ,中共党员。曾任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原副院长,考古学系教授 。
1985年7月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本科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1988年7月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学专业研究生毕业 ,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2002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1989年9月至1990年7月在南开大学历史学系博物馆学专业进修,1997年12月至1998年12月赴日本奈良县立_原考古学研究所研修留学。1994年获国家文物局核批田野考古发掘领队资格 。
1988年7月起在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学系任教至今 ,主要承担“博物馆学概论”、“中国考古学通论” 、“田野考古学 ”等本科与研究生课程,并负责指导田野考古发掘教学实习。
研究方向
史前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博物馆学。
主要贡献
主持或参加的重要田野考古调查 、发掘工作:
1.1987年,主持青海省民和县核桃庄马牌遗址第二次发掘。
2.1995年~1996年 ,主持青海省同德县宗日遗址第二、三次发掘 。
3.1997年,主持黄河小浪底水库工程河南省新安县盐东遗址西北大学部分发掘,指导94级本科生实习。
4.1999年~2001年 ,参与主持中日合作丝绸之路青海段3次实地遗迹调查。
5.2000年,参加香港屯门扫管笏遗址发掘 。
6.2000年,主持青海省海南州宗日文化遗址。
7.2003年 ,主持新疆伊犁州特克斯县恰甫其海墓地AⅩⅤ区发掘、参与主持尼勒克县吉林台水电站北岸发掘。指导2000级本科生实习 。
8.2003年~2005年,参加山东临淄田旺-桐林遗址2次发掘,指导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领队培训班学员田野发掘。
9.2004年,主持陕西省旬邑县下魏洛遗址发掘 ,指导2001级本科生实习。
10.2004年,主持三峡工程重庆市巫溪县河坪~小河遗址发掘 。
11.2006年,参与主持南水北调工程河北省涞水县西水北遗址发掘。
12.2006年 ,主持南水北调工程河南省镇平县姚寨遗址发掘。
科研成果
1.《宗日遗址文物精品与论述选集》,主编并主要撰稿,四川科技出版社1999年 。
2.《民和核桃庄》 ,主编并主要完成者,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
3.《环境因素与考古学研究》 ,《青海文物》5期;《青海文物考古五十年》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4.《青海民和核桃庄山家头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92年11期。
5.《青海民和核桃庄小旱地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5年2期 。
6.《试论山家头类型》 ,《青海文物》5期;《青海文物考古五十年》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7.《浅谈考古学的学科地位与分支》,《考古文物研究》三秦出版社1996年。
8.《青海省同德县宗日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5期 。
9.《试论宗日遗址的文化性质》,《考古》1998年5期。
10.《关于宗日文化》 ,《宗日遗址文物精粹及论述选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11.《甘肃青海地区史前墓葬中人骨处理方式的初步研究》,《シルクロ-ド学研究》Vol.14(日本) ,2002年 。
12.《甘青地区史前时期火葬墓举例》,《考古与文物》史前专辑,2002年12月。
13.《甘青地区史前墓葬的葬式研究》 ,《古代文明》第二卷,文物出版社2003年。
14.《环境变迁与宗日遗存发展的关系》,《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 ,三秦出版社,2003年11月 。
15.《黄土高原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环境变迁的考古学观察》,刘东生主编《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自然历史卷) ,科学出版社,2004年。
16.《旬邑县下魏洛遗址陶窑的考察》,《中国文物报》2004年10月15日7版。
17.《陕西旬邑下魏洛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期 。
18.《新疆特克斯恰甫其海A区ⅩⅤ号墓地发掘简报》 ,《文物》2006年9期。
19.《陕西旬邑下魏洛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9期。
20.《甘青地区史前文化中的二次扰乱葬辨析》,《考古》2006年1期。
举世闻名的古都长安和三秦大地 ,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非常丰富的文物古迹,为西北大学历史 、考古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营造了得天独厚条件 。
西北大学考古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38年,西北联合大学南迁汉中城固时 ,历史系就成立了考古委员会,陆懋德教授等对张骞墓、樊哙墓等进行调查和发掘,发现“博望侯印”封泥和绿釉陶器座等一批珍贵文物 ,并发表了《发掘张骞墓前石刻报告书》。1939年,西北联大改名国立西北大学,历史系成立了考古室 ,组织师生对汉中地区的文物古迹进行了调查 。在此基础上,陆懋德教授等先后发表了《汉中各县诸葛武侯遗迹考》和《汉中地区的史前文化》等论文,周国亭发表了《勉县考古记实》等。这是西北大学最早的考古活动。
1938年,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先驱者之一黄文弼 ,到西北大学历史系任教授 。1942年任历史系主任,开设了考古学、史前史等课程,并从事西北史地和考古学研究。1943年受西北大学委托第三次赴新疆考察 ,考察重点在教育文化及古迹古物等(他在1927至1930 、1933年,参加了瑞典学者斯文赫定发起的中瑞科学考察团,对以新疆为重点的西北文物进行了调查)。任教期间 ,先后撰写了《罗布淖尔考古记》、《张骞通西域路线考》、《吐鲁番古代之文化与宗教》等专著和论文 。
1940年秋,国民政府教育部组织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王子云任团长。对河南、陕西 、甘肃等地的文物古迹进行了调查 ,获得了大量的资料。1945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累年所得的各类文物、拓片、模型 、石窟临摹、绘画、照片等资料100多种,计2000余件全部拨归国立西北大学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与原有历史系考古室合并,成立了西北文物研究室,王子云随调西北大学任教授,并担任西北文物研究室主任 。之后王子云等积极开展相关资料的整理和调查研究 ,在西安郊区发现史前文化遗址多处,其中在鱼化寨遗址获得一批陶 、石、骨器等。著有《中国历代应用艺术图纲》、《西北史迹文物踏查纪实》 、《汉唐陵墓图考》、《唐韦顼石椁发现记》、《古杜国考》等论著。此外,还举办有关金石拓片及汉唐陵墓艺术等专题展览 ,对历史学科的教学与科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47年5月,为推动西北地区文化古迹的研究,历史 、边政两系学生成立了考古学会 。组织会员利用星期日分赴市郊考察古迹 ,利用假期赴甘肃洮河流域考察石器时代遗址,并将考察之成果,精制成三集照片展出。1948年暑假 ,边政学系21位学生对甘肃、新疆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文物古迹进行了4个多月的实习,实地考察了敦煌莫高窟、焉耆唐代古城、库车千佛洞等古迹。此外,还邀请著名学者裴文中作“北京人”和“渭河 、洮河流域古代人类文化之新发现 ”等学术报告 。
1951年 ,陈直先生在历史系开设“考古学通论”课。1954年,陈直受聘担任文物陈列室主任。1955年,北大考古专业应届毕业生李家翰先生被分配来校任教,为考古教学增添了新生力量 。
这一时期 ,武伯纶、刘士莪等组织历史系的师生参加了麦积山石窟勘察、新疆文物普查 、西安白家口汉墓的发掘、咸阳底张湾北周隋唐墓发掘等工作。这些工作不仅积累了最初的田野考古经验,而且为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基于当时国家对文物考古人才的迫切需要,在郑振铎(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兼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王冶秋(时任文物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和尹达(时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时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等国家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领导的关心下 ,1956年,历史系首先在54、55级历史专业选出部分学生,成立考古班 。其后设立了考古专门化 ,考古专业正式创立。同年成立了考古教研室,马长寿先生任主任,陈直先生任副主任 ,教师有刘士莪 、李家翰等。“西大考古专业的成立,在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陕西乃至中国考古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石兴邦:《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40周年贺文》 ,载《考古文物研究》第1页,三秦出版社,1996年) 。
从1956年开始,考古专业逐步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考古教学除本校的几位老师(马长寿、陈直、刘士莪 、李家瀚、贾德耀、蔡尔轨等)承担外 ,还聘请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郭宝钧、石兴邦 、金学山、杨泓、郭仪孚 、王伯洪、林寿晋、马得志等相继来校分段讲授石器时代考古 、商周考古、秦汉考古、隋唐考古及考古技术课,形成了一支阵容强大,知名度很高的教师队伍 ,开始了较为系统的考古教学活动。
时任校长侯外庐还邀请埃及开罗大学考古学家埃米尔教授 、日本东京大学考古学家原田淑人教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陈梦家教授等作考古学术报告,在西北大学形成一股考古热。
除了系统的考古学理论教育外,还十分重视田野考古实践教学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 ,考古专业师生先后参加了西安唐兴庆宫、铜川耀州窑等遗址的发掘。1958年,在蔡尔轨老师的率领下,考古班的学生参加了宝鸡北首岭遗址的第一次发掘。1960年 ,56级考古班学生参加了陕西彬县(今属长武县)下孟村遗址的发掘,首次发现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早于庙底沟类型的地层证据,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
专业创立以来 ,曾琪 、段浩然、黄碧芳、高建民、韩伟 、韩保全、郭长江等先后留校任教,教师队伍不断壮大。1961年,考古专门化改称考古专业,但不久由于国家处于困难时期而精简专业 ,考古专业被迫停止招生。考古教学活动处于停滞状态 。
1972年,考古专业恢复招生,考古教研室重建 ,陈直任主任,刘士莪任副主任。之后,王世和、戴彤心 、段连勤、孔哲生、肖安顺等先后到西北大学考古专业任教 ,考古专业的教师队伍得以重建。特别是有丰富田野考古工作经验的戴彤心 、王世和的任教,使西北大学田野考古发掘教学与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
1973年,刘士莪、张洲与西北大学地质系共同发掘了韩城禹门口旧石器时代遗址。同年 ,刘士莪、王世和 、段浩然、段连勤指导72级考古班学生参加了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发掘。1974年,刘士莪等带领74级考古班部分学生,与北京大学、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作 ,发掘了周原凤雏和召陈建筑遗址 、庄白青铜器窖藏和云塘制骨作坊遗址等 。同年王世和、孔哲生等指导74级考古班学生,参加了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975年,贾正中带领74级考古班参加了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发掘。上述发掘不仅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在实践中锻炼了教师 ,培养了学生。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从1956年考古专门化以来,共培养了7届130名学生。他们后来成为我国各地考古学教学科研骨干力量和著名学者的优秀学生 ,在我国的文博考古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少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一时期考古专业的科学研究方面也产生了一批新的成果,促进了西北大学的文物研究 。其中马长寿在20世纪60年代初撰写的《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 ,充分利用碑刻文字资料,对关中古代部族的名类渊源、地域分布、姓氏变迁 、婚姻关系、部族人融合等问题进行了考论。陈直著有《关中秦汉陶录》、《秦汉瓦当概述》等论著,其中《秦汉瓦当概述》一文对秦汉瓦当的文字书体及规格 、断代及分期、制法及窑址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至今对秦汉瓦当的研究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77年恢复高考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考古专业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科学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奠定了考古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
1980年以后,刘士莪任考古教研室主任 ,考古专业在专业和学科建设方面不断发展。1986年获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西北大学与陕西省文物局联合成立了文博学院,增设了博物馆学专业,成立了文博教研室 ,王世和任主任 。1989年,增设了文物保护技术专业。1991~1994年,戴彤心任考古教研室主任。1994年起王建新任考古教研室主任 。2002年 ,考古专业被评为陕西省首批普通高等院校名牌专业。2003年,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成立了考古学系(含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两个本科专业) ,由王建新任主任。2004年,成立了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并与陕西省文物局联合成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建立了考古技术与文物修复实验室,大大改善了教学科研的条件。2005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被批准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同年,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联合组成的“砖石质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基地 ”通过专家组评审 ,成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2006年,西北大学与陕西省文物局联合成立了文化遗产学院,进一步加强了文化遗产保护 、规划与考古学的教学与研究。经过多年的建设 ,逐步建成了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我国文物考古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重要基地之一 。
在教学方面,早在20世纪80年代 ,考古教研室就组织编印了《原始社会考古》 、《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隋唐考古》等系列教材和参考图录,邀请苏秉琦 、安志敏、李学勤、张光直、田边昭三等著名学者先后来校讲学。1994年开始,考古专业的课程体系做了较大的调整 ,新开设了专业基础课“中国考古学通论”,传统的旧石器时代考古 、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考古 、魏晋南北朝考古、隋唐五代考古、宋元明考古等7门课程成为方向性的专题课。新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了田野考古学 、考古技术课程的教学 。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安半坡博物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汉阳陵考古陈列馆 、乾陵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周原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的支持下,建立了十多个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逐步建立了由课程实习与综合实习构成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形成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能力相结合、课堂讲授与田野考古发掘、博物馆实践相结合的特色。2003年,对教学内容又进行了改革,修改制定了各门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 ,加强了重点课程的建设。赵丛苍教授主持的《科技考古学概论》被列入国家级精品课程(2005年),张宏彦教授主持的《史前考古学》(2004年)被列入陕西省精品课程,有“中国考古学通论” 、“田野考古学”、“新石器时代考古 ”、“隋唐考古”等课程被列入西北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教材建设的速度也进一步加快 ,赵丛苍 、张宏彦、钱耀鹏教授编写的教材《科技考古学概论》、《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 、《考古学概论》先后被列入国家“十五”、“十一五 ”教材建设计划,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2003年)、《科技考古学概论》(2006年)教材。1993年9月,王世和教授主持的“考古专业电化辅助教学体系的建设”获陕西省人民政府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 ,王建新 、张宏彦、钱耀鹏等的“考古专业教学实践的改革”获西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钱耀鹏教授获西北大学第一届教案展评(新石器时代考古)一等奖;2003年,钱耀鹏教授获西北大学第二届教学质量奖二等奖;2004年张宏彦教授获西北大学第二届教案展评(中国考古学通论)一等奖 , 2004年张宏彦获西北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一等奖,2005年张宏彦编著的《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获西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在人才培养方面,多年来考古专业始终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 ”的人才培养思路 ,强调“三个重视”,即重视专业基础教学,重视知识视野拓宽,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文物考古高级专门人才 。从1977年至2006年,考古专业连续招收本科生27届(含2届专升本班),毕业571人;招收硕士研究生共20届 ,毕业获得学位者83人。从1985年开始,招收博物馆专业 、文博专业专科生10届共250人。毕业生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 、青海、新疆、内蒙古 、山西、河北、北京 、天津、吉林、辽宁 、黑龙江、山东、河南、西藏 、广东、海南、湖南 、湖北、安徽、江西 、江苏、贵州、四川 、重庆等20多个省区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 、加拿大等国家,其中陕西地区文物考古研究和管理机构的业务人员90%以上、西北地区70%以上均是我校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或已担任了省、市文物主管部门、文博单位的领导职务 ,或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及各省区文博考古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业务骨干 。此外,多年来还承担了陕西省和国家文物局的培训工作,培训了文物干部数百人。特别是2003 、2005、2006年先后承办了三期全国省级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管理干部培训班 ,培训了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文物考古研究所所级领导73人。
在科学研究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考古专业充分利用陕西及西北地区丰富的文物资源 ,配合田野考古教学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文物考古研究,形成了若干稳定的研究方向,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著 ,取得了显著成就 。
1980年,戴彤心、张洲指导77级考古班,主持发掘了陕西华县梓里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现了一处仰韶文化早期墓地和客省庄文化聚落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 、石、骨器等。
1981年戴彤心、肖安顺带领78级学生参加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咸阳秦宫殿遗址的发掘。
1982年,王世和 、张宏彦指导79级考古班 ,主持发掘了陕西商县紫荆遗址 。发现了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 、客省庄文化的大量遗迹、遗物。
1983年戴彤心、段浩然带领80级考古班学生参加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临潼白家村老官台文化遗址的发掘。
1984~1987、1991 、1993年,王世和、张宏彦、王建新 、钱耀鹏等主持发掘了陕西扶风案板遗址 。发现了大量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时代早期的遗迹、遗物。先后有81级、84级 、90级考古班和双学位班、85级文博班、陕西省有关县市的文物干部 、外国留学生等共计百余人参加了案板遗址的考古发掘实习或培训,成为20世纪80年代培训学生最多的考古实习基地。
1985年 ,刘士莪等主持发掘了西安老牛坡遗址(含许家寺地点),至1989年,共发掘了六次 ,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和商代的墓地、车马坑、建筑基址等一批十分重要的遗迹 、遗物 。先后有83级、86级考古班和部分研究生在此进行了考古实习,取得了教学与科研双丰收。
1985年,戴彤心、张洲、王维坤等指导82级考古班发掘了陕西宝鸡石嘴头遗址。发现了龙山时代窑洞式居址和大量的陶 、石、玉、骨器等。
1988年,戴彤心和傅勇等 ,率领85级考古班发掘了青海化隆县四更卡拉遗址,为研究卡约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
1990年,王世和 、张宏彦、钱耀鹏带领87级考古班学生和日本留学生加藤隆也 ,参加长安北塬(风雷仪表厂)汉、北周 、隋、唐墓的发掘。同年,刘士莪、赵丛苍指导88级考古班首次发掘了陕西城固宝山遗址。至2001年,宝山遗址共发掘了3次 ,发现有大量商时期的烧烤坑 、建筑基址、墓葬等,为探索汉中地区巴蜀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
1991年,赵丛苍、张克平指导89级考古班部分学生 ,发掘了新疆维丄吾丄尔自治区乌鲁木齐柴窝堡遗址和拜城县克孜尔墓地。
1993年,戴彤心 、段浩然、冉万里率领部分学生首次发掘了校园内的唐太平坊和实际寺遗址。之后,累积历年发掘和收集的校园文物 ,在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内设立了校园考古陈列室,成为西北大学的一个特色和亮点 。
1994、1995年,王建新、冉万里 、指导91、92级考古班发掘了河南渑池班村遗址和山西垣曲古城镇遗址,并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 ,在班村遗址开展了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 、人类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996年,王世和、赵丛苍、王维坤 、张宏彦、周晓陆、冉万里 、刘瑞俊等指导93级考古班发掘了西北大学桃园校区唐崇化坊遗址 ,出土了唐代“踏步”、唐三彩等大量遗物。
从1997年开始,考古专业开始承担国家基本建设重大考古发掘与科研项目 。1997年由陈洪海、刘瑞俊主持发掘了河南小浪底水库区盐东遗址。1997至2004年先后由王建新 、张宏彦、赵丛苍、钱耀鹏、陈洪海 、冉万里、刘瑞俊主持发掘了重庆长江三峡水库区万州中坝子、上中坝 、余家河、白河沟遗址,巫溪河坪遗址的发掘与研究。2006年 ,由陈洪海、冉万里主持发掘了南水北调河北涞水县西水北遗址,河南镇平县姚寨遗址 。
从2000年开始,考古专业启动西北古代游牧民族文化调查研究计划。2000~2002年 ,王建新 、刘瑞俊等与新疆、甘肃两省区的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了西北地区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的调查与研究,试掘了甘肃安西潘家庄遗址、敦煌西土沟遗址。2003年 ,王建新主持了国家文物局重点项目“新疆东部及甘肃西北部秦汉时期遗迹的考古调查 ”,调查新疆哈密马鬃山区的相关遗存。2003年,钱耀鹏 、陈洪海率领2000级考古班部分学生,参加了新疆伊犁尼勒克吉林台库区、特克斯恰卜其海库区古代游牧民族墓地的发掘 ,对研究战国至汉代游牧民族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同年,赵丛苍带领2000级考古班部分学生,发掘了甘肃酒泉西河滩遗址,发现了早期青铜时代的聚落遗址 ,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06年,由王建新主持,西北大学、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部分研究生参加 ,发掘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发现了祭祀高台、居址、墓葬等一批重要遗迹,在古代游牧民族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
2003年 ,在陕西省文物局的支持下,西北大学考古学系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启动了“古豳地区域考古研究”项目 ,钱耀鹏等对陕西彬县、旬邑 、淳化一带的古遗址进行了调查 。2004年,陈洪海、刘瑞俊、陈靓老师指导2001级考古班学生发掘了陕西旬邑下魏洛遗址,发现了一批龙山时代窑洞式居址和陶窑,其中新发现了可能专用于烧制石灰的窑址。2006年 ,钱耀鹏 、魏女指导2003级考古班学生,主持发掘了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发现了先周时期的聚落和大批极具特色的蛇纹陶器。对于研究先周文化的形成及与北方青铜时代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新资料 。
2004年 ,考古学系师生参加了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 、西北大学、国家博物馆联合实施的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对甘肃东部礼县一带的古遗址进行了调查。2005年,王建新、赵丛苍 、陈靓老师主持 ,指导2002级考古班学生发掘的甘肃礼县西山遗址,获得了大量墓葬、祭祀遗迹等早期秦文化的考古资料。
2005年,在多年对汉水上游城固宝山遗址和城洋青铜器研究的基础上 ,由西北大学、四川省考古研究院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启动了汉水上游先秦时期文化调查研究项目,赵丛苍主持进行了前期的调查工作 。
在上述考古发掘、调查的基础上,近十年来 ,考古专业的学术研究一直保持着旺盛势头,在中国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考古 、隋唐考古、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古代文物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 、厅局级科研项目40余项。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其中在《考古学报》、《民族研究》、《考古》 、《文物》、《中国史研究》等国内外权威和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5部、译著2部。其中,刘士莪教授的《老牛坡》 、王世和、张宏彦教授等的《陕西扶风案板遗址发掘报告》、王建新教授等的《慈善寺与麟溪桥》 、赵丛苍教授的《城固宝山遗址发掘报告》等集中反映了考古专业近年来田野考古发掘与调查的重要收获。此外,王建新教授的《东北亚的青铜器文化》、王维坤教授的《中日古代都城与文物交流研究》、戴南海、张懋镕教授等的《文物鉴定秘要》 、张懋镕教授的《中国青铜器真伪鉴别》、周晓陆教授的《秦封泥集》、赵丛苍教授的《中国古代玉器》 、钱耀鹏教授的《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等和在国内外权威和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大量研究论文 ,集中反映了考古专业在中国史前考古、周秦汉唐考古和文物研究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体现了专业稳定的研究方向和显著的学术特色 。其中王世和、张宏彦等的《陕西扶风案板遗址发掘报告》 、钱耀鹏的《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获2003年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王建新的《慈善寺与麟溪桥》、《东北亚系青铜剑分类研究》获2004年陕西省第七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赵丛苍的《城固宝山》获2004年陕西省第七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关于“陈洪海是哪里人”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蛋蛋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ndanka.com/zshi/202508-1090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蛋蛋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陈洪海是哪里人》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蛋蛋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陈洪海是哪里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陈洪海是哪里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陈洪海陈洪海,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