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豫剧的相关知识(发展历史 、流行区域、经典剧目、人物等)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豫剧的相关知识(发展历史 、流行区域、经典剧目、人物等)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 、发展历史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 ,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 。
清朝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河南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 ,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
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书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杞县志》记载,当时梆子戏已在开封 、杞县一带盛行 ,并曾与罗戏、卷戏等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 。
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河堤决口,庙宇冲塌 ,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已在河南存在。
豫剧形成以后 ,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封丘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 ”;
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 ,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 ”,又称本地梆。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 、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二、流行区域
据文化部统计 ,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 、江苏、山东、河北 、北京、山西、陕西 、四川、甘肃、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
三 、经典剧目
1、《春秋配》
豫剧《春秋配》是豫剧大师陈素真的代表剧目,是豫剧传统剧目。
该剧描写的是李春华与姜秋莲历经坎坷和磨难终成姻缘的感人故事,剧名因取自剧中人物之“春”“秋”二字而得名 。
《春秋配》是一出传统唱功老戏 ,很多剧种都有,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冗长 ,后多只演“捡柴 ”“砸涧”两折。
尤以“捡柴”一场最为经典,这也是陈素真花费心血精益求精之作,是一出集唱功、念白及表演于一体的折子戏 ,展示出古代男女主角,借荒郊拾柴火之际谈情说爱的画面,展现出主人公姜秋莲率真的性格 ,及敢于大胆追求爱情的勇气。
2 、《穆桂英挂帅》
《穆桂英挂帅》,为 豫剧作品,原名《老征东》或《杨文广夺印》;1954年 ,经宋词改编,更名《穆桂英挂帅》,由河南省洛阳市豫剧团演出;
剧本于1956年出版,收入《戏曲选》第3卷(1959);其主要剧情为:杨家将屡次率兵击溃辽军 ,保住了大宋江山,天下太平;
佘太君离朝带领全家转回河东,然而忠心耿耿的佘氏太君却心系国家安危 ,遂派文广、金花进京打探 。此时安王造反,宋王校场选帅。少年气盛的文广、金花在校场刀劈王伦夺得帅印。
宋王得知杨门之子遂封穆桂英为帅出征 。为了国家安危,老年的穆桂英披上旧日的铠甲 ,满怀豪情又擂响了出征的战鼓。
3 、《三上轿》
《三上轿》,豫剧传统剧目,戏全本《假金牌》之一折 。原本是胡唱八唱的(送客戏)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被豫剧皇后陈素真改编加工整理后,轰动大中原 。
14年后(1944年)陈素真将此剧传授于豫剧大师崔兰田,崔兰田宗深沉、悲壮的豫西调 ,她将此剧改为豫西调唱腔,仍造成巨大轰动。
此后又被越剧、评剧 、秦腔、黄梅戏、庐剧 、河北梆子、晋剧、蒲剧、川剧 、平调、淮海戏、怀调 、泗洲戏、淮剧等其它剧种移植了此剧。
四、代表人物
1 、陈素真
陈素真(1918年4月30日-1994年3月29日),女,乳名:佩玉 ,原名:王若瑜 。祖籍:陕西富平,出生于:河南开封,名门望族 ,官宦之家。曾居住于:陕西、湖北、甘肃 、河北,而后定居于:天津市。
曾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北省文联委员,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文化局顾问、天津市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荣誉职务。
她8岁拜师 ,10岁登台,成为豫剧界第一代女演员 。13岁收徒,人称豫剧甘罗。她是戏曲教育家 、豫剧改革家(将古典舞、哑剧融入豫剧)。
并首创豫剧界第一个流派“陈门(陈派)艺术“,被观众及剧作家和戏曲大师们誉为:豫剧一代宗师、豫剧舞台上的一尊美神、河南梅兰芳 、豫剧皇后、豫剧三鼎甲之首、梆子大王(豫剧大王) 。
陈素真在豫剧六大名旦中年龄最大 ,从艺最早,成名最早,并且是唯一一位有着生 、旦、净、丑等各行当艺术功底的豫剧大师。
此外 ,豫剧六大名旦中有五位都以唱为主,而陈素真则是边打边唱 、边唱边舞,唱、念、做 、打、舞综合运用 ,精湛的艺术,被视为中国豫剧六大名旦之首。
2、常香玉
常香玉(1923年9月15日-2004年6月1日),原名张妙玲 ,出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豫剧表演艺术家 。
常香玉为第一 、二、三、五、六 、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 、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沈阳音乐学院教授等职。
常香玉,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 ,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表演刚健清新 、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 ,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 。?
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 、《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 、《红灯记》等。
3、马金凤
马金凤 ,原姓崔,小名金妮,1922年出生于山东省曹县 ,豫剧演员,豫剧六大名旦之一。
马金凤,6岁随父学河北梆子 ,7岁登台配戏,9岁改学豫剧 。14岁正式登台担当剧目主演,早期艺名“花蛾子 ”,40年代末唱红于安徽省界首市 ,绰号“盖九州”,代表作有“两花一挂”即《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
曾任商丘、洛阳豫剧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理事 ,中国剧协河南分会副主席。
4 、唐玉成
男,1895年出生,河南省虞城县利民镇申台寺村人。唐玉成是豫东调最有代表性的红脸(老生)演员 ,原名子信,誉名红脸王、著名豫剧大师、豫东调创始人 、豫剧红脸宗师、豫东红脸代表人物、被誉为 “红脸王 ” 、 豫剧“麒麟童” 。
5、王素君
王素君(1933一 ) 女,河南省开封市人。老一代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 ,国家一级演员,攻旦行,又是豫剧文小生泰斗 ,曾是豫剧舞台上少有的“生旦两门抱”的全才演员。
自幼入许昌著名的“二油梆 ”戏班学戏,并随戏班演出于许昌及周围许多县市 。与王敬先、王秀兰并称为“汴京三王”。
扩展资料:
豫剧唱腔:
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清末民初,洛阳等地的豫剧多用下五音 ,而开封等地的豫剧多用上五音,形成鲜明对比 。
为了区别,豫剧艺人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 ,称封丘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又称祥符调)。新中国成立后,豫剧专家又把豫东调细分为祥符调 、豫东调、沙河调。
这一划分得到广泛认同,即以封丘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流行于豫东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 ,又叫“本地梆” 。
其中祥符调、沙河调 、豫东调多用上五音,豫西调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调和沙河调都已经没落,豫东调与豫西调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百度百科——豫剧
寻有关豫剧的资料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 ,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
清朝时期,清朝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 ,河南已流行梆子戏 。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
民国五年(1916年2月15日)的《河声日报》载:“省内义成班 ,原为开封县署民壮总役于建清所组建,历年以来一般梨园子弟在各处演唱,颇享盛名。 ”
清末民初曾不断到开封演出的天兴班 ,原是封丘办的科班,历史比较悠久,不少豫剧名演员出自该班。知名演员李剑云 、阎彩云、林黛云、时倩云 、贾碧云并称五大乾旦 。其他主要演员有时登科、张治林、聂二妮 、孔宪玉、李玉仙、张廷华 、李法魁等。
辛亥革命后 ,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 、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和同乐茶社等 ,均争相邀聘河南子班社参加演出。豫剧进入茶社演唱之后,与早已进入茶社的二簧(京剧)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局面 。
民国十九年(1930年),豫剧五大流派逐鹿开封 ,形成唱腔大融合,特别是知识分子改革家的参与,使之豫剧吸收各派之长相互学习竞争,开创了豫剧大繁荣时期。这种融合后的豫剧声腔随即又影响各地。这也为1950年豫剧在全国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樊粹庭在开封创办豫声剧院。
扩展资料:
解放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职业豫剧表演团体在大陆相继成立,新编曲目、剧目大量出现。河南梆子被官方正式命名为“豫剧” ,国家摄制了大量的舞台艺术纪录**片、电视片,保存纪录了许多艺术家和剧团的表演艺术 。
1951年,台湾空军成立以毛兰花为核心的业余豫剧团。该业余豫剧团开办了台湾史上第1个豫剧科班:台湾地区空军业余豫剧团学生班 ,招收第1期学生8人,第2期学生4人,第3期学生8人后停办。台湾地区陆军有黄龙豫剧队 、虎贲豫剧队、捷豹豫剧队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豫剧
豫剧简介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 ,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 ”。因为河南省简称“豫” ,解放后定名为豫剧 。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 、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剧演出。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书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记载,当时本地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 ,并曾与罗戏 、卷戏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 。
豫剧音乐分有四个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 ”;以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 ,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 ”,又称本地梆。
艺人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 ,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后在开封一带的 ,形成祥符调;传至商丘一带的,形成 豫东调;流入洛阳的一支,发展为豫西调;流入漯河的一支 ,被称为沙河调 。
豫剧历史上有名的演员,据邹少和先生回忆:“宣统间,小旦李剑云者,阳武人 ,天赋佳喉,清脆圆润,高下疾徐 ,婉转曲折,玑珠走盘,无不如意 ,又复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剧风为之一变,优伶界中感叹为空前绝后之才”。比较著名的须生有张小乾 、张同庆、澎海豹、许树云 。名小生有黄儒秀(黄娃 、黄马褂)、王金玉(筱火鞭)。红脸王唐玉成 ,武曹彦章等。
1927年后,豫剧界出现了女演员王润枝、马双枝、陈素真 、常香玉等,她们先后在开封等城市演出中 ,吸收了坠子、大鼓、京剧的一些唱腔 、剧目和表演;又有樊粹庭、王镇南等为陈素真、常香玉等编写了一批新戏,使豫剧的舞台艺术发生了显著变化 。1938年,常香玉在豫西调的基础上,吸收豫东调的一些唱腔 ,突破界限,形成新的流派,陈素真 、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 ,也各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卓然成家。小生赵义庭 、须生唐喜成、黑脸李斯忠也成为各具特色的名演员。
1949年以后,河南豫剧院三团,以演现代戏为主 ,创作了许多新戏新腔,并培养出一批以演现代戏见长的演员,如高洁、魏云 、柳兰芳、马琳、王善朴等。
如今 ,豫剧除遍及本省外,又传播到邻近各省,并在各地组成了不少专业剧团 。
豫剧一向以唱功见长 ,唱腔流畅、节奏鲜明 、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表演风格朴实 、乡土气息浓厚,深受观众欢迎。
豫剧音乐丰富多采 ,曲调流畅,节奏鲜明,文场柔和舒畅 ,武场炽烈劲切,艺术风格豪迈激越。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 。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 、飞板四大板类 。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 ,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鼓 、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 、手镲、梆子、手板等 。
豫剧的脚色行当分:四生;四旦;四花脸。俗称:“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 ,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四生是大红脸(又叫红净、戏生) 、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边生(又叫二补红脸);四旦是正旦(青衣) 、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 、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 、三花脸 。正因为是男八女四的行当,把四生四花脸叫做外八角,以男角为主的戏叫做“外八角戏 ”。
据1956年统计 ,传统剧目有647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 、《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 、《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 、《唐知县审诰命》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 、《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 、《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 。等。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 、《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均摄制成影片。
崔兰田的代表作有三上轿,卖苗郎,秦香莲,桃花庵 。阎立品的代表作有秦雪梅,钓金龟 ,碧玉簪,盘夫索夫 马金凤的代表作有花打朝,对花枪 ,穆桂英挂率陈素珍的代表作有桃花庵常香玉的有花木兰,红娘,断桥。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 、"河南高调" ,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以前 ,河南梆子在豫西山区演出时常常靠着山堆个土台子,所以人们也称它为"靠山吼"。"豫剧"之称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用的 。豫剧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 、山西、湖北、宁夏 、青海、新疆等十几个省区,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戏曲之一。
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 ,初时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而发展非常迅速。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说法不一 。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 ,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
豫剧在形成之后,出现了不同的流派 ,大致有四支:开封一带的祥符调,商丘一带的豫东调(又称东路调),洛阳一带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或靠山簧)以及漯河一带的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唱腔主要分慢板 、二八板、流水、飞板等板路。主要流派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豫东调的男声高亢激越 ,女声活泼跳荡,擅长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豫西调的男声苍凉 、悲壮,女声低回婉转 ,擅长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 。
豫剧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琵琶 、笛、笙、唢呐等。以梆子按拍,节奏明快 、欢畅。
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 ,往往唱得酣畅淋漓,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 ,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 ,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没有女演员。出现了女演员后,逐步形成了常香玉、陈素贞 、马金凤、闫立品、崔兰田五大名旦表演流派 ,常派激昂奔放,陈派明快清新,马派刚健明亮 ,崔派深沉含蓄,闫派细腻委腕 。目前,五大流派桃李天下。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 ,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才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 、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 、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 、《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 、《红果 ,红了》。
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主要流行于河南全省以及陕西、甘肃、山西 、河北、山东、江苏 、安徽、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因其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又曾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 、"靠山吼"等 ,建国后才统一改为今称。
历史沿革
关于豫剧的起源 。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 ,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 ,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 。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 ,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这些记述与艺人间的传说相符。据一些老艺人追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 ,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并入开封)、尉氏 、中牟、通许、仪封 、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 、西华、商水、项城 、沈丘、太康、扶沟 、鹿邑,明清区代即流行"河南讴" 。河南梆子在流传过程中 ,在不同形成祥符调(开封一带)、豫东调(商丘一带)、豫西调(阳一带)、沙河调(漯河一带)等不同风格。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当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 、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 、东火神庙茶社、同乐茶社等 ,均争相邀聘河南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 、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 。此后,郑州、洛阳 、信阳、商丘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在农村 ,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双在一些地区,所演多属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的阶段 。这一时期 ,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 、永乐、永民、同乐四个河南梆子剧场,许多著名艺人如陈素真、王润枝 、马双枝、司凤英、李瑞云 、常香玉、赵义庭、彭海豹等,云集于开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 ,改永乐舞台为豫声剧院,陈素真所在的杞县戏班和赵义庭所在的山东曹县戏班均参加了该学社。豫声戏剧学社革除了旧戏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对表演和舞台美术等进行革新 ,并演出由樊粹庭创作的《义烈风》 、《霄壤恨》、《涂血》等剧目。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采"醒狮怒"之意 ,改学社为狮吼剧团 。
常香玉在1936年随周海水班社到开封,演出于醒豫舞台。1937年成立中州戏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镇南编写的《六部西厢》、《哭长城》等古装戏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现代戏《打土地》。《打土地》是豫剧编演现代戏的开始 。与此同时 ,永安舞台的王润枝 、马双枝、鼓海豹、杨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传统剧目。名角云集,促进了豫东调 、豫西调的合流,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和提高。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后 ,狮吼剧团、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团体和演员先后到西安,并以西安为中心,在西北城乡演出 ,扩大了豫剧的影响和流行地区 。
豫剧的班社最早始于何时何地,今无可考。据老艺人传说,过去的豫剧演员大多出于乾隆年间的蒋门和徐门两家的科班 ,而开封的"老三班":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传说都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
义成班,据1916年2月15日《河声日报》载:"省内义成班 ,原为开封县署民壮总役于建清所组建,历年以来一般梨园子弟在各处演唱,颇享盛名 。"义成班于1926年 ,在开封相国寺的火神庙内建立了永安舞台。舞台的组织管理分前 、后台、前台,主要负责管理剧院内的各种杂务,如售票 ,接待观众,供应茶水;后台,主要负责演出方面的事务,如确定演出剧目 ,分配角色以及衣箱、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天兴班原是封丘办的科班,历史比较悠久,不少豫剧名演员出自该班 。清末民初曾不断到开封演出。知名演员有李剑云(小名壮丑 ,工旦) 、阎彩云(工旦,1982年去世),其他主要演员有时登科、张治林、聂二妮 、孔宪玉、李玉仙、张廷华 、李法魁等。
杞县的"六班"、"捕班"(县衙办的)以及马、武 、郑、郝、刘、常六姓联办的"六姓家班"等 ,均为辛亥革命后的著名班社,演员水成 、一阵会、田苟、何运 、金成等,均为当时名角。
30年代 ,在开封除了义成班组成的永安舞台外,还有两个重要的豫剧团体,豫声戏剧学社和中州戏曲研究社 。豫声戏剧学社在豫声剧院演出。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建国前 ,西安也出现了不少豫剧团体,如樊粹庭领导的狮吼剧团,常香玉为首的香玉剧社,毛兰花为首的凤麟剧团 ,崔兰田为首的兰光剧社。还有孙老七创办的河南灾童戏剧学社(原西藏豫剧团前身)等 。
建国后,于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剧院。豫剧拥有一批专业和业余的编剧人才,其中成就突出的有杨兰春等。杨兰春(1921年生 ,河北省武安人),先后改编和创作(有的是与他人合作)了《小二黑结婚》、《人往高处走》、《刘胡兰》 、《朝阳沟》、《冬去春来》、《朝阳沟内传》等 。同时他还导演了不少现代戏和传统戏。如《血泪仇》 、《赤叶河》、《志愿军的未婚妻》、《秦香莲》 、《唐知县审诰命》等河南及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豫剧演出团体。1962年举行了豫剧名老艺人座谈会演,1980年举行了"豫剧流派汇报演出" ,这一剧种已成为我国流布较广的戏曲剧种之一 。
艺术特点
早期豫剧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 ,即可开演。打小锣 、敲梆子的人员兼"检场"。进入城市后,有较固定的剧场,舞台装置才有所改进 。豫声剧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 ,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此后又受京剧服饰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
豫剧传统程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革新,创作由粗到细 ,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同时 ,各行当也涌现了一大批艺术上有成就的演员 。
豫剧的音乐属于梆子声腔系统,是板腔体式。据清朝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书的《歧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所记载,当时本地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 ,并曾与罗戏 、卷戏合班演出,又被称为"梆罗卷"。根据艺人们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 ,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也都曾办过科班 。豫剧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等因素的影响,在音乐上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形成于豫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其中"祥府调"、"沙河调" ,从唱腔的板式结构 、调式、旋律、节奏 、句法组成和语音等方面看,都和"豫东调"比较近似,故统称"豫东调" 。因此今豫剧唱腔韵 ,一般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因此今豫剧唱腔音乐,一般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各自具有显著特色流派。"豫东调"唱腔主音为"5",以中州音韵和商丘、开封的语音为基础 ,在传统演唱中多用假嗓(二本腔),声音高细,花腔较多 ,具有激昂、豪放 、明朗、花俏的特点,"豫西调"唱腔主音为"1",以中州音韵和洛阳语音为基础 ,在传统演唱中多用真嗓(大本腔),声大腔圆,寒韵(哭腔)较多,具粗犷、浑厚、悲壮 、深沉的特点 。这两大腔系在豫剧早期发展过程中 ,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30年代开始有了交流。建国后,清除"门户之见" ,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融会贯通 。以上是过去按其流布的不同地区,有豫东调、享福调、沙河调 、豫西调的传统分类;另外也有按其唱腔音乐在演唱音区的不同,而将前面三类统归豫东调 ,俗称"上五音"。与这些相对应的是演唱的音区较低的豫西调,俗称"下五音"。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其板类有四种 ,即慢板、二八版、流水板 、散板:
二八板在豫剧的四大板类中表现力最强,变化最丰富。除二八板这个基本板式外,还可分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连板 、快二八板、紧二八板、紧打慢唱等板式 。因过去是由两个八板(八小节)组成的一个乐段循环反复使用而得名。随着表现内容的不断丰富,这种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今二八板结合了豫东调 、豫西调两大流派的唱法而构成 ,一板一眼2/4拍,可构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于叙事 。又可据剧情和人物感情变化的需要有不同变化 ,既能表现明快、爽朗、喜悦,也能表现急切、紧张和激愤 、悲痛的情景。此外二八板还可派生出呱哒嘴、狗撕咬、乱弹 、垛板、搬板凳等。
慢板类有[慢板]、[金钩挂] 、[反金钩挂]、 [迎风板]等板式 。一般为4/4拍的三眼板,其上下句唱腔起于中眼而落于板上。上句落音较自由 ,下句落音豫东调和豫西调不同。[慢板]是豫剧唱腔中常用的板式之一 。它的前奏过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有"六梆"、"四梆" 、"导四梆"和"迎风一梆"等。[慢板]的起腔形式又分整板和散板两种。整板起的称为"头句腔",散板起的是将第一句(上句)唱"栽板"或"大板起" ,从第二句(下句)进入[慢板] 。[慢板]中普通上下句的基本结构是将一句唱腔分为两个分句,中间有个小过门;全句唱腔之后,随句尾落音有一个"八梆"跟腔过门(也可以减少为四梆或完全省略)。[慢板]的行腔除上述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外 ,还有通过局部的变化而产生出来的多种花腔。上句有"头句腔"、"三句腔",下句有"单过板"、"双过板"等。{慢板}的收腔又称"锁板",基本结构与普通的下句相同,只是收腔时速度大多渐慢 ,并随着收腔尾音有一个简短的过门 。[慢板]的速度伸缩性较大,可以随其内容情绪的不同而用快 、中、慢的速度。
流水板亦为豫剧常用的板类之一,可分为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 、流水连板等。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 。可根据需要作不同速度的变化。曲调比较自由灵活 ,旋律流畅,节奏跳荡,既适用于表现欢快活泼的情景 ,也适用于表现压抑、忧伤的情感。它还派生出垛板、两锣钻子等 。它的主要特征是旋律中跨小节的切分节奏特别多,无论是唱腔的起落,还是唱腔旋律中的起伏 、转折 ,大多出现在眼位上。[流水板]的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5"或"1"音,在普通的上下句结构中 ,随着唱腔尾句的落音,一般都有跟腔过门。其前奏过门与[二八板]基本相同,知识起板簧头不同 。[流水板]的起腔和收腔形式繁多。流水板类重点附属性板式主要有[流水连板]和[两锣赞子]等。
飞板也作"非板",无板无眼 ,节奏自由,是一种朗育式的唱腔,属于散板类 。此外 ,还有滚白、栽板、叫板等。又有"哭韵" 、"行韵"、"绝韵"三种格式。"哭韵"表现悲痛、哀怨的情感;"行韵"多用于吐诉叙述,"绝韵"适用于表现果断 、激昂的情感。一般用飞板的唱段都较短,四、六、八句即转入其他板式 。
以上四大板类的唱词一般都是用"三 、三、四"格律的十字句 ,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有时也用一些字数不等的长短句,如二八板中的呱嗒嘴即以五字句为基础,飞板中的滚白即为有唱有白的散文体句式。
豫剧一向以唱功见长 ,它的唱腔流畅,节奏鲜明,近几年来 ,演员多以真声演唱,所以一般都能做到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于为观众听清 。加之表演细腻 ,真切感人,文辞通俗易解,故一跃而成为梆子腔系中最吸引观众的剧种。如今 ,豫剧除遍及本省外,又传播到邻近各省及甘肃 、青海、天津、吉林 、江苏、新疆、西藏等省 、市、自治区,并在各地组成了不少专业剧团。
豫剧的伴奏乐队 ,过去曾有"一鼓二锣三弦手,梆子手钹共八口"的说法 。早期的豫剧在乐器上还使用四大扇(大铙、大钹)和尖子号(管长1米左右),以此来制造雄壮热烈的气氛。建国后 ,武场一般是由鼓板(班鼓 、手板)、大锣、铙钹(即手钹) 、二锣、梆子、小钹(即铜板)、风锣 、大阴鼓、木鱼、碰铃等打击乐器组成,其中最常用者为前六种。早期的文场乐器有三弦皮嗡 、月琴等,后又增加瓢(即板胡)、二胡、琵琶 、横笛、唢呐、笙等 。而板胡则成了豫剧的主弦。建国后 ,还增加了一些西洋乐器,如大小提琴 、铜管、木管等。
豫剧乐队的文场主奏乐器,早期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员兼吹唢呐)、二弦(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拨弹乐器) 。20世纪30年代以后 ,大弦 、二弦逐渐弃置,改用中音板胡(俗称"瓢")为主弦。50年代以后,一般的文场中逐渐增添了二胡、琵琶、竹笛、笙 、闷子、大提琴等。有的还增加了坠胡、古筝等。亦有增加小提琴 、中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的 ,组成中西混合乐队 。豫剧文场中的传统伴奏曲牌有300多个,其中唢呐曲牌130多个,横笛曲牌20多个 ,丝弦曲牌170多个。
唢呐曲牌中常用的有:[春来到]、[大汉东山] 、[小汉东山]、[大桃红]、[小桃红] 、[大开门]、[小开门]、[大风入松] 、[小风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龙吟] 、[新水令]、[折桂枝]、[晏驾令] 、[山坡羊]、[红绣鞋]、[唢呐皮] 、[娃娃]等。
横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 、[云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 、[百鸟朝凤]、[鸡爬坡]、[小开门]等 。
丝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园]、[九连环] 、[花错字]、[小红鞋]、[苦中乐] 、[浪淘沙]、[油葫芦]、[呓怔] 、[算盘子]、[娶嫁]等。
豫剧乐队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堂鼓 、大锣、手镲、小锣和梆子等。豫剧武场的锣鼓点共有三大类:一 、开台锣鼓点,主要由[混加官]、[毛边]、[鲍老催]等 。二、配合表演动作及烘托舞台气氛的锣鼓点。大多与京剧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种形式的[一锣] 、[两锣]、[三锣]以及[收头]、[四击头] 、[紧急风]、[战场]等 。三、唱腔中的锣鼓点 ,剧种特色较突出。较常用的有[] 、[]、[迎风]、[到脱靴] 、[拐头钉]等。流水板类中有各种[流水头]以及[一滴油]等 。散板类中有各种[非板头]、[滚白]等。二八板类锣鼓点最为丰富,又分为单鼓条和双鼓条两类。除两者都有的[串锤]、[长锣]等外,单鼓条类中常用的有[里撇] 、[外撇]等 ,双鼓条中常用的有[五钉锤]、[梆子穗]、[风搅雪]等。加上其他附属板式唱腔中的各种锣鼓点,总共不下百种 。
豫剧的主要演奏特色乐器有如下几种:
一、板胡 、琴筒为半个椰壳,以薄桐木板蒙面。20世纪60年代以后普遍将原皮弦(里弦)、丝质粗老弦(外弦)改为金属弦。演奏时戴铜指帽 。
二、小三弦,弹拨乐器。三根金属弦 ,音箱以薄桐木板蒙面,用硬拨子拨奏。左手戴指帽 。音色明亮,尤其以揉滑弦奏法颇具特色。
三 、方笙 ,一般为14管。
四、闷子、双簧吹奏乐器,八孔,发音深沉浑厚 ,多用来伴奏悲壮凄苦的唱段或场景 。
豫剧唱腔中,豫东调和豫西调用同样的调高,唱腔的某些局部常有向上方五度旋宫 ,即"以徵为宫"的现象;豫西调多落"1"音,唱腔的某些局部常有向下方五度旋宫,即"以清角为宫"的现象。豫剧的传统唱法中 ,男女声部基本上是同腔同调。豫东调演唱多用假嗓,豫西调则用真嗓较多,净角多用"炸音" 。过去,豫东调和豫西调均有一种翻八度以假声行腔的方法 ,叫做"赝腔"或"讴"。
河南梆子戏的特征,主要重在唱词与动态,纯全合于河南的风俗习惯 ,而起为观众所爱好者,则在表现风俗习惯中鄙俚粗俗之人与事物的关系,与观众的生活行动打成一片。虽然不免有些俗气 ,但俗有俗的风格,俗的趣味。豫剧的剧词不能专重文言,以合本剧之声调节奏为第一 。其叙事言情 ,喜怒哀乐,委婉曲折,入情入理 ,感化力之甚伟,间杂以方言,尽人皆解。豫剧具备历久不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点:(一)娱乐性强 豫剧锣鼓声响 ,丝弦音高,唱工多,白口少 ,男角是大蹦大跳,女角是满台走扭。劳动大众在多日工作之余,逢年过会 ,许多人挤在一起,听听看看,就感到无限的轻松愉快 。(二)接近群众 形式简单 ,表演真实,舞台形象比较接近农民的实际生活,合乎劳动大众的脾味。(三)易懂易学 调子简单 ,词句通俗,容易听懂 、学会。(四)富于地方性 腔调高亢硬直,表情慷爽率直,是表现河南人民的地方戏 。
角色行当
豫剧的角色行当 ,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四生"即老生 、大红脸(红生)、二红脸(武生)、小生 。"四旦"即大净(黑头) 、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也有五生、五旦 、五花脸的说法。演员一般都有自己专工行当 ,也有一些演员则一专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
据说 ,早期豫剧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脸)戏为主,生行戏占重要地位。生行的大红脸和二红脸的界限很,大红脸专演关羽;二红脸专演赵匡胤、秦琼、康茂才等类角色 ,主要是武功戏。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 ,也有的演员文武兼备,武功戏较出色。旦行(见 图豫剧-7)在以"外八角"为主时代 ,只占次要地位,但随女演员的登台与逐渐增多,在豫剧中取得了主导地位 。大净主要以唱工取胜,三花脸除表演诙谐风趣外 ,武功戏也有"盘绳" 、"吊水桶"、"空中还原"、"探海" 、"元宝顶"、"大翻身"等不少绝招。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诀,如手势要诀是"花脸过项,红脸齐眉 ,小生齐唇,小旦齐胸",武打戏的短打要诀是"身如蛇形眼似电 ,拳如流星,腿似钻;稳如重舟急似箭,猛、勇 、急、快、坐 、站稳如山" ,在枪路上,有"走丝"、"连九枪"、"十三枪"、"九个鼻" 、"八杆"、"单倒"等路数。青衣中闺门旦的表演要诀是"上场伸手似撵鹅,回手水袖搭手脖;飘飘下拜如抱子 ,跪下不能露脚脖","说话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 ,坐下看衣襟" 。彩旦的表演要诀是"斜眼偷看人,说话咬嘴唇;一扭浑身动,走路摔汗巾"。小旦的出场式是"出门按鬓角 ,双手掖领窝,弯腰提绣鞋,再整衣裳角"。小生的表演要诀是"清、净 、冲" 。"清"是清秀 ,唱词吐字清,神态秀气;"净"是动作干净利落,恰到好处;"冲"是武打勇猛 ,精神振奋。
关于乡贡进士 - - 草稿
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 ,产生于明末清初,多以清唱为主,其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 ,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 ,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豫剧形成以后,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 ,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福调 ”;以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 ,又称本地梆 。?
豫剧音乐丰富多采,唱腔属板腔体。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 。可分为慢板 、流水板、二八板、飞板四大板类。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 ,文有二弦 、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 、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手镲、梆子 、手板等 。?
扩展资料
1、豫剧传统剧目约有七百余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 、《地塘板》、《提寇》、《铡美案》 、《十二寡妇征西》等。建国以后,经过推陈出新,出现一批优秀传统剧目 ,如《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同时还有改编演出的历史剧《花木兰》 ,
神话剧《白蛇传》,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朝阳沟》 、《刘胡兰》、《李双双》,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 、《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 。由于音乐工作者的创新与出新 ,谱写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音乐唱腔,从而使豫剧成为全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形式。
2、豫剧的行当和班社,俗话说:“四生四旦四花脸 ,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 ”。四生是大红脸(又叫红净 、戏生)、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 、边生(又叫二补红脸);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 、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 、二花脸、三花脸 。正因为是男八女四的行当,把四生四花脸叫做外八角 ,以男角为主的戏叫做“外八角戏”。?
3、崔派唱腔素以豫西调(下五音)为体,兼用豫东调(上五音),并吸收融汇秦腔 、曲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音调,创造出自己独具风格、丰富多彩的唱腔旋律。崔派以善演悲剧而著称 ,由于剧目内容的规定性制约了它的音乐发展,因而使它的唱腔自然形成了自己深沉哀怨、委婉缠绵的特点 。
4 、豫北调:在彰德、怀庆等地,梆子特大 ,反扛肩上,若夜静时,梆声可闻数里 ,弦音低,故有大平调之称,亦称大悠梆。
5、豫南调:种类繁多 ,南阳一带,盛行曲子,其它越调 、道情及另一种俗名靠山黉亦有演出。
6、豫剧的伴奏乐队 ,过去曾有“一鼓二锣三弦手,梆子手钹共八口”的说法 。早期的豫剧在乐器上还使用四大扇(大铙、大钹)和尖子号(管长1米左右),以此来制造雄壮热烈的气氛。建国后,武场一般是由鼓板(班鼓 、手板)、大锣、铙钹(即手钹) 、二锣、梆子、小钹(即铜板) 、风锣、大阴鼓、木鱼、碰铃等打击乐器组成 ,其中最常用者为前六种。
百度百科 _豫剧
十多年前,笔者在郑州市′古旧书摊购得一册1999年版《郑州市文物志》,在阅读《坊 、碑、桥》之文魁坊(P276)一节时见有巩义市蔡庄村“万历丁酉科选贡御赐进士赵景星“的记述 ,因其与家乡有关,于是翻阅《巩县志》,未找到“进士赵景星 ”的记载。后曾数次赴蔡庄村进行考察 ,目睹“文魁坊“石刻 。其刻文是“万历丁酉选贡庚子科郷贡进士赵景星”,此与上述《文物志》记载有异。2008年巩义介绍当地历史文化的某书中,对赵景星的记述与《郑州市文物志》全同。2012年慈云寺住持释延超主编《慈云寺志》亦如是说 。这就是人产生疑问 ,′文物就在身边,为什么不按文物如实记载?何谓乡贡,何谓选贡 ,何谓乡贡进士?乡进士、乡贡进士 、御赐进士三者有无区别?本文拟从学校、科举入手,将加以探析。
? 一、唐 、宋、金、元之乡贡 、乡贡进士与进士
大凡掌国之人,无不须要贤臣良相等治理人才来辅佐。而所谓的人才,就存在于广泛而坚实地人材储备库中 。如何识别并将他们选取出来 ,为己所用,则是历代王朝所相当重视地问题了。
自夏、商、周三代,统治天下的首领们 ,都是按照与自己血统关系的远近,从亲属中选取分封守土所须人才。这一办法被后人称之谓“世袭分封′′制,来行使对国家的管理 。战国时有“养门客"和从“战功”中来获取所须人才的办法 ,汉代则由皇帝直接徵召及由地方官吏察举推荐的办法。魏文帝曹丕开始采用“九品中正“制(即在各州 、县选取有见识、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为中正,令其察访本州、郡 、县人才,将之分为上、中、下三品的九个级别 ,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到隋文帝杨坚时开始采用公开选拔的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唐代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制度。自此而后直至清末废止科举,这种实行千余年主要靠科举来取人材的制度 ,才退岀历史舞台而宣告终结。
唐朝科举的应试者,主要是从官学(即国子监 、太学和府、州、县学)中肄业期满 、成绩优秀者中选拔岀来的人员,称生徒。唐朝立国之初,就遍设学校 ,以育人才 。如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五月,就在京都设立国子学,定额72员 ,取三品以上官员子孙;又置太学,定员140人,取五品以上官员子孙;再置四门学 ,定员130人,取七品以上官员子孙就学;同年十一月又于秘书省设立小学,教授皇族及功臣子弟 ,并在全国州、县遍设学校,以培养大量可供选拔的生员,但是到了武德五年(622)首开科举时 ,应试生员仍显不足。於是,又允许民间私学、家庭传授或自学人员,经所在县考选 、州府考核,成绩合格者取解礼部 ,以应科举考试。这些人员,因其来自乡野民间,被称之谓乡贡 。这就是说 ,科举应试人员有生徒(官学生员)和乡贡两种来源。被后人称之谓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其入仕就属於乡贡。据载,韩愈(768一824)生而丧母 ,三岁丧父,由其胞兄韩会夫妇抚育成长 。其兄因“元载案“被贬为韶州(今广东韶关)刺史,卒于任所 ,韩愈随寡嫂郑氏避居宣州(今安徽宣城)郑家。贞元三年(787)取得乡贡资格,赴京兆尚书省(礼部)参加进士科考试。他在《上宰相书》(见《全唐文》卷551)中说“四举礼部乃一得 ”,即贞元八年(792)陆贽知贡举时 ,韩愈才考中进士 。次年参试吏部选官,韩愈与之无缘。由于唐代进士仍不能作官,只有再经吏部选官考试,中式方可步入官场。在“三选于吏部卒无成“ ,在参选三次失利后的贞元十一年(795)正月二十七日起,在三个月内三上宰相书求职( 二上、三上书文见于《古文观之》)而无果,只好先后至汴州节度使董晋、徐州节度使张建树处作幕员 。直到贞元十七年(801)才通过吏部考试 ,次年获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正七品上)。韩愈在上宰相书中三次均称自己是前“乡贡进士”,当下的进士及第是多年努力,经四次省试才获取得的。上书求职 ,表明他自己有报效朝廷的决心和信心,又冀以荣誉来报答哥嫂对自己的抚育之恩。唐代由乡贡成为进土是少之又少 。据《中国古代科举》一书介绍:唐高宗咸亨五年(674)由吏部考功员外郎知贡举,参试11人中仅有乡贡张守节1人;开耀二年(682) ,刘思力为考官时,所取51人中有雍思泰1人为乡贡;永 淳二年(683),刘廷奇为考官取55人中有元求仁1人为乡贡;光宅元年(684)刘廷奇主重试 ,取16人唯有康廷芝1人为乡贡;长安四年(704)崔湜为考官取41人中,仅有李温玉称苏州乡贡。尽管由乡贡入仕者微乎其微,但毕竟这是参乡野之士步入官场的一种途径。其背后尚有一群由乡贡未能进士及第的落榜者一一乡贡进士 。
现摘取乡贡进士的实例
1? 唐代诗人孟郊(751一814)于贞元七年(791)冬,四十一岁 ,在故乡湖州(今浙江德清县)举乡贡,当年以诗《湖州取解述情》表达其赴京兆参加次春省试的信心。但初试不利,虽未中式 ,却结识了韩愈。贞元十二(796)年,第三次省试方才进士及第 。
2,.《大唐故米府君墓志铭》(大唐左神策军 、故散副将、游骑将军守左武卫大将军同正、兼试太常卿、上柱国京兆米府君墓志铭) ,由乡贡进士翟运撰文并书。文云:公讳继芬。其先,西域米国人也 。永贞元年(825)九月二十一日,终于礼泉里之私第 ,春秋九十二。以其年十二月十九日安厝于长安县龙门乡龙首原,礼也。该志石于1955年出土,后经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总编辑教授葛承雍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据原墓志石重录,校订部分缺误,重新发表 。(该墓志拓片图版载于《西安碑林全集》中,述说内容 ,来自米进卯撰《米继芬墓志解读》,网搜2018一7一10)。由此信息可知,志文撰书者翟运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时人 ,自称乡贡进士。
3 、《旧唐书》列传卷104(《唐文拾遗? 文宗二》“贬熊望漳州司户诏“)云:文宗即位。…前乡贡进士熊望,因缘薄伎,偷冀亵幸…… ,可漳州司户 。《熊望传》知事在唐文宗即位之年敬宗宝利二年十二月或次年大和元年(827),贬进士熊望。
4. 现今发现福建泉州唐会昌四年(844)《摩崖木龙石刻》,其残留碑文中有“郡人球人泽、(徐)永明、嘏锡文 、戴德积、大(方)、景子明 、乡贡进士欧阳偃“。另有今藏福建泉州开元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其书写、镌字落款“泉郡乡贡进士欧阳偃、沙门文中共书”,时为唐大中八年(854)秋 。再有为唐歙州婺源县令撰墓志铭(《故奉义郎歙州婺源县令陈公墓志铭并序》原载《厦门日报》2007一8一17)署名亦为乡贡进士欧阳偃。文云:有唐大中九年(855)岁在乙亥四月二十四日,颍川陈公终于泉州清源郡嘉禾里之私第 ,年七十有五。公讳元通,清源同安人也 。明年秋八月一日,卜葬于所居之里,祔其先茔 ,礼也。(见陈元《欧阳脩祖父欧阳偃身世辨疑》遵义师范学院学报,第15卷第2期)。由以上三则引述可知,乡贡进士欧阳偃 ,唐代福建泉州人,应生活在唐文宗至唐懿宗间,称乡贡进士 ,而不称进士,可知是以乡贡身份参加省试,落第而自称 。
5. 宋王谠撰《唐语林.企羡》卷四载:“宣宗爱进士 ,每对朝臣,问:‘登第否?′。有以科名对者,必有喜。便问所赋诗赋题 ,并主司姓名 。或有人优而不中第者必叹息久之。尝于禁中(柱上)题‘乡贡进士李道龙‘(道龙即唐宣宗,公元847一859年在位)。 ”
6. 民国《巩县志.金石一》八九年印本(p310)载《唐故兴元府南郑县丞马府君墓志铭》纂文乡贡进士萧鼎祚。文云:公讳攸,字化居 。大中八年(854)正月廿八日卒,大中十一年(857)二月葬于河南府巩县孝义乡北訾村东原上。以上诸例说明 ,从初唐至晚唐,乡贡作为科举应试生源是一直存在的。虽未中式,但也是获得乡荐 ,是乡野士子中的姣姣者,以乡贡进士自许 。
宋承唐制,开科取士又不断完善和发展。宋太祖开宝六年(968)李昉知贡举 ,取士完毕,三月辛酉,新及第进士十人及诸科二十八人上殿谢恩 ,太祖以进士武济川 、三传刘濬、林质最陋黜去。又有进士告发李昉用情,取舍不当 。於是太祖令贡院籍终场下第者姓名,得三百六十人 ,择其一百九十五人,各赐纸札别试诗赋,重命考官重试。两天后,太祖亲阅 ,得进士26人,五经4人,开元礼38人 ,三传26人,三史3人,学究18人 ,明法5人,皆赐及第。这就是说,从李昉知贡举落第360名人员中选出195人 ,经过重试,取中127人 。原知贡举翰林学士李昉及考官等人皆被追责。自此殿试成为常式。据《宋史》“选举一”及“仁宗纪三”载:庆历四年,范仲淹参知政事 ,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 。仁宗于其年三月乙亥,诏告天下:州县立学,更定科举法。士须在学三百日 ,乃听预秋试,试三场:策、论 、诗赋。这就是说,宋朝科举开始把唐朝以来的礼部试、吏部选官试的二级选考 ,逐步改成了州试、省试、殿试的三级考选制度。乡(州)试仅作为选取参加省试的手段,但对所选出参加省试者并无新称谓,仍称乡贡 。
宋 、元乡贡进士的实例
1. 太平兴国二年(977)刻印的《金刚经》 ,书末署名“大宋太平兴国二年岁次丁丑,十月戊午朔八日乙卯,乡贡进士赵安仁书 ”(安仁雍熙二年<985>进士)。又绍兴九年(1139)绍兴府覆刻本《毛诗正义》卷末不仅镌刻雕造官衔名 ,还覆刻前版淳化三年(992)校勘官衔名讳。校勘官名前还列有四位书手者衔名,即“广文馆进士臣韦宿书,乡贡进士臣陈元吉 ,承奉郎守大理评事臣张致用,承奉郎守光禄寺丞臣赵安仁" 。(见网:络:刘元堂《论北宋版刻楷书及其书手、刻工》)
2.《宋会要辑稿.崇儒五.献书升秩》载: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八月,以乡贡进士孟瑜为光州固氏县主簿。孟瑜长沙人,尝著《野史》三十卷。石熙载在湖南时 ,孟瑜尝出入门下,颇见厚,至是来献 ,熙载以言,而有是命 。
3. 民国《巩县志.金石三》八九年印本(P338)《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乡贡进士李□道书赞语,时为宋景德二年(1005)九月。
4.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2载:仁宗天圣二年(1024)三月壬子 ,赐乡贡进士张瓖进士及第,仍附春榜。可说明乡贡进士在宋代仍是省试落第者,否则就不会再赐进士及第了 。
5.民国《巩县志》新版(p595)《重修启母少姨庙碑记》平阳乡贡进土乔翥撰文 ,时大中嘉祐六年(1061)九月。
6.钱选(1239一1301),字舜举,号玉潭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乡贡进士,入元不仕 。工诗,善书画。有《杨贵妃上马图》《梨花图》《桃枝松树》等名画。他与赵孟頫等人被称为吴兴八俊(网络:王吕、慧莹《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问画图开》内蒙古时代画院)。
7.民国《巩县志.金石三》(P606)元吴澄撰《唐汾阳王庙记》署款:乡贡进士天党张琢书丹 ,维大金岁次癸未元光二年(1223)二月十有五日中京金昌府芝田县漫流村 。
8.元吴澄撰《送乡贡进士董方达赴吏部选序》云:董天衢,字方达,泰定甲子(1304)会试下第后 ,被特恩龙兴路宗廉书院山长(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7册《吴文正集》P253)。可见元代仍是会试下第者的称谓。
9.现存山东肥城湖屯镇吕仙村残碑《重兴天王万岁寺记》文称“寺在济宁肥城之北申里,面原而背岗,左右俱山 ,岚气朝暮可掬,实古者方外遁世脱俗之地也” 。元至正三年(1343)前乡贡进士,宁晋伯颜撰。(见网“天下泰安”2017一01一02)。据查:伯颜(1295一1358) ,一名师圣,字宗道,隶蒙古万户府军籍 ,世居开州濮阳县 。早年丧父,幼就学。稍长以宋建宁进士黄坦学。黄师称其“颖悟过人,非诸生可比“ 。黄坦取颜为姓,师圣为名赠之。不久黄语其:“余不能为尔师 ,群经有朱子说具在,归尔求之,可也。”从此 ,辞师居家,潜心研读,学业大进 。从其学者渐增 ,四方求教之人云集门下。至正四年(1344),元顺帝征诏进京,授官翰林待制(五品)参修《金史》 ,书成,辞归。十八年(1358)避兵磁州,后为反元军所杀(参《新元史》卷233)。可见此 ,伯颜系自学成才者,进京受官之前称前乡贡进士,也不是进士 。
10.今人沈仁国在研究清钱大昕《元进士考》时指出:“王宗道,垣曲人 ,曾中至正间乡举,会试不利,授高平教谕。至正十四年(1354)登本科进士 ,官至翰林编修。钱氏漏记 。但嘉靖《河间府志》载:吕及民,本科(元至正十四年甲午科<1354>进士,却说他在登第后授嘉兴路教授。沈按:元代下第进士 ,才授教授。所以,如果没有其它因素,仅从其初授官来看 ,吕及民应是乡贡进士“ 。(见沈仁国《钱大昕〈元进士考〉中至正甲午科进士续考》《学海》2003年第2期)。《元史.选举志》卷81载:“路,散府,上中州均设教授 ,县设教谕,下第举人任教官,会试不中者从延祐起授以地方学官之职(延祐为元仁宗年号) ”。笔者以为沈仁国的考证是可信的 。
从以上所录诸条资料可知,宋代开始科举三级考试 ,但对乡试的中选者,仅作为入京参试人员的资格,相当于唐代乡贡 ,尚无专称。礼部(省)试下第人员称谓乡贡进士。特殊情况下,乡贡进士有授进士及第者 。元代规定,乡贡进士可授学官 ,如山长 、教授等,但无品级,此项规定已优于唐代。
? 二.明代选贡与乡贡进士
明太祖朱元璋 ,起初来自底层,在与元朝的多年征战中逐渐认识到:? 治国之要,在于教化;教化之道 ,学校为本。在明朝立国之前的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就在其域内的应天府(今江苏南京)设立国子学,次年一又宣布将“举行文武科取士"的法令:使有司劝谕民间秀才及智勇之人,以时勉学,侔开举之岁 ,充贡都城。明代洪武元年(1368)命令有司“聘礼致贤、征天下贤才至京师,授以守令” 。二年,设科举 ,并颁发科举程式,对於取士的时间、科目 、选拔、管理、任用等都作出规定。又指岀:天下初定,各行省连试三年以选取人才。其后又对国子生采用“征用 、荐荐“方式加以使用 ,来强化对民众的教化作用 。洪武八年(1375),谕御史台“致政在于善俗,善俗在于教化。教化行 ,虽阎闾可使为君子;教化废,中材可坠为小人。今北方丧乱之余,民鲜知学 ,欲求多闻之士,甚不易得 。令太学诸生,年长德优,即宜选用 ,俾之选教北方庶人,使知务学,人才可兴"。於是选国子生366人 ,分教各郡,使穷乡僻野,莫不有学。这样一来 ,既可教化民众,又可发挥国子生在治国理政中的参与作用 。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征天下秀士至京师 ,由吏部选其优劣,授之以职。又置天下各府、州、县按察分司佥事,以儒士王存中等531人 ,人按县二。凡官吏贤否 、军民利病,皆得廉问纠举 。十九年(1386)又令国子监祭酒、司业择监生千余人送吏部,授以知州、知县等职。洪武二十四年(1391),令监生清查全国户籍 ,且选送监生有练达政体者639人命行御史事,稽核天下百司案牍。这一职事后被称之“国子监生历事“,以其在监年月先后送吏部选用。其功效 ,使这些被选用者旣监察各级官吏,又锻练了理政能力 。这是明初选官用人的特殊举措。明代科举选士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在省城举行,中式者称中乙榜 。从此乡试中式者有了专称举人这一头衔。会试由各行省举人参加 ,在礼部举行,中式者参加殿试,登甲榜
,赐进士及第或出身。科举不断举行,加之监生历事行使有年,导致国子监生员不足 。弘治八年(1495) ,国子监祭酒章懋以监生不敷历事之需为由,建议“迄於常贡之外,令提学行选贡之法,不分廪膳生员 、增广生员 ,通行考选,务求学行兼优、年富力强、屡试优等者充贡。通计天下之广,约取五六百人。以后三 、五年一行 ,则人才可渐及往矣 。“这又是明代的一项创新。选贡的实行,国学生员短缺现象有所缓解。明代入国学者可以作官,这与唐代的进士不能为官已是较大的优惠了 。
? 现择取选贡及举人实例如下:
1. 成化元年(1465)岁次乙酉 ,温州知府邵铜等为温州府乡贡进士(杜整)立牌坊。成化十四年(1478)《登科录》载:“杜整,浙江省温州府平阳籍,国子生。字思齐 ,行一,年三十七,正月十三日生。浙江省乡试第七十七名 ,会试第一百七十一名,殿试三甲一百八十七名进士“(网.光明人家2017一11一1) 。又成化三年(1647)岁次丁亥,温州知府在《温州乡贡进士题名碑》中云:以人才之岀,彬彬济济 ,魁廷试则周旋(正统元年丙辰科进士第一),魁浙榜(有三人,名略)、经魁(有四人) ,可为盛矣。隆庆二年(1568),穆宗帝(隆庆)为册立太子,诏各地选拔诸生入太学。浙江省在二千多名诸生选出九十名 ,而蔡立身(平阳县城南郭仕巷人,字师曾,号凤池)名列第一 。后于万历元年(1573) ,参加应天府乡试,因非该府户籍,其名次由第一名降为第六名。之后数次赴春闱 ,终不第(见新平阳报2016年元月11日《不幸的解元,有为的县令》)。以上资料说明,选贡生可参加乡试,中式者被称为乡贡进士(这与唐代的乡贡进士同名 ,但用法上不同了,他是乡贡身份参加乡试的胜利者,是会试的参加者) ,会试中式,同举人中式者同样参加殿试成为进士 。
2.弘治拾壹年(1498)五月立于巩县普安寺《重修普安禅寺塑粧罗汉碑记》文后署名"河南府巩县前乡贡进士山东章邱刘澍,前乡贡进士山东郓城孙学”。(明《巩县志》载:刘澍山东章邱人 ,弘治十三年〈1500〉任。碑上用大写“拾壹 ”来表示,看来作“十三年任‘’明显误记了 。孙学,郓城举人 ,弘治三年〈1490〉任),此可说明,乡贡进士即同举人。
3. 正德十二年(1517) ,巩县孝义《创建三田孝义祠记》碑文后署名“乡进士邑人后学崔遇书”。(明《巩县志》载,崔遇弘治辛酉科〈1501〉举人 。任审理,性聪敏,长于举业 ,三试春闱,名魁乙榜,膺疾而任前职。有甲科之材 ,而命止于是。)可见崔遇中举后十多年仍称自己为乡进士。曾三次参加会试,虽有进士的才能,因体貌不佳 ,只能屈居乙榜为举人,任审理 。这表明他是由乡贡成为举人,其身份有别于其它生员中式的举人。可以看出这里说的乡进士即乡贡进士的简称。
4.嘉靖二十三年(1553)三月 ,巩县新中《玉仙圣母奏事显灵碑》文后署名“乡进士文林郎知钜野县事成皋郑雍撰,乡进士文林郎知巩县事章邱谢九叙阅“ 。《汜水县志》卷2载:郑雍,嘉靖乙酉科(1525)举人。明《巩县志》载:谢九叙 ,山东章邱举人,嘉靖二十一年(1542)知巩县事。此二人皆为举人,在任职后立碑时仍以乡进士自称 。
5.民国《巩县志》新版(P284)载明嘉靖年间巩县知县陶承祖为天长选贡、知县蔡宇为夷陵选贡。(P286)县丞王之道光化选贡 、景六阳云梦选贡、孟时正汝州选贡、李士训苏州选贡。这说明,明朝的选贡可充任低级官员(七 、八品) ,其待遇已优厚于唐、宋、元了 。
6.陕西户县《明故中宪大夫按察司副使秦麓李公墓志铭》文前题名“乡贡进士奉议大夫湖广襄阳府同知邑人王昕书。乡贡进士文林郎直隶永宁县知县邑人眷生赵尔守篆”。文云:李公,讳聘,字叔征 ,别名秦麓 。生于嘉靖十四年(1535),卒于万历十六年(1588)。嘉靖四十年(1560)举人,四十二年壬戌进士。官至山东按察司副使 ,卒于直隶永平任邸,次年冬柩归里舍陕西户县,葬于祖茔。
7.明崇祯年间 ,巩县芝田修文魁坊,题名“皇明文魁坊,万历丁酉选贡庚子科乡进士赵景星 ,勅赠文林郎直隶河间府献县知县赵登第孺人蘇氏,勅封文林郎献县知县山西岚县知县赵景星孺人李氏 ” 。《献县志》载:赵景星崇祯年间知献县。由题名知:赵景星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选入太学,三年肄业即应庚子科(1600)乡试为举人。其后,知献县 ,得以其官赠已故父亲赵登第,后又知山西岚县 。牌坊当立于岚县任内或其后。《郑州市文物志》称其为御赐进士,明显误读。
所引资料表明:选贡是明朝在常贡之外 ,特设从地方为增补国子生员的一种举措 。这些生员肆业期满,遇大比之年,可参与乡试 ,中式者则称乡贡进士(或乡进士),即所谓登乙榜。进而赴春闱,中式则应殿试成为名符其实的御赐进士(登甲榜)。
三.清代时的拔贡与选贡
? 王朝更替 ,满清入主中原 。新的执政者也感到人才的缺乏,沿用明制,从基层选取所需要的知识儒人 ,参与国家治理。
摘取实例如下:
? 1.嘉庆十二年南阳知府孔传金纂修的《南阳府志.职官》卷12载:顺治二年(1647),渭南选贡辛丙翰任南阳知府。顺治十二年(1655)绍兴选贡史应选任南阳知府(见《中国地方志集成》第56集) 。这说明,清朝初年似乎仍有选贡进行,得中者已获得重用。
2.民国《巩县志.名宦》新版(P313)载“教谕侯鹏 ,字南溟,杞县选贡生,嘉庆二十二年任“。而杞县乾隆五十三年修纂《杞县志.卷首题名》载“丁酉科(四十二年1777)拔贡 ,候选训导侯鹏校阅“。其于嘉庆年间在任巩县教谕时,巩县生员刘潜(号草窗)为之所作《学师侯南溟先生寿诗序》云:“岁在丁丑阳月庚寅,乃南溟先生六十七揽月之辰 ,於是先生司铎东周盖七年矣“(见《刘草窗先生诗集》) 。这就是说,嘉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1817)阳月(十月)庚寅(二十)日是南溟先生六十七寿旦,任巩县教谕已经七年“。可见《巩县志》记”侯师二十二年任巩”为误。因六十七寿时任巩县教谕已经七年 ,其当为嘉庆十六年任 。民国《巩县志》称其为选贡生,他本人乾隆时自称“拔贡“。可以认为清朝的拔贡就是明朝的选贡。
3.台北成文岀版《清代朱卷集成》第260卷,收录同治癸酉科(1873)徐国钜乡试朱卷 ,第397卷收录本科拔贡朱卷 。其中载:取第一名拔贡,乡试中式(第)八十名举人。乡试卷载徐国钜,严州府遂安县学本科拔贡生,民籍。同考官秀水县知县阅批’荐‘ 。大主考翰林院侍讲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协修宗室宝批‘取’。大主考月讲居注官翰林院侍读本衙门撰文国史馆总纂奏办院事功臣馆提调教习庶吉士徐批‘中‘。孙泂(原名锦江) ,字漱泉 。咸丰丙辰(1859)九月十一日吉时生。光绪戊子科(1888)备取优生第十一名,乡试中式第九十八名,会试中式第二百八十八名 ,殿试三甲第一百二十二名。朝考第一等第一十七名。钦点,即用知县,签分“ 。本条所引皆为其人试卷履历部分内容抄录。由资料可知:徐国钜以当年拔贡参加癸酉科乡试 ,中式为举人。孙泂以光绪十四年戊子科备取优贡,参加当年乡试,次年会试 、殿试 ,连续通过,又参加朝考(通选官考试),被选中 。钦点:即用知县 ,签分。这说明,清代优贡、拔贡遇科举之年即能参加乡、会试,并可授官步入仕途。者也感到人才的缺乏,沿用明制 ,从基层选取所需要的知识儒人,参与国家治理 。
摘取实例如下:
1.嘉庆十二年南阳知府孔传金纂修的《南阳府志.职官》卷12载:顺治二年(1647),渭南选贡辛丙翰任南阳知府。顺治十二年(1655)绍兴选贡史应选任南阳知府(见《中国地方志集成》第56集)。这说明 ,清朝初年似乎仍有选贡进行,得中者已获得重用 。
2.民国《巩县志.名宦》新版(P313)载“教谕侯鹏,字南溟 ,杞县选贡生,嘉庆二十二年任“。而杞县乾隆五十三年修纂《杞县志.卷首题名》载“丁酉科(四十二年1777)拔贡,候选训导侯鹏校阅“。其于嘉庆年间在任巩县教谕时 ,巩县生员刘潜(号草窗)为之所作《学师侯南溟先生寿诗序》云:“岁在丁丑阳月庚寅,乃南溟先生六十七揽月之辰,於是先生司铎东周盖七年矣“(见《刘草窗先生诗集》) 。这就是说 ,嘉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1817)阳月(十月)庚寅(二十)日是南溟先生六十七寿旦,任巩县教谕已经七年“。可见《巩县志》记 ”侯师二十二年任巩”为误。因六十七寿时任巩县教谕已经七年,其当为嘉庆十六年任。民国《巩县志》称其为选贡生,他本人乾隆时自称“拔贡“ 。可以认为清朝的拔贡就是明朝的选贡。
3.台北成文岀版《清代朱卷集成》第260卷 ,收录同治癸酉科(1873)徐国钜乡试朱卷,第397卷收录本科拔贡朱卷。其中载:取第一名拔贡,乡试中式(第)八十名举人 。乡试卷载徐国钜 ,严州府遂安县学本科
拔贡生,民籍。同考官秀水县知县阅批’荐‘。大主考翰林院侍讲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协修宗室宝批‘取’ 。大主考月讲居注官翰林院侍读本衙门撰文国史馆总纂奏办院事功臣馆提调教习庶吉士徐批‘中‘。孙泂(原名锦江),字漱泉。咸丰丙辰(1859)九月十一日吉时生 。光绪戊子科(1888)备取优生第十一名 ,乡试中式第九十八名,会试中式第二百八十八名,殿试三甲第一百二十二名。朝考第一等第一十七名。钦点 ,即用知县,签分“ 。本条所引皆为其人试卷履历部分内容抄录。由资料可知:徐国钜以当年拔贡参加癸酉科乡试,中式为举人。孙泂以光绪十四年戊子科备取优贡 ,参加当年乡试,次年会试、殿试,连续通过,又参加朝考(通选官考试) ,被选中。钦点:即用知县,签分 。这说明,清代优贡 、拔贡遇科举之年即能参加乡、会试 ,并可授官步入仕途。
关于“豫剧的相关知识(发展历史、流行区域 、经典剧目、人物等)”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蛋蛋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ndanka.com/zlan/202508-1224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蛋蛋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豫剧的相关知识(发展历史、流行区域、经典剧目、人物等)》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蛋蛋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豫剧的相关知识(发展历史、流行区域、经典剧目、人物等)”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豫剧的相关知识(发展历史、流行区域、经典剧目、人物等)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