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李清照诗词二十首及鉴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清照诗词二十首及鉴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李清照简介
?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人 ,居济南。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 ”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 ,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 ,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 ,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 ,与其词风不同。
? 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
1.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少女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李清照的少女时代,当时的她事事如意:出身名门书香世家 ,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官居吏部员外郎,对李清照也是极其的宠爱 。这个时期的李清照清丽脱俗 ,才气纵横,家风开明通达,这个时期的政治风气也清明和谐——少女时代的她无忧无虑 ,尽情欢乐,且把这欢乐形之于词。代表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主要描写了一次愉快的郊游。这首小令就如一扇窗,向我们洞开着这位传奇女子的人生一断片——活泼天真又任性洒脱的少女时期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
2. 情思悠悠,轻愁绵绵的**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李清照婚后不久。李清照18岁嫁给赵明诚,她与丈夫赵明诚门当户对 ,赵明诚父亲赵挺曾官至宰相之位,并且赵明诚本人也十分喜好诗词、古玩字画和鉴赏金石刻词,夫妻二人志趣相投 ,感情深厚,才子佳人自是神仙眷侣。可是婚后丈夫为仕途奔波,夫妇聚少离多 ,离愁也多。不过哪怕是离愁,也是甜蜜的忧愁,那心心相印 、两情相悦的爱情,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绵绵相思 ,填满了这对年青夫妇的心田,也洋溢在李清照这个时段的诸多词章里 。这个时期的代表词作有《一剪梅》,词作一改少女时期的活泼俏皮 ,展现了一位**思念丈夫的愁肠绵绵,情思悠悠。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3. 颠沛流离,愁寂哀怨的夕阳岁月
第三个时期是李清照丧夫之后,此时的她国破家亡 ,丈夫死去,珍藏的文物也大半散失,独自一人流离异乡,人生的苦痛集于一身。这个时期的代表词作有《声声慢》 ,此词写尽了她凄凉惨淡的晚景,也见证了乱世离人的普遍心态 。起笔十四个叠字把词人寻觅的情态、冷清的境遇、凄惨忧戚的苦况真切地再现出来,真是天才的妙笔!李清照把整个人生晚景的凄凉苦痛浓缩为一天傍晚的情事。把满腔的感情化作消愁之雨 ,难敌之风,伤心之雁,盛放之菊 ,梧桐细雨。这些意象的选择似不经意,却最自然地织成了一张承载凄凉苦痛的情感大网 。李清照晚年的词作由个人的际遇扩展到社会历史的悲剧,意境更为开阔 ,情感更加深沉。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 ,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 、点绛唇·闺思
李清照?〔宋代〕
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衰 一作:芳)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 ,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这首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 。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 、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 ,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到高潮 。
2、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李清照?〔宋代〕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 ,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 、旧家时。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
以寻常言语入词 ,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平平淡淡 ,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3、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李清照?〔宋代〕
寒日萧萧上琐窗 ,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 ,莫负东篱菊蕊黄 。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通篇从醉酒写乡愁 ,悲慨有致,凄婉情深。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 。“萧萧 ”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 ,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作者久久地观看着日影 ,见出她的百无聊赖。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 ”即恨霜落其叶 。草木本无知 ,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从而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因为心情不好 ,只好借酒排遣,饮多而醉,不禁沉睡 ,醒来唯觉瑞脑熏香,沁人心脾 。三 、四两句分别着一“喜”字“宜”字,似乎写欢乐 ,实际它不是写喜而是写悲。“酒阑 ”谓饮酒结束的时候。“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凤团,印有龙凤纹 ,最为名贵 。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说明酒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表明愁重。“瑞脑” ,熏香名,又名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宜 ”表面似乎是说香气宜人,实则同首句的寒日一样 ,是借香写环境之清寂,因为只有清冷寂静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才更易散发 ,因而变得更深更浓,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 。
4、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李清照?〔宋代〕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 ,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这首词创作于作者的晚年 ,是一首抒情词,主要写她病后的生活情状,委婉动人。词中所述多为寻常之事 、自然之情 ,淡淡推出,却起扣人心弦之效。
此词格调轻快,心境怡然自得,与同时其他作品很不相同 。通篇全用白描 ,语言朴素自然,情味深长。
5、夏日绝句
李清照?〔宋代〕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 ,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 ” ,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 。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这首诗起调高亢 ,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 ,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 ,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 ,重整旗鼓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 ,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 ,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 、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 ,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
6、清平乐·年年雪里
李清照〔宋代〕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此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借赏梅自叹身世。词人截取早年、中年 、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 ,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 ,对自己一生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 。
这首词篇幅虽小,却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从依次描写赏梅的不同感受看,运用的是对比手法。赏梅而醉、对梅落泪和无心赏梅 ,三个生活阶段,三种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表现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 。从上下两阕的安排看 ,运用的是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 ,但又不是今昔并重,而是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哀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和国家之忧 ,但不是如咏物词之以描写物态双关人事,词语平实而感慨自深,较之《永遇乐·落日镕金》一首虽有所不及 ,亦足动人。
这一首小词,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 ,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
7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宋代〕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厨 通:橱;销金兽 一作:消金兽)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人比 一作:人似)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 ,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此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含蓄。唐司空图认为含蓄的主要特征是:“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语不涉及,若不堪忧。”(《诗品·含蓄》)从字面上看,这首《醉花阴》没有写离别之苦 ,相思之情,但仔细寻味,它的每个字都浸透了这一点。从她不时去看香炉里的瑞脑燃烧了多少(也即时间过去了多少)的细节中 ,读者可以感到她简直是度日如年 。白天好不容易挨过去了,晚上更加难捱。李清照不直接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是写失眠,写一直到半夜都没有睡着。看来她不只是身体感到凉 ,主要的还是内心感到凉 。于是她对赵明诚那苦苦思念之情便从字里行间洋溢而出。读罢全词,一位不堪忍受离别之苦的**形象生动地立在读者眼前。
全词明白如话,没有冷涩难懂之处 ,表达的感情却十分深沉细腻 。畅达与深沉相结合,这正是李清照词风的一个重要特点。
8、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宋代〕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 ,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 ,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 ,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 ,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 ,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 ,却非常不易 。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 ,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 ,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 。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 ,而“轻舟 ”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 ,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9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宋代〕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 ,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 ,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你好 ,我来为你解答:
一剪梅
作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译文
荷已残 ,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 ,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 ,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 ,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 ,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 ,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此词是宋词婉约派的名作,写的细腻深情,在写作手法上颇为人称道。该词表达了作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尤其是最后一句,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 ,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极尽了相思之苦 。历来为人所称道。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 、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
赏析一
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 ” ,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最近 ,**《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 ”两句 ,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 ,没有必要改“衣 ”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 ,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 ,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 ,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词的开头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 。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红藕 ” ,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 ,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 ,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 ” ,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 。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 ,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 。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 ”,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 ”一样 ,是指秋来荷叶落。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 ,“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 ”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 。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显然 ,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 ,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 ,并非过誉 。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 、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 ,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 ,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 。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 ,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 ,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 ,“轻 ”,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 。正因为是“轻” ,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 ”字的。“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 。“兰舟” ,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里用“罗裳 ”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 。这两句的涵义,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而是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 ,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 ,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它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 ,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过 ,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 。所以 ,她宕开一笔,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前两句是倒装句。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 ,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 ”,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 。“锦书”,即锦字回文书 ,这里指情书。作者这么写,看似乎淡,实则含蓄有韵味: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 ,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 ,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古诗十九首 青青河畔草》)的怨言 。所以 ,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二 、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因而更觉具体生动 。单说“谁寄锦书来” ,未免显得抽象。作者借助于雁能传书的传说,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这就通过大雁翔空 ,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可看得到,摸得着。虽然这种写法 ,并非自她始,但她的云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飞雁传书,显然画面更为清晰 ,形象更为鲜明,这种点化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三、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在这夜景里,即使收到情书 ,无疑是高兴的。但光是这样理解,还不可能发掘“月满西楼 ”句的真正含义 。雁传书信,固可暂得宽慰,但不可能消除她的相思。其实 ,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这才是真实的感情。“月满西楼”句和白居易《长相思》的“月明人倚楼”含义相似 ,都是写月夜思妇凭栏望远的 。但李作较之白作似乎进了一步,关键在于“西 ”字,月已西斜 ,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由于李清照既然思念着自己的丈夫 ,又相信丈夫也会思念着自己,所以,下片也就顺此思路开展了:
花自飘零水自流。
有人说 ,这是写李清照慨叹自己“青春易老,时光易逝” 。要是这样,那么,下面“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两句,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其实 ,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 ”,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 ,象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 ”或“自然”的意思 。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这句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含义很深。只要我们仔细玩味 ,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 。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唯其如此,所以底下两句: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就自然地引出来了 。如果说 ,上面没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她的丈夫的两相恩爱;那么,这两句就说得再明白也没有了。她俩是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在古典诗词中 ,写思夫之作的不少,但大多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温庭筠《忆江南》);或是“红豆不堪看 ,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一类文字。象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极为鲜见 。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绉着的眉头方才舒展 ,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 。这里,作者对“愁 ”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时总是绉着眉头 ,愁眉苦脸的。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 ,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才下”、“却上 ”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 。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 ,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 ,无计相回避’语胎出,李特工耳 。”诚然,李作比之范作已胜一筹。“眉间心上 ,无计相回避 ”,总不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形象地反映李清照愁眉变化的情景 ,怪不得成为千古绝唱。
由上看来,李清照这首词主要是抒写她的思夫之情 。这种题材,在宋词中为数不少。若处理不好 ,必落俗套。然而,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 ,仍不失为一篇杰作 。其特点是:一 、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二 、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象蜜一样的甜 ,也象水一样的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 。三、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 、清新 ,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 ,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 ,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郑孟彤)
赏析二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 ,下半句“玉簟秋 ”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 ,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 。花开花落 ,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 ,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 、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 ,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 ”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 ,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 ,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 ,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 ”之叹 。说“谁寄” ,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 ,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 ,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 ”、“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 、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 、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 ,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 ”句的补充和引申 ,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 ,又是合一的 。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 ,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 。正因人已分在两处 ,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了。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 。这里 ,“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 ”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 ,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 ,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赏析三
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 ,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以词来抒写相思之情,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 ,但李清照这首《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 ,给人以美的享受,显得越发难能可贵。
“红藕香残玉簟秋”,首句词人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 ,回房欹靠竹席,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 。词人不经意地道出自己滞后的节令意识 ,实是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红藕香残 ”的意境 ,“玉簟”的凉意,也衬托出女词人的冷清与孤寂。此外,首句的语淡情深 ,如浑然天成,不经意道来 。故前人评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 ,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次写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便出外乘舟解闷 。词人在一首《如梦令》中曾生动地记述一次她乘舟尽兴游玩的情景 ,不仅归舟晚,还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 ,情调欢快。现如今却是“独上兰舟 ”,不仅无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显怅惘和忧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女词人独坐舟中,多么希望此刻有雁阵南翔,捎回夫君的书信。而“月满西楼” ,则当理解为他日夫妻相聚之时,临窗望月,共话彼此相思之情。此句颇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 ”诗句的意境。另外 ,“月满”也蕴含夫妻团圆之意 。这三句,女词人的思维与想象大大超越现实,与首句恰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词人的相思之深。
下片 。“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 ,并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 ,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 ”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次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 ,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 ”、“却”的使用 ,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 、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 。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此外 ,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 ,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潜 少鸣)
赏析四
本篇抒写的是普通的秋日别情,是作者为怀念其夫赵明诚所作,上阕从秋日独自泛舟出游写到明月高照闺楼 ,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出外或者归家,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心上之人 ,盼望他从远方寄来“锦书”。下阕以花落水流比拟丈夫离开自己以后的寂寞寥落之感,说明彼此伉俪情深,两地相思难以消除 。我们可以见到,柳眉刚刚舒展 ,心中又见翻腾,词语浅近,感情深挚 ,体现了漱玉词的艺术风格。
集评:
离情欲泪。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三) 。
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飘逸 ,令人省目(《草堂诗余评林》卷二)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 ”,精秀特绝 ,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卷二)。
词一开篇:“红藕香残玉簟秋”,荷花已然凋残,尽是一片清秋冷落时节 ,这个“秋”字,正是作者触发情怀的节点,是缘景生情的根本,也是文章情气的基础 。作者把“秋”这个抽象化的季节概念 ,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象特征的“红藕香残 ”来表达。同时,秋凉的“香残”景象和清飒氛围最能激起人们的愁情幽绪,这在古典诗词是极为常见的 ,这说明了其审美上的对象特征和心理意绪上的对应同构关系。作者巧妙的避免了自然景象可能的对主体心理意绪的掩蔽,使读者产生审美上的偏向,而是把客体的自然物象作为引发情绪的媒介 。即不是意大境小 ,也不是境大意小,而是微衰的秋境和幽然的秋思之间的相互契合。
作者淡起微推,首先用淡笔勾勒季节特征 ,其后轻推出抒情主体的形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两句足可玩味,“轻 ” ,言其悄悄然;“独”,曰其仅然一身 。何以如此?词至此可谓不着一字,然而其意脉潜隐其中,直到“云中谁寄锦书来” ,其潜隐之意脉方才显豁,终显其表层意象。作者眺望秋际云天,原是企盼丈夫的“锦书来 ” ,于是紧接“雁字回时”一句。“雁字”既是眼前实景,雁阵归然,长空嘹唳;也是寄兴之景 ,所谓鸿雁传书,本就是具有民族本色的传统意象,含有象征意义。当这这种翘首引怀 ,待书于景的意识,最终成为显性意识时,前两句“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所内蕴的深意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其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孑然一身,静静地等待雁传尺素,独自咀嚼那离别的伤情,悄然的排遣那铭心的思念。在这“轻”与“独”中不事张扬 ,无需为伴的去回味、咀嚼 、体验、领略。上阕煞尾处,忽见“月满西楼 ”这一景象描述 。这一收笔,绝极妙极。不但呼应了首句“红藕香残”的景象 ,且同时组成了一个空间上的立体环境体;红藕、兰舟、雁字 、西楼。作者亦身在其中,独处一角,可谓身入词境 。这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空间感下透现的时态感观 ,时空的灵动跃然纸上,此时流转在我们心间的是作者的情与意的深度交融,于是从最初的绘画美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美学层面 ,意境美。
本篇词作,上阕隐然相思之意,下阕则直宣情愫。“花自飘零水自流” ,乃借景抒怀,暗中又扣合流水落花的伤感与无奈 。可以说字字紧扣“相思”这一词中意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作者述及与丈夫身处两地 ,共处一种思绪之间,表明了作者与丈夫的心灵感应同为一律。可见此处是为双向而动 。这与前人所作大部为对月独抒怀的感情脉思有着显著区别。然而“此情无计可消除”,作者如何为之?结尾处“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两句绝妙好词,除让人哑然称绝之外,唯有叹然。作者一路写来 ,或寄情于景,或景中含情,意象时露时显 ,于结尾处猛然一收,如群山之玉,塔顶明珠 ,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刺激,使之心灵为之震动,深思、遐想 。长时间的体验个中三味。
作者以其独特的方式感知着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情感,并以她独特的艺术技巧将之呈现 ,并在这一瞬间凝为审美的精华,使之作品产生永恒的艺术魅力。这就是所有传世巨作所共有的,在各个层面上以独具个性化的表现手法传达出人类的普遍意识情感 ,唤起不同时代、民族 、国界的人们的善良的审美体验 。
赏析五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 ”,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 ,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最近,**《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 ,当赵明城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 ,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 ”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 ,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 ”为“裳” 。“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旬解为写李清照 ,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 ,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 ”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 ,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 ,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李清照这首词主要是抒写她的思夫之情 。这种题材,在宋词中为数不少。若处理不好 ,必落俗套。然而,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 ,仍不失为一篇杰作 。其特点是:一、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 、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二、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 ,更无病态成份;既象蜜一样甜,也象水一样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 ,泾渭分明 。三 、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 ,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闹愁”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 ,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 。
一剪梅(余赴广东 ,实之夜饯于风亭)
作者:刘克庄
束蕴宵行十里强2,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 ,元是王郎,来送刘郎3。 酒酣耳热说文章4,惊倒邻墙 ,推倒胡床5 。旁观拍手笑疏狂6,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全部注释
1.实之,姓王名迈 ,刘克庄挚友,两人唱和甚多。风亭,驿名 ,在今福建莆田县。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冬,刘克庄赴广州任广南东路提举常平官。王实之为他送别 。
2.束蕴,把乱麻捆起来 ,作成照明的火把。宵行,由《诗经·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转化而来 ,暗示远行辛苦之意。
3.王郎,即王实之 。刘郎,刘克庄自称 ,这里是以他的同姓、锐意改革而屡受打击的刘禹锡自比。
4.说文章,不应理解为咬文嚼字的评论诗文,而是极含蓄的暗示他们对时事的评论、理想的抒发和忧愤的倾泻。
5.王实之秉性刚直,具英豪气质 ,人称子昂、太白 。刘克庄亦是言谈雄豪,刚直无畏,"惊倒邻墙 ,推倒胡床"两句,正是他们这种英豪气质形象的表现。前句写客观反响,后句写人物举止。
6.旁观 ,作者设想有旁观者在此 。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告别词。
诗人这次是到广东潮州去作通判,好友王实之在风亭为他设宴饯行。它完全抛开了临歧泪眼相看的儿女情长,绘声绘色的描写了两位饱受压抑而又不甘屈服的狂士的离别 。豪放激越 ,深沉忧愤,表现了辛派词人的特色。对于友人的饯别,写得形象生动 ,有人物活动,有情节发展,并着重从人物动态中表现感情的发展变化,始而愁苦 ,继而激愤,最后慷慨奔放。以狂放之言语,把剧情推向高潮 ,避免了直接议论。在刘克庄的词中,这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
关于“李清照诗词二十首及鉴赏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蛋蛋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ndanka.com/zlan/202507-844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蛋蛋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李清照诗词二十首及鉴赏》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蛋蛋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李清照诗词二十首及鉴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清照诗词二十首及鉴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