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的企业建设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的企业建设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2006年宝钢积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召开了宝钢技术创新大会并颁布实施《宝钢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纲要》 ,对今后15年宝钢技术创新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并以创新型企业试点为契机,全面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着重提升技术创新体系软实力,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深入 、持续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宝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全年R&D投入率0.92% ,新产品销售率22.8%,申请专利821件(其中发明专利354件),形成技术秘密2033件 ,实现科研年度直接新增效益13亿元,合理化建议效益12亿元,对外技术贸易合同额过亿元 ,公司内技术推广效益3亿元。技术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宝钢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在世界钢铁动态咨询公司(WSD)全球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中宝钢连续四年跻身前三名。2006年12月14日,标准普尔评级公司将宝钢长期信用等级从“BBB+”提升至“A-”,“展望稳定” ,宝钢成为全球第二家获此评级的钢铁企业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首届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比中,宝钢获得钢压延加工制造业排名第一。2006年12月18日,宝钢荣获国内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最高荣誉――“国家环境友好企业 ”称号 ,成为国内钢铁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技术创新做法和成效
(一)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制订实施宝钢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纲要,全面提升宝钢技术创新体系能力 。
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后 ,宝钢认真组织学习大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结合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和技术创新实践,研究制订了《宝钢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纲要》 ,并在2006年4月宝钢技术创新大会上正式颁布实施。《宝钢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纲要》着重解决生产关系如何适应和推进生产力发展问题,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优化产品结构和加快公司发展的中心环节,通过体系建设促进创新能力提升 ,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可持续开展。《宝钢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纲要》确定的宝钢今后5-15年技术创新体系发展指导方针为“提升创新体系能力,不断满足用户需求,追求技术持续领先,实现重点领域突破” 。宝钢将加快公司技术资源的整合 ,按照公司战略发展的要求,通过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创建具有宝钢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 ,形成以研究院为核心,产销研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研究开发体系;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生产、研发、设计和制造四位一体的工程集成体系;以生产现场为主体 ,以稳定提高和精益运营为特征的持续改进体系。三个子体系协同互动,并以研究开发体系的完善为突破口,发展宝钢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提升技术创新体系统筹策划 、技术创新体系组织保障、技术成果转化和固化、外部技术资源利用 、研发条件保障、知识产权战略运作、技术标准战略实施 、科技人员综合素质、创新文化渗透、激励机制导向等十方面能力 ,来发展宝钢技术创新体系能力,并造就一批支撑宝钢发展的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人才 。
(二)以宝钢中长期技术创新规划为抓手,加大科技投入 ,加强战略产品开发和重大 、共性、前沿技术研究,推进自主集成创新。
国家《规划纲要》确定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钢铁工业的坚强支撑。《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很大一部分与钢铁密切相关 ,如制造业优先主题中的基础件、可循环钢铁工艺流程与装备 、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交通运输业主题中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养护技术及装备、高速轨道交通系统、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高效运输技术与装备,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中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等 。宝钢组织力量对国家《规划纲要》确定的内容进行认真研究 、梳理和对接 ,并结合宝钢新一轮发展战略,以满足市场现实和潜在需求为导向,聚焦主导产品和关键技术 ,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编制了宝钢2007-2012年技术创新发展规划 ,着重突出创新体系建设、突出自主创新领域的聚焦、突出了重点领域的突破 、突出了对行业热点的关注。通过规划实施,宝钢将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钢铁精品和世界一流技术;拥有在世界钢铁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专有技术;形成核心技术的集成和转移能力,满足公司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最终建成以开放式自主集成创新为特征的创新型企业。
(三)以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为核心,提升知识产权战略运作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2006年,宝钢启动了知识产权战略蓝皮书编制工作 ,旨在通过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推进知识资产工作实现三大转变,即在公司知识资产管理单位规模上由小向大转变;在专利发展重点上由重数量向量质并重转变;在知识产权业务定位上由单纯的生产型向生产、防御、进攻全方位战略型转变 。
为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发挥公司整体上市后一体化管理的协同效应,宝钢聚焦分 、子公司单元技术提升的系统目标,策划并建立了技术推广管理机制 ,实施技术资源的共享和移植。通过产品一贯制项目的技术推广,优化公司的品种结构,提高了公司产品的整体赢利能力。通过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推广 ,有效地导入现代化管理,提升了公司软实力 。2006年实施产品一贯制技术推广22项,由宝钢分公司向梅钢、不锈钢分公司等单元移植了包括IF钢、X管线钢及铁道用钢等中高档钢种26个 ,通过产品技术的推广带来的产线新增效益12.6亿元。
(四)以产学研战略合作为导向,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和合作。
宝钢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目标 ,必须要充分利用好外部资源 。2006年,根据企业科技发展需求和院校的优势学科建设,宝钢和上海交大 、东北大学、北科大、钢铁研究总院等开展战略合作 ,建立更深层次 、更高起点上的长期、稳定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产学研联盟可持续发展的新品牌,探索和实践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在与上述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同时 ,组织双方专家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围绕宝钢技术创新需求,有针对性地制订了中长期科研合作项目指南,力求把产学研合作落到实处。
重点推进与亚太区域、北美区域 、欧洲区域三大板块的技术交流和合作 。2006年宝钢聘请了8位在相关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国内外专家作为首批“宝钢教授” ,提升宝钢技术创新水平和国际化合作层次。宝钢充分利用国际钢铁协会(IISI)在全球视野下所搭建的项目研发和活动平台,积极参加IISI项目,分享项目信息及研究成果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006年,宝钢先后参加了二十一世纪维护项目、汽车用钢项目、印度2020项目活动,举办“中外钢结构住宅高层技术论坛 ”,协助承办Living Steel上海会议 ,与IISI联合举办2006年秋季“生命周期评估论坛” 。同时由于在合作项目中的卓越表现,宝钢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提升。此外,宝钢积极跟踪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举办了第二届宝钢学术年会和产学研合作论坛,有力地促进了宝钢产学研工作的开展。
(五)以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为己任 ,积极融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国家明确了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极大地鼓舞了企业投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积极性 。2006年,宝钢申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863计划”、上海市科技攻关等各类政府计划项目明显增多。针对国家“十一五 ”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 ,宝钢牵头申报了“钢水快速精炼技术集成”和“基于氢冶金的熔融还原炼铁新工艺开发 ”两个子课题,参与东北大学牵头申报的“节约型钢材减量化轧制技术”子课题。“两片DI钢罐持续减重的研究(DI材厚度从0.245mm减薄到0.230mm)”申报财政部2006年包装行业高新技术研发资金项目 。2006年,宝钢共争取主承担国防科工委“十一·五 ”军品配套研制项目5项 ,参加23项。
在前两轮合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宝钢继续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开展“钢铁联合研究基金”第三轮合作,并在项目资助和管理方式、申报指南编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钢铁联合研究基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企业共同设立的第一个面向全国的联合研究基金,分两期资助了146个项目 ,取得了丰硕成果 。通过该基金培养了180余名博士 、300多名硕士。依托基金项目申请并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达47项,发表学术论文840余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160余人次 ,出版了8部学术专著。2006年11月,宝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签署了第三期“钢铁联合研究基金”合作协议,计划在3年内投入经费3600万元 ,持续支撑中国钢铁及相关行业的基础性研究 。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是以宝山钢铁(集团)公司为主体,联合重组上海冶金控股(集团)公司和上海梅山(集团)公司,于1998年11月17日成立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 ,年产钢能力2000万吨左右,赢利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宝钢被《财富》杂志评为2005年度世界500强企业第309位 ,成为中国竞争性行业和制造业中首批蝉联世界500强的企业 。
实施钢铁精品战略,将建成中国汽车用钢,油、气开采和输送用钢,不锈钢 ,家电用钢,交通运输器材用钢,电工器材用钢 ,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食品、饮料等包装用钢,金属制品用钢 ,特种材料用钢以及高等级建筑用钢等钢铁精品基地,建成中国钢铁工业新技术 、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发基地。
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已形成了近20个境外和国内贸易公司组成的全球营销网络 ,与国际钢铁巨头合资合作,广泛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实现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宝钢实施适度相关多元化战略,除钢铁主业外,还涉足贸易、金融 、工程技术、信息、煤化工、钢材深加工 、综合利用等多元产业。
宝钢贸易服务产业定位于钢材及相关材料的加工及贸易服务,以强化宝钢的钢材和相关产品的加工、贸易及物流服务能力和材料供应解决方案能力 。其核心企业为宝钢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国际化经营是宝钢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之一 ,宝钢的海外事业从无到有,营销网络从亚洲发展至遍及全球五大洲,经营业务从单纯的产品出口到涉足对外直接投资。宝钢在海外已成立了11个全资及合资公司 ,在欧洲建立了钢材集散中心,实现了从以往单一的批发贸易向批发、仓储 、分销、配送等多功能服务性贸易的转变 。在钢铁产品出口的同时,宝钢积极与全球知名钢铁企业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先后与新日铁、阿赛洛等世界钢铁巨头进行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宝钢在国际上的品牌知名度。宝钢的国际化经营还向钢铁上下游不断延伸 。宝钢直接向海外投资,先后与澳大利亚哈默斯利 、巴西CVRD等公司合资办矿 ,正在进行海外投资建设钢厂的可行性研究。宝钢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大力开拓海外事业,力争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最佳配置 ,形成最合理的跨区域产业布局,使宝钢尽早进入世界一流跨国公司的行列。
金融业作为宝钢的储备性战略产业,主要涉及保险、商业银行、证券 、财务公司及信托五大金融领域 。参股浦东发展银行、交通银行、华泰财产保险公司 、新华人寿保险公司、福建兴业银行,是太平洋保险集团的第一大股东。其核心企业是宝钢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和华宝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宝钢工程技术业是与宝钢钢铁主业互动发展的技术支撑型产业 ,拥有工厂设计、设备设计、设备制造 、设备成套、技术总成、工程总承包及技术咨询等整体优势和专业优势,正在努力培育核心技术,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产业 。其核心企业为宝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技术产业是宝钢在钢铁生产自动化控制和实现信息化管理两个方面的依托产业,业务领域涉及以制造业信息化与自动化 、非制造业信息化与自动化、海外软件外包等。其核心企业为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煤化工业是宝钢资源利用型产业,立足于满足钢铁主体的生产需求 ,以煤化工深加工产品的生产、销售为主营业务 。其核心企业为宝钢化工有限公司。钢材深加工业是与宝钢钢铁精品战略相匹配的钢铁延伸产业,主要致力于金属包装 、汽车零部件、钢结构等三大业务的高端领域。 2007年,宝钢在钢铁业合资合作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在总结宝钢与上钢、梅山联合重组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八钢的联合重组,与邯钢合资成立了“邯钢集团邯宝钢铁有限公司 ” 。同时 ,宝钢与包钢签订了战略联盟框架协议,与中钢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巴西VALE(淡水河谷公司)在巴西合资成立了宝钢维多利亚钢铁公司。
2007年1月,宝钢集团与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增资重组八钢的协议 ,6月底完成了八钢股权划转和增资的相关手续。重组完成后,宝钢对八钢在战略 、规划、技术、管理和供应链等层面进行了协同整合 。随着整合的深入,八钢冷热轧生产线全面打通 ,连续稳定生产,产品供不应求,企业效益大幅提高。同时 ,八钢新区工程建设全面拉开并加紧实施,1号高炉和两座焦炉 、一座转炉已陆续投产。新区预计将在“十一五”末全部建成,届时将涵盖棒材、线材、热轧薄板、中板等系列产品.
无锡朗贤轻量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是的 。
朗贤轻量化是一家汽车轻量化模具生产商 ,以热成形 、液压成形、铝镁压铸等汽车轻量化模具及产品为主营业务,并与上海通用工程(PATAC)、世界材料供应商阿赛洛米塔尔等企业保持业务往来与交流,同时与上海通用 、麦格纳、东风汽车、长城汽车等国内外企业保持合作。
更多同行分析 ,上企知道了解
简介:朗贤轻量化是一家汽车轻量化模具生产商,以热成形 、液压成形、铝镁压铸等汽车轻量化模具及产品为主营业务,并与上海通用工程(PATAC)、世界材料供应商阿赛洛米塔尔等企业保持业务往来与交流,同时与上海通用 、麦格纳、东风汽车、长城汽车等国内外企业保持合作。
法定代表人:陈扬
成立时间:2013-06-17
注册资本:2651.696万人民币
企业类型: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 、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机光电工业园鸿达路111号
关于“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的企业建设”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蛋蛋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ndanka.com/wiki/202508-986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蛋蛋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的企业建设》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蛋蛋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的企业建设”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的企业建设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