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的关系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的关系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一、发展
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穿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 、发展和升华。
二、定义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它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
1 、内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 、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源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
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 。其中,承认矛盾 ,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 、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 ,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 、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 、方法论要求不同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用联系 、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对立统一,就要反对形而上学 。
扩展资料
唯物史观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提出的,人们没有异议。有一种说法: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在人类社会领域中的推广和运用。人们从这里推出一个结论:先有辩证唯物主义 ,后有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出现于1845~1846年,辩证唯物主义是后来才有的。
据考证,狄慈根首先于1886年在《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领域中的漫游》中提出这个概念 ,后来,普列汉诺夫于1890年在《黑格尔逝世60周年》中第二次提出这个概念。他们的称呼符合恩格斯的思想。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基础地位的确立起了决定性作用: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世界观基础和认识论基础 。第一次以“辩证唯物主义 ”名称推出的是德波林的文章(1909)和书(1916)。
苏联20年代末就出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内容大致是唯物论、辩证法 、认识论和唯物史观 ,到30年代不断完善。斯大林于1938年提出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当时通行的哲学体系的简本 。
因此,说这个体系是斯大林创造的是不对的,它起源于恩格斯 ,完成于苏联哲学家。中国解放前后均采用此体系,只是解放初期苏联专家采用过斯大林简化的体系。
百度百科-辩证唯物主义
1、任务简介: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 ,字子休(一说子沐) 。 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2、经历:
(1)庄子曾作过漆园吏 ,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 ,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2)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 ,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 《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3 、思想:
(1)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 ,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 ”的 ,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 ,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 。
(2)就像“ 一棵难看的树被认为无用,有一个木匠要找一棵树作房梁 ,但这棵树太弯了 ,没法做房梁;第二个木匠找树做磨的握柄,要弯的,但这棵树太难看了 ,又没办法;第三个木匠要做车轱辘,但这棵树长得不行,从某方面讲是无用的。但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 ,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3)“道 ”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 ,即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之人认识境界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 ,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反对一切社会制度 。
4、作品:
(1)庄子的文章 ,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 ,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 ,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2)分为:外篇,内篇,杂篇。其中内篇七篇 ,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 ”尤为后世传诵 。
关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的关系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蛋蛋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ndanka.com/wiki/202508-1074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蛋蛋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的关系是什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蛋蛋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的关系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的关系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