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李m和李豫是同一个人吗?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m和李豫是同一个人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在近期播出的古装大剧《大唐荣耀》中,广平王李m是本剧的男主 ,讲述了男主李m和女主沈珍珠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面对安史之乱的历史局面之后的发展 。,广平王李m的爷爷是当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他的父亲是东宫太子李亨 ,但是没有权势。剧中所处的时代是唐朝中期,这一时期是玄宗当政,宠信奸相杨国忠和美女杨贵妃,还放任安禄山坐拥范阳之地。李m身为皇孙 ,又是太子长子,肩负着不让大唐江山落入贼人之手的重任,可是玄宗不顾念东宫的情分 ,因为太子妃韦氏母家谋反之罪,牵连东宫,对东宫失去了信心 ,时刻防备着东宫 。广平王李m倒是很受玄宗的器重,但若是他也牵连到这件事中,玄宗也不会放过他。,李m生母早死 ,他和弟弟建宁王李都是被韦氏抚养长大的,他们将韦氏视作亲生母亲,韦氏的事件 ,也让他们认识到了皇家的无情。韦氏在入庙之前见过李m一面,她叮嘱李m不要太过重感情,这是李m的致命的弱点 。李m送别了韦氏,继续暗中和杨国忠 、安禄山对抗。,本剧中 ,广平王李m后来跟着父亲李亨平定了安史之乱,还继承了父亲的帝位,成为了唐朝的第九任皇帝唐代宗。唐朝历史上的确是有唐代宗这个人的 ,但是一般都将唐代宗叫做李豫,那么《大唐荣耀》中的李m和唐代宗李豫是不是一个人呢?历史上的唐代宗是个怎么样的人?
,唐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无比繁盛的朝代,唐朝李隆基时期还出现了“开元盛世”。可是隆基执政后期 ,向往奢靡的生活,宠信奸臣,整日和杨贵妃腻歪在一起 ,不重视国家大事 。这种放任大权不管的行为,导致了奸相杨国忠利用职权,在朝中结党营私 ,贪污了很多钱财,还大肆陷害朝廷忠良。太子李亨,就是后来的唐肃宗在此时,也不得不避着杨国忠的锋芒 ,否则就会被杨国忠陷害,前太子妃韦氏就是一个例子。太子府都不敢和杨国忠作对,朝中还有人敢和杨国忠作对吗?答案是有的 。范阳胡人将领安禄山就是这个和杨国忠作对的人 ,他们互相争夺权力,最后安禄山打着替国除害的名号,说要举兵杀了杨国忠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的爆发。
,唐代宗李豫原来就叫做李m,最初的封号也是广平王,他的父亲是唐肃宗李亨 ,祖父是唐玄宗李隆基,这说明电视剧中的李m就是历史上的唐代宗李豫,他们是同一个人。,新唐书中评价说:“代宗之朝 ,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 。”唐代宗自出生以来到底经历了什么,他在位时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李m的父亲李亨有十多个儿子 ,但是李m却是其中最年长的一个,他和建宁王李年龄相近,性格相近 ,因此十分合得来。他们一起度过了快乐富裕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在李m三十岁那年爆发了安史之乱,他们随着玄宗逃往成都。他们在路上看到许多百姓遭受战乱之苦 ,长安已经沦陷,后来又发生了马嵬之变,杨玉环被他们联合逼死 ,玄宗将来也不会放过这些人 。于是李m和父亲弟弟一起到了灵武。那时候,李m和李都已经领兵和叛军交战过,特别是李 ,在军中的威望很高。李亨原本想让李来做灵武天下大元帅,带领士兵们彻底消灭了叛军,这一仗只会稳赢 。但是奇士李沁建议让李m来当大元帅,因为李m是长子 ,有容君之量。后来李m带着大军打败了叛军,但是叛军势力并未完全消灭。直到李m自己继位的时候,安史之乱的余孽才算是剿除干净。,为政时 ,李m要处理朝中各种纷乱的局势,为了安抚众人,他将父辈们判错的冤案拿出来 *** ,一定程度上安抚了他们的怨气 。另外,对待百姓们,李m改革了粮食的价格 ,让百姓们在荒年也不会因为粮价上涨而吃不起饭。他还改革了漕运和盐政,一定程度的恢复了唐朝的经济。不过李m也为后世留下了祸端,就是他姑息了余孽 ,滋长了他们的野心 。
京剧老旦名家有哪些人
李_
李_(1627年3月12日——1705年5月7日),明末清初周至人,明清之际哲学家,与浙江余姚黄宗羲、直隶蓉城孙奇逢并称为海内三大鸿儒。李_在理学上的造诣 ,被称为“海内大儒 ”。李_和眉县李柏、富平李因笃统称为“关中三李” 。李的著作,康熙 、雍正年间均有刻本,光绪时补入《四书反身录》等篇。
中文名:李_
别名:字中孚 ,号二曲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周至
出生日期:1627年3月12日(天启七年正月廿五,丁卯年,癸巳日)
逝世日期:1705年5月7日(康熙四十四年四月十五 ,乙酉年,戊寅日)
职业:明清之际哲学家
信仰:儒家关学
主要成就:被誉为“海内大儒”
代表作品:《四书反身录》、《二曲集》等
属相:兔
人物生平
李_(1627~1705)明末清初人,字中孚 ,号二曲,又号土室病夫,二曲镇二曲堡人 ,父李可从,于崇祯十五年(1642),战亡于河南襄城。留下李和母亲彭氏,无片瓦寸土 ,度日艰难 。彭氏决意教李_从学,但无力供学,屡被塾师拒绝。李9岁入塾 ,只读过20天书,但李发愤自学,仅靠母亲纺织缝纫和李打柴换粮 ,杂以糠菜,维持生活。因之,面色如菜 ,人称李菜 。李_在挖菜拾柴的空闲,也手不释卷。县内藏书之家,渐知李家贫力学 ,便任其翻问。李随阅随还,数载之间,披览群书,写出了《二十一史纠谬》等笔记体习作 ,大约30岁时,认为这不是切己之学,非儒家正脉.便把这些著作烧掉了。从此.潜心于宋明理学 。康熙九年(1670) ,李在母亲3年丧服期满后,去河南襄城,为父亲“招魂 ”。常州知府骆钟麟 ,派人迎请李讲学。常州的士绅名儒争相听讲 。后来骆钟麟把李讲学的内容汇集起来,名为《匡时要务》。李又在武进、无锡 、江阴、靖江和宜兴等地讲学,所讲内容被记录下来 ,整理为《两庠汇语》、《锡山语要》、《靖江语要》。康熙十一年(1672),李返回陕西 。次年主讲于关中书院,又在雁塔 、富平等地讲学 ,力主讲学自由,认为“立人达人,全在讲学;移风易俗,全在讲学;拨乱反正 ,全在讲学;旋乾转坤,全在讲学。”与清廷钳制思想的政策相对立。李所交皆一时名士,平生最为知己的是骆钟麟 。骆为浙江临安人。
顺治十六年(1659)春 ,任周至知县,下车伊始,便到李_草庐 ,竭诚造谒。骆钟麟崇敬李的学问和为人,在生活上大力资助李 。次年,80余岁的关中理学家 ,大荔人党子澄,冒雪来周至求学于李。是年秋天,甘肃天水人菜溪严 ,前来访问,结成忘年交。顺治十八年(1661)初夏,蒲城70岁的王省庵,来周至拜访他.相谈甚为投机。康熙年间 ,学者顾炎武两次访问他,探讨学术 。李_的学问,兼采朱熹、陆九渊两派 ,认为“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实 ,极便初学”;“陆之教人,一洗支离锢蔽之陋,在儒者最为儆切”。李主张各取所长 ,重视实学,反对空谈,提倡明体适用。他说“儒者之学 ,明体适用之学也 ” 。“明体适用之正业,处也有守,出也有为,生民蒙其利济 ,而世运宁有不泰?”并强调“道不虚谈,学贵实效,学而不足以开物成务 ,康济时艰,真拥衾之妇女耳。亦可羞己!”李与顾炎武反复辩论体用问题,提出“明道存心以为体 ,经世宰物以为用 ”。把“格物致知”的“物”扩大到“礼乐兵刑,赋役农屯 ”以至“泰西水法”等实用学问 。赞同“非气无以见性”的观点,说:“言性而舍气质 ,则所谓性者何附;所谓性善者和从而见? ”李_在理学上的造诣,被称为“海内大儒”;有和眉县李柏、富平李因笃统称为关中三李。李的著作,康熙 、雍正年间均有刻本 ,光绪时补入《四书反身录》等篇,刻成《二曲集》46卷。其墓在二曲堡南 。
清史记载
列传二百六十七儒林一
李_,字中孚,__人。又字二曲 ,二曲者,水曲曰_,山曲曰_也。布衣安贫 ,以理学倡导关中,关中士子多宗之 。父可从,为明材官。崇祯十五年 ,张献忠寇郧西,巡抚汪乔年总督军务,可从随征讨贼。临行 ,抉一齿与_母曰:“如不捷,吾当委骨沙场。子善教吾儿矣 。”遂行。兵败,死之。_母葬其齿 ,曰“齿冢 ” 。时_年十六,母彭氏,日言忠孝节义以督之,_亦事母孝。饥寒清苦 ,无所凭藉,而自拔流俗,以昌明关学为己任。有_遗者 ,虽十反不受 。或曰:“交道接礼,孟子不却。”_曰:“我辈百不能学孟子,即此一事不守孟子家法 ,正自无害。”
先是_闻父丧,欲之襄城求遗骸,以母老不可一日离 ,乃止 。既丁母忧,庐墓三年,乃徒步之襄城 ,觅遗骸,不得,服斩衰昼夜哭。知县张允中为其父立祠,且造冢於战场 ,名之曰“义林”。常州知府骆锺麟尝师事_,谓祠未能旦夕竣,请南下谒道南书院 ,且讲学以慰学者之望,_赴之,凡讲於无锡 ,於江阴,於靖江、宜兴,所至学者云集 。既而幡悔曰:“不孝!汝此行何事 ,而喋喋於此? ”即戒行赴襄城。常州人士思慕之,为肖像於延陵书院。_既至襄城,适祠成 ,乃哭祭招魂,取冢土西归附诸墓,持服如初丧。
康熙十八年,荐举博学鸿儒 ,称疾笃,舁床至省,水浆不入口 ,乃得予假 。自是闭关,晏息土室,惟昆山顾炎武至则款之。四十二年 ,圣祖西巡,召_见,时_已衰老 ,遣子慎言诣行在陈情,以所著《四书反身录》、《二曲集》奏进。上特赐御书“操志高洁”以奖之 。_谓:“孔 、曾、思、孟,立言垂训 ,以成《四书》,盖欲学者体诸身,见诸行。充之为天德,达之为王道 ,有体有用,有补於世。否则假途干进,於世无补 ,夫岂圣贤立言之初心,国家期望之本意耶?”居恒教人,一以反身实践为事 ,门人录之,为七卷 。是时容城孙奇逢之学盛於北,馀姚黄宗羲之学盛於南 ,与_鼎足称三大儒。晚年寓富平,关中儒者咸称“三李 ”。三李者,_及富平李因笃 、_李柏也 。
李因笃 ,字天生,富平人。明庠生。博学强记,贯串注疏 。举博学鸿儒,试授检讨。未逾月 ,以母老乞养,诏许之。母殁,仍不出。因笃深於经学 ,著《诗说》,顾炎武称之曰:“毛、郑有嗣音矣!”又著《春秋》说,汪琬亦折服焉 。
李柏 ,字雪木,_县人。九岁失怙,事母至孝。稍长 ,读《小学》,曰:“道在是矣!”遂尽焚帖括,而日诵古书 。避荒居洋县 ,入山屏迹读书者数十年。尝一日两粥,或半月食无盐。时时忍饥默坐,间临水把钓,夷然不屑也 。昕夕讴吟 ,拾山中树叶书之。门人都其集曰《槲叶集》。年六十六,卒 。
王心敬,字尔缉 ,_县人。乾隆元年,举孝廉方正。心敬论学,以明、新 、止至善为归 。谨严不逮其师 ,注经好为异论,而《易说》为笃实。其言曰:“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是孔子论《易》 ,切於人身,即可知四圣之本旨。 ”著有《丰川集》、《关学编》、《丰川易说》。
白话翻译:
李_,字中孚 ,__(周至)人 。又字二曲,二曲的意思,水弯曲的地方叫_,山弯曲的地方叫_。虽然是布衣百姓 ,但安于贫穷,在关中倡导理学,关中弟子读书人很多尊崇他的。父亲名可从 ,是明代材官 。崇祯十五年,张献忠侵掠郧西,巡抚汪乔年总督军务 ,可从跟从他讨伐张献忠。临行前,掰下一颗牙齿给李_的母亲,说:如果不能胜利 ,我会埋骨沙场。你要好好教导我的儿子 。说完就走了,兵败,死在战场上。李_的母亲葬了他的牙齿 ,把坟墓叫“齿冢”。当时李_十六岁,母亲彭氏,每天向他讲解忠孝节义督导他,李_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饥寒清苦 ,没有凭借,但自拔与流俗,以提倡阐明关学为己任。有馈赠者 ,虽然来了十次也不接受。有人说:交友之道,接受礼物,孟子不会推却 。李_说:我辈人如何也学不到孟子境界 ,即此一事没有遵守孟子的教导,也并无害处。
起初李_听说父亲过世,准备到襄城取回父亲的遗骸。因为母亲年老不可一日远离 ,就打消了念头。母亲过世后,在坟墓前起庐,丁忧三年后 ,就徒步走到襄城去,寻觅父亲遗骸,没有找到,穿着五服中最重的斩衰孝服日夜哭泣 。知县张允中为其父建立祠堂 ,并且在战场上建立坟墓,叫做“义林”。常州知府骆锺麟曾经拜李_为师,说祠堂不能很快建成 ,请他南下访问道南书院,并在此讲学以满足当地学者的期望,李_就前去了 ,在无锡,江阴,靖江、宜兴等地讲学 ,所到的地方学者云集。之后幡然悔悟:不孝!你此行为了什么,在这里喋喋不休 。马上停止行动前往襄城。常州人士怀念仰慕他,在延陵书院做了他的肖像 ,李_到了襄城,正好父亲的祠堂建成,就在此哭泣祭祀为父招魂,在坟墓上取土西归附于家乡墓地上 ,穿的衣服如同父亲刚刚过世。
康熙十八年,荐举博学鸿儒,声称病得厉害 ,抬到省里,水都喝不到嘴里,这才准予回去 。从此闭关 ,呆在家里,只有昆山顾炎武来了才接待了一下。四十二年,康熙西巡 ,召_见,当时李_已经非常衰老,让儿子慎言到行在陈述情况 ,以所著《四书反身录》 、《二曲集》进献康熙。康熙御书“操志高洁 ”赞赏他 。李_说:孔子、曾子、子思 、孟子,创立言论,垂范后世,做成《四书》 ,大概是为了学者体会于心,表现与行动上。内心充盈即为天德,实践于行便为王道 ,有知有行,这才有补于世;否则,用作上进的门途 ,于世无补,这岂是圣贤立言的初心,国家期望的本意?居家总是要教导别人 ,一以反身实践为事,门人记录下来,有七卷。当时容城孙奇逢之学兴盛于北方 ,馀姚黄宗羲之学兴盛于南方,与李_共称为三大儒 。晚年寓居富平,关中儒者都称道“三李”,三李 ,指的是李_,富平的李因笃和_县的李柏。
李因笃,字天生 ,富平人。明朝庠生。博学强记,贯通了注疏 。被举博学鸿儒,考试被授检讨职务。不到一个月 ,因为母亲年老请假回家赡养母亲,下诏许可。母亲过世,仍不出来做官 。从此专心深入研究经学 ,著有《诗说》,顾炎武称道他:毛诗,郑笺有了后继了。又著有《春秋说》 ,汪琬为之折服。
李柏,字雪木,_县人 。九岁父亲过世,侍奉母亲极为孝顺。长大了些 ,学了《小学》,说,道统就在这里了。于是焚烧了全部八股文章 ,每日诵读古书 。避居住在洋县野外,进入深山中藏起来读书数十年,曾经一天喝两顿粥 ,有时半月没有盐吃。经常忍受饥饿默然独坐,偶尔临水钓鱼,心中泰然 ,不以为意。早晚吟咏作诗,拾起山中的树叶写下来 。门人编录他的集子为《槲叶集》。六十六岁过世。
王心敬,字尔缉 ,_县人。乾隆元年,被举孝廉方正 。王新敬论学,以明、新、止于至善为落脚点,谨严上比不过他的老师 ,给经书做注喜欢标新立异,但其《易说》可靠贴切。他说:“学《易》可以没有大的过错,是孔子论《易》 ,切于人身,由此可以知道四圣学说的本意”。著有《丰川集》 、《关学编》、《丰川易说》 。
人物成就
曾讲学江南,门徒甚众 ,后主讲关中书院。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三大儒。清廷屡以博学鸿词徵召,以绝食坚拒得免 。为学主兼采朱熹 、陆九渊两派,以为“朱之教人 ,循循有序 ”,“中正平实,极便初学”;“陆之教人 ,一洗支离锢蔽之陋,在儒者中最为儆切”(《二曲集》卷四),主张兼取其长。重视实学,提倡“明体适用”。同顾炎武反复辩论“体用 ”问题 ,提出“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的见解,将“格物致知”的“物 ”扩充到“礼乐兵刑、赋役农屯” ,以至“泰西水法”等实用学问 。力主自由讲学,与清廷钳制思想政策对立。所著有《四书反身录》、《二曲集》等。
关学人物
青年时代的李_,读书涉猎广泛 ,凡经史子集 、百家释道,无不阅览,熟读深思 。按当时习俗 ,读书就是为了应举,而应举唯有读四书,习八股即可。李_却博览群书 ,不为世俗舆论所动,既无家学,又无师承,全靠自学磨练 ,终于三十而立,卓然成为清初著名学者,自成一家 ,闻名关中。连当时全国著名大学者顾炎武也佩服地说:“坚苦力学,无师自成,吾不如李中孚! ”李_与其他报有亡国的明末遗民一样 ,站在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仇视推翻明王朝的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统统斥之为“贼寇”。同时 ,他又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对满清入关对推行的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表示极大的愤慨 。他无意功名,“顾惜名节” ,誓不仕清。康熙十二年,陕西总督鄂善修复冯从吾创办的“关中书院, ”聘李_主讲,他谢绝了官府专为他做的小袖窄袍 ,他以“仆臣僚绅士,又非武弃曹丁,窄衣小袖所弗便 ,宽衣簿袖乃庶人常服。”仍然穿着“庶人常服”登上讲坛,给投降清王朝的汉官首先上了第一课 。讲学不到三个月,鄂善便以“山林隐逸 ”举荐入朝 ,被李_八次上书以疾力辞。后有诏举“博学鸿儒”,礼部又以“海内真儒”推荐,太史亲到其家 ,一再催逼起身赴京。李_对这些诏举极为反感,力辞不就 。但催檄如雨,前来威逼的官吏将李_连同卧床一并抬往省城 ,行至南郊大雁塔,李_坚不从命,拔刀自刺,官吏大骇而止。李_这种威武不屈的反抗精神 ,在关中反清志士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关中的学者称他是:“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铁汉 。
学术思想
明道存心以为本 ,经世宰物以为用
李_主张“明体适用 ”,即“明道存心以为本,经世宰物以为用”。他所说的“明体” ,指的是弄通理论问题,就是要精心研习程、朱、陆、王的心理之学,取舍其间 ,明道存心。他所说的“适用 ”,是指要学会经济实学如礼 、乐、兵、刑,赋役弄屯 ,乃至外国水法等等,并且必须紧密联系实际,不可须臾分离 。
李_提倡“悔过自新”。他认为人性本善,因物欲蒙蔽而走上歧途甚至罪恶道路。自古以来 ,学者名儒的理论车载斗量,但都未提出过“悔过自新”四字。他指出六经四书,都是讲的“悔过自新 ”的道理 ,只要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百姓,都能按这个道理去做 ,则可以实现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
“明学术 、正人心”,是李_的重要思想。他认为“今日之计,惟在明学术。学术明 ,则人才兴;人才兴,则风俗正而治化翔洽矣” 。他说:“夫天下之大根本,莫过于人心;天下之大肯綮 ,莫过于提醒天下之人心。然欲醒人心,惟在明学术。此在今日,为匡时第一要务 。 ”这是他针对当时社会时弊所提出的观点。在他看来,当时“学术之晦至是而极矣 ,人心陷溺之深至今日而不忍言矣”。因此,必须加强教化,讲明其道德人伦父子君臣之义 ,提醒其廉洁奉众、爱国忠君之心 。
李_在清初进步学者“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下,积极参与反思理学,他曾写出《匡时要务》 ,著有《帝学宏纲》、《时务急策》等书。他对张横渠 、吕经野、冯少墟等关学先辈“注重实践 ”、“学贵于用”的治学精神尤为赞颂。他以倡明关学为己任,对张载关学提出的“四为”远大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给以极高评价:“志不如此,便不成人;学不如此 ,便不成学;做人不如此,便不成人。 ”但在清王朝实行思想禁锢和文字狱的面前,他却一筹莫展,思想逐渐抑郁苦闷起来。于是 ,他又在宋明理学中寻找出路,他在卧床养病中,通过对理学的反思 ,幡然省悟。提出“悔过自新说,使学而有用,必先明学术 ,醒人心,学术不明,则人心不正 ,否则便是舍本求末 。”他专心研究濂 、洛、关、闽之学,并与眉县李柏多次谈讨朱学和王学。李_四十岁以后把全部精力放在讲学活动中,企图用教育的方法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 ,“关中人子翕然师之”,前来向他求学问教的不仅有学者士人,也有不少农、工 、商、贾向他求教。他的得意门生遍及关中各地,著名的有户县王心敬、同州白焕彩 、富平惠思诚等 ,李_讲学的稿子和学术问答被其弟子辑成《二曲集》广为传播,使传统的关学又得以复盛 。
李_学问渊博,造诣颇深 ,在宋明理学、史籍考证、文字训诂方面的研究都有建树。他的著作,在康 、雍年间即有刻本,光绪时补入《四书反身录》、《垩室杂感》、《十三经纠缪》 、《二十一史纠缪》等 ,印成《二曲集》和《李二曲先生文集》现存陕西省图书馆。
实以足下,发明于易
李_常常提到“归藏于坤 ” 。坤地以内柔为象。因此,纯坤居首之《归藏》呈之于人者 ,乃归万象于内里,开辟晦塞而后心明。故李_感之曰:“‘归藏于坤’,乃圣学第一义 。噫 ,斯其为天根乎!”(李_《二曲集》这当然是他“求易于己”的结论。但更是他倡导一切当“实以足下 ”、从“肯綮处”着力的易学前提。在他看来,人之实者,实在内里本心;“肯綮处”者,乃“提醒天下之人心 ” 。所以 ,其“实以足下”要实在本心实在洗心无疑,其着力开刀处则要落实在人心疾患处无疑。非此,不足以谓之为大易;非此 ,则无异于空话而已:问《易》。先生曰:“不知。”又问 。先生曰:“不知。 ”其人固问不已。先生曰:“子之问《易》者何为?”曰:“《易》乃经中之要也 。”先生曰:“子欲知经中之要也何为?”曰:“诸名公咸尚《易》也。 ”先生曰:“然则子之治《易》也,为诸名公而治《易》,非为己而治《易》也。不为己而治《易》 ,则其平日之所以朝研而夕讨者,乃欲解众人之所不能解,发众人之所不能发 ,夸精斗奥,作一场说话而已 。此其为力甚苦,而其用心亦太劳已!”(李_《二曲集》第41页)
因此 ,李_“为己而治易”,主张治易“实以足下 ”、“一味切己反”。恐惟如此,他才不为史家易家之所为,不潜心解易以易说易 ,而求易于己,用易于己;恐惟如此,其习易功夫才于思想上颇有获益。李_所论涉及甚广 。人性善恶 ,悔过自新,明体实用,匡时要务 ,几乎处处迸发着思想的火花。其中由易上发微者,屡见不鲜。而最为典型者,莫过“学髓”之图 。
墓地遗址
位于周至县二曲中学大门前50米 ,310国道以西30米处,占地面积81平方米。1956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划定了保护范围 ,建立了保护组织后又树立了保护标志。
李_三十岁已是“学行兼备,闻名四海之内 ”的学者,四十岁以后,开始了他长久不懈的讲学生涯。先后在关中书院 、同州、华县、常州明伦堂、无锡 、江阴、靖江等地讲学 ,听者环拥拱听,问道者络绎不绝 。
李_在教育上主张“明体适用”,即明道存心以为本 ,经世宰物以为用。理学经济原相表里进呈理学书,而不进呈经济学则有体无用,是有理而无表 ,非所以明体适用,内圣而外王也”。所以“明体 ”多指道德修养的理论问题,就是要精心研习程、朱 、陆、王的心理之学 ,取舍其间,明道存心 。“适用”就是要学会经济实学如礼、乐 、兵、刑,赋役农屯以及外国水法等。明体适用必须紧密联系 ,不可分离。他说:“明体而不适用便是腐儒;适用而不明体便是霸儒” 。李_的“明体适用 ”成为一家之言,闻名海内是宋明理学家所没有的。
李_一生清贫廉直,顾惜名节,屡拒朝廷征召 ,誓不仕清。康熙皇帝多次下召,他以年老体衰有病行动不便为借口拒不召见 。康熙深知其望重志坚,难以相强 ,亲书“操志高洁”匾额及诗幅赐之以示褒奖。李_的高风亮节得到海内学者的敬仰,顾炎武赞扬他是学者们仰望的“泰山北斗“。晚年寓居富平钻研学问,坚持讲学至逝世 。
李_的学问渊博 ,在宋明理学、史籍考证 、文字训诂方面的研究都有所建树。
关于京剧...
1、谭志道:同治、光绪年间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之父。湖北江夏人。非科班出身,由业余爱好戏曲(汉戏)而转为职业演员 。应工老旦,但亦能演老生。因声狭音亢 ,犹如鹨鸟叫,鹨鸟俗称“叫天子”(有说即云雀),遂得“叫天’之艺号。
1853年时 ,因太平天国武装革命,武昌变为战场,谭志道偕妻及子鑫培,由水路乘船先至天津一带“跑帘外”(即农村乡镇之草台戏) ,后辗转进入北京 。来京后,改唱京戏。搭程长庚主持之三庆班。
2 、罗福山:京剧老旦 。1865年同治四年(乙丑)七月十二日出生,1929年10月8日农历己巳年九月初六日故于寓所位于羊毛胡同西口内史儿胡同(今已并为西杨茅胡同)。享年六十五岁。罗福山乳名庚儿 ,是清朝后期著名京剧丑角演员罗巧福次子 。
罗福山自幼坐科小福胜,出科后在四喜班搭班演出多年,与龚云甫是同期老旦演员 ,曾为谭鑫培、田桂风、王瑶卿、梅兰芳 、余叔岩等名家配戏。民国以来久傍梅兰芳、余叔岩等,深受倚重。
3、谢宝云:原名世荣,小名昭儿 。最初学花旦 ,后改老生,嗓音很高,唱法学程长庚 ,演唱颇有韵味,因嗓音近于闷涩,又加扮相寒苦,遂专工老旦。光绪三十三年代周长顺清宫教习职位 ,曾与龚云甫为一时瑜亮。不幸的是谢中年嗓音失润,故常演配角。
曾多年与谭鑫培配戏,为谭所倚重 ,如谭演《状元谱》 、《盗宗卷》、《坐楼杀惜》、《探母》 、《八大锤》等剧,必由谢配饰老旦角色 。舞台上因限于嗓音条件,演出中多用平腔 ,只在全剧高潮处,倾喉一句,以博得观众掌声 ,故有“谢一句 ”之绰号。
4、龚云甫:原学玉器手艺,因酷爱京剧,开始在南宫园华兰习韵票房学唱老生 ,后拜刘桂庆为师,搭入鸿奎班。又受孙菊仙提携进入四喜班,师从熊连喜改唱老旦 。后又参加杨小楼、梅兰芳各班。他的唱 、念讲究音韵,嗓音清脆苍劲 ,行腔悠扬婉转,抑扬顿挫,起落有序。
《钓金龟》、《行路训子》、《徐母骂曹》 、《断太后》、《打龙袍》等是他经常上演的剧目 。自他开始 ,老旦成为一个独立的行当,改变了郝兰田、谭志道时期老旦兼演老生和丑的规定,使者旦的唱腔、念白和身段逐渐规范化 ,具有独特的风格。
5 、李多奎:4岁随父来到北京,8岁入庆寿和科班学艺,向贾志臣先生学河北梆子和京剧老生。9岁登台 ,12岁便以《打金枝》、《朱砂痣》唱大轴 。16岁变声后,从程春禄先生学京胡。24岁嗓音恢复,26岁拜罗福山先生为师改学老旦。
李多奎具有一副得天独厚的“中锋响堂”嗓子 ,他的嗓音富有表现老年妇女那种雌音和衰音,对于吐字、喷口均极讲究 。几十年以来艺术实践和不断深入研究与改进,在龚派的基础上,在老旦行当形成了个人的演唱风格 ,创出了一个影响很大的“李派”。后来也成为老旦行当中资望较高的老艺人。
百度百科-谭志道
百度百科-罗福山
百度百科-谢宝云
百度百科-龚云甫
百度百科-李多奎
京剧的生行
老生*红生
老生一般分为文武两种,从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可以分成这么几种:唱工老生 ,做工老生,武老生。唱工老生也叫作安工老生,以唱为主 。为什么叫安工老生呢?我想是因为这种老生既以唱为主 ,那么他的动作性就比较次要,动作幅度较小,态度比较安闲从容 ,唱的时候总是比较沉着安稳的,因此叫作安工老生。例如《二进宫》的杨波,《捉放曹》的陈官 ,《击鼓骂曹》的祢衡,《文昭关》和《鱼肠剑》的伍子胥,《洪羊洞》和《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空城计》 、《雍凉关》、《战北原》、《脂粉计》 、《七星灯》等剧的诸葛亮 ,《四郎探母》的杨延辉,《碰碑》的杨继业。《桑园寄子》的邓伯道,《让徐州》的陶谦 ,《逍遥津》的汉献帝等等,都属于唱工戏 。还有一种介乎唱工戏和做工戏之间的以念白为主的戏,唱工老生和做工者生都可以兼演 ,仍如《十道本》的褚遂良,《夜审潘洪》的寇准,《审头刺汤》的陆炳 ,《审刺客》的闵觉等,都属于这一类。由于大段念白很难掌握,从表现技巧看 ,比起唱工和做工戏,难度大得多,所以这类戏现在很少演出了。做工老生又叫作哀派老生,是以表演为主的一种行当 。衰派老生也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说,这类老生专门扮演年老体弱、戴白胡子的角色,所以叫作衰派。例如《清风亭》的张元秀 ,《扫松下书》的张广才,《三娘教子》的薛保,《九更天》的马义 ,《徐策跑城》的徐策等等,都屑于这一类。另一种解释说是因为以做工为主,一般都是表演精神上受了刺激 ,情绪紧张,神态粗犷,动作激烈的角色 ,这些角色的精神状态近乎颓唐衰朽,所以叫作衰派 。例如《坐楼杀惜》的宋江,《打棍出箱》的范仲禹,《失印救火》的白槐 ,《春秋笔》的驿丞张恩,《战蒲关》的刘忠等等,都属于这一类。我认为衰派老生这个名词并不全面 ,还是说做工老生,特点就是侧重以表演为主,这样比较科学、严谨。唱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属于文老生的范畴 。
武考生包括长靠和箭衣(俗称短打)两种。长靠老生又称靠把老生。“靠 ”是京剧的专门名词 ,就是古代武将所穿的铠甲。身穿铠甲,在京剧里叫作披靠或扎靠 。“把”是“把子”的简称,就是兵器 ,俗称刀枪把子,也是京剧的专门名词。凡是身披铠甲,手持兵器 ,擅长武功的老生角色,都叫作靠把老生。例如《定军山》的黄忠,《阳平关》的黄忠,《失街亭》的王平 ,《战太平》的花云,《震潭州》 、《八大锤》等剧中的岳飞,《下河东》的呼延寿亭 ,《武昭关》、《卧虎关》、《战郢城》等剧中的伍子胥,《潞安州》的陆登等等,都屑于靠把老生应工 。还有一种穿箭衣的武老生戏 ,例如《南阳关》(伍云召) 、《打登州》(秦琼)等都是。
除去按照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老生行当中的细目以外,对于老生,还有一种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所应该穿的服装的种类来划分的方法。这样划分的种类有:王帽老生、袍带老生、褶子老生、靠把老生 、箭氅老生 。王帽老生指的是头上藏着王帽 ,身上穿着龙袍,就是在舞台上扮演皇帝之类的角色。例如《上天台》、《打金砖》的刘秀,《金水桥》的唐太宗 ,《马嵬坡》的唐明皇,《逍遥津》的汉献帝,《取成都》的刘璋等。这些王帽老生戏,基本上都是以唱工为主的 。袍带老生也分为这样几种:所谓袍带 ,一般头上都戴着纱帽,身上穿着蟒袍。穿蟒袍的如《二进宫》的杨波,《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等。还有一种是穿官衣的 。官衣的样式和蟒袍一样 ,就是身上不带绣龙、绣花的,比较素净的袍服。穿官衣的老生角色如《群英会》的鲁肃,《玉堂春》的红袍 、蓝袍 ,包括像诸葛亮,虽然不戴纱帽,不穿蟒袍和官衣 ,可是扮演诸葛亮这样的角色,也划分到这—类里去。还有一种是褶子老生。归褶子老生所扮演的角色最多 。这褶字是个比较特殊的字。这个字有两种念法,按照〈新华字典〉的标准音是念哲 ,例如咱们平常说百褶裙。还有一个音在〈新华字典〉里是没有的,音“学 ”,这是剧团里的习惯用字,叫“褶子” 。褶子是一种服装的名称 ,式样有点像和尚、老道穿的那种衣裳,大斜领子,斜大襟 ,长袍大袖。因为很像和尚、老道所穿的长袍。所以俗称道袍 。这在舞台上是一种便服,一般也分这么几种:一种是上边绣花的,叫作花褶子;一种是比较素净的 ,叫作素褶子;纯黑色的叫作青褶子。这是一般普通百姓,或地位不太高的人,或是一般书生 、秀才所穿的一种便服。穿褶子的角色比较多 ,包括一些绅士和在野的官员,也穿这种便服 。凡是穿这种衣裳的老生,就叫褶子老生。例如《状元谱》中的老生陈伯愚 ,《击鼓骂曹》中的弥衡,《捉放曹》中的陈宫等等。与此相类似的,特别穷的、倒霉的、落破的文人,穿一身青褶子 ,就是纯青色的道袍,例如《问谯闹府》的范仲禹,《马前泼水》的朱买臣等 。因为这样一些角色的生活比较困苦 ,服装比较朴素,所以还有两个专门名词叫作贫生,或苦条子老生。苦条子是地方俗语 ,旦角也有苦条子青衣。这都是从服装上来辨别角色的一种划分方法。此外还有箭氅老生 。箭是箭衣的简称。氅是大氅的意思,就是罩在外面的外套。箭氅老生就是箭衣外边穿着开氅之类服装的人 。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武人出身。在戏里不一定有武打,可是因为这些角色是武人出身 ,所以也穿这样的服装。常见的戏如《武家坡》的薛平贵,《汾河湾》的薛仁贵等,都是这类的角色 。靠把老生在前边说过了 ,就是武老生。
在京剧生行里,还有一个行当——红生,也应该附在老生这个门类里来讲一下。红生就是指脸上勾着红脸,用红色涂成脸谱的老生 。这样的角色不多 ,主要是扮演关羽和赵匡胤这两个角色。
小 生
小生也分成文武两类。文小生里又分为这么几类:袍带小生 、扇子生、翎子生、穷生等 。袍带小生也可以叫纱帽小生,扮演一般作官的青年人。这些角色大部分都是文人,扮出来以后 ,既不能带杀气,不能粗野,也不能带稚气 ,显得挺天真活泼似的,那样不行。袍带小生的风度,一般说 ,应该是雍容端庄还要带点儒雅稳重。例如《玉堂春》里的王金龙,《陈三两爬堂》里的陈魁等,都是戴纱帽 ,穿蟒袍的 。还有一种是穿官衣的,表示官阶比较低的角色,像《奇双会》里的赵宠,《御碑亭》里的柳生春(考中进士以后) ,《清风亭》最后出场的张继保等。文小生里还有一种扇子生,就是手里拿把扇子,头上戴的是文生巾 ,穿的是褶子,所以也叫作褶子生。扇子生所穿的褶子,一般都是身上绣着花的 ,表示年轻 、潇洒 。为什么叫扇子生呢?因为扇子本身就是一种舞蹈道具,可以辅助演员做出许多舞蹈动作。在京剧舞台上,扇子不是为了天热才拿的 ,不管什么天气,都可以拿扇子。实际上扇子是一种特殊道具,主要是用来帮助角色表现他的风流潇洒、文质彬彬的风度 。例如《拾玉锡》里的傅朋 ,《西厢记》里的张生,《人面桃花》里的崔护等;都是这类的角色。这类角色一般离不开爱情戏,所以经常是跟旦角在一起配合的。文小生里还有一种叫穷生,专门指一些倒霉的穷困潦倒的念书的人 ,比如《评雪辩踪》里的吕蒙正,《金玉奴》里的莫稽,《连升三级》里的王明芳 ,《状元谱》里的陈大官等,都属于这类角色 。这些角色一般都穿富贵衣。富贵衣是一种专门名词,就是在青道袍上补了许多花补丁 ,这样的衣裳给它起个好听的名词叫富贵衣。还有一种说法,这些人虽然眼前很穷,将来肯定是要富贵的 ,现在虽然穿得这样破,却是将来富贵的象征,所以这种衣裳叫作富贵衣 。这是过去戏班里的一种说法。在文小生里还有一种是比较特殊的 ,就是翎子生。翎子,也叫雉尾,俗话就是野鸡尾巴,尺寸很长很长 ,最长的要到二米左右,一般也要到一米四五、一米六七的样子。两根大野鸡翎子,插在头上 ,作为头上的装饰品 。凡是头上戴雉尾的小生,一般都是雄健,英武 ,扮相很英俊,气势很盛的青年角色。这种角色虽然划在文生范围里,实际上可以说是文武兼备 ,也可以说是文武之间的一种行当。因为演翎子生的,一般都要有一些武功,主要凭工架 ,凭舞蹈,用翎子做出许多舞蹈动作来 。比如《群英会》、《回荆州》 、《黄鹤楼》的周瑜,《风仪亭》、《辕门射戟》的吕布,《四郎探母》、《穆柯寨》 、《破洪州》的杨宗保等 ,都属于这类,扮演这样的角色,一般都要有些刚健、英武的风度。
除了文小生外 ,还有武小生。有些武小生是由翎子生兼演的 。纯粹的武小生也分成两种,一种是穿长靠的武小生,比如《镇潭州》、《小商河》的杨再兴 ,《磐河战》 、《借赵云》的赵云,《银空山》的高思继,《柴桑关》的周瑜等 ,都属于这类的角色。还有一种是短打的武小生,就是穿短衣裳的。从武打的功夫来看,和武生差不多 ,可是唱和说白,都用小生的方法,,就是用小生的真假嗓结合 。在有些工架和造型上 ,也与武生有些出入。例如《石秀探庄》的石秀,《雅观楼》的李存孝等,都属于这类角色。可是有些戏 ,像《八大锤》的陆文龙,现在也由武生兼演了 。所以这样的戏也叫“两门抱”。所谓“两门抱 ”,就是武小生可以演 ,武生,也可以演。
武 生
所谓武生,就是擅长武艺的角色。武生也分成两大类 ,一种叫长靠武生,一种叫短打武生 。长靠武生都身穿着靠,头戴着盔 ,穿着厚底靴子,一般都是用长柄武器。这类武生,不但要求武功好,还要有大将的风度 ,有气魄,工架要优美、稳重、端庄。有些戏,不仅要求武功好 ,工架好,还要求表演细腻并有一定唱念的功夫 。例如《长坂坡》 、《借东风》、《回荆州》等剧中的赵云,就是这样的角色 ,不仅要有好的武功,还要把赵云的大将风度,忠勇气概表现出来。长靠武生戏很多 ,除去赵云的戏以外,如《挑滑车》的高宠,《战冀州》、《反西凉》 、《战渭南》、《两将军》、《赚历城》等戏中的马超《甘宁百骑劫魏营》的甘宁等 ,都属于这类角色。短打武生是穿短衣裤,用短兵器,要求身手矫健敏捷,内行的说法是要漂 ,率,脆,看起来干净利索 ,打起来漂亮,不拖泥带水 。按照所穿服装来看,短打武生可以分为戴硬罗帽(穿抱衣抱裤或箭衣) ,戴软罗帽(穿抱衣抱裤,快衣快裤或箭衣),戴扎巾(穿箭衣)等几种。如《恶虎村》、《骆马湖》 、《连环套》等剧中的黄天霸 ,都戴硬罗帽。如《打店》、《打虎》、《狮子楼》等剧中的武松,《三岔口》的任堂惠,《四杰村》的余千;《夜奔》的林冲 ,《武文华》中的万君兆等,都是戴软罗帽的短打武生,还有戴扎巾,穿箭衣的戏 ,如《一箭仇》的史文恭,《独木关》的薛礼等,这类角色介乎长靠与短打之间 ,看武功,重工架,还重表演和唱 、念 。武生里还有一种勾脸的 ,就是脸上画有脸谱的,例如《铁笼山》的姜维、《艳阳楼》的高登,《金钱豹》的豹子精 ,《状元印》的常遇春、《四平山》 、《晋阳宫》等剧中的李元霸等都是。这些戏有的原来 是由武净(武花脸)应工的,在清朝末年,也就是京剧刚刚成熟的时候 ,有一个武生的老前辈叫俞菊笙,因为他的身体非常魁梧,脸盘也很大,他把这些武花脸演的戏 ,用武生的路子来演,结果很受欢迎,所以后来由他传下来的这些戏 ,虽然还勾花脸,可是都改由武生来演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艳阳楼》、《铁笼山》、《金钱豹》 、《四平山》这样的戏,虽然是由武生应工 ,可是唱念风格、工架、造型以及威势气魄都还保留着许多武花脸的表演特征,就是从俞菊笙传下来的 。当然,现在这些戏 ,也已属于武生戏的范畴了。
在武生行当里,还有一种不说话的,专门翻跟头或以跌扑为主的 ,叫翻扑武生,内行叫作撇子武生。最后再说一下猴戏。扮演猴戏的演员,现在一般都是由武生来应工 。其来源是在昆曲。昆曲里的猴戏,像孙悟空都是由生行来扮演的 ,传到京戏里之后,也就由武生来扮演猴戏了。本来扮演孙悟空这类猴仙之类的角色,应该是机灵 ,活泼,动作轻巧敏捷,用武生好像不太适合 。可是因为孙悟空已经是一个神猴 ,所以除了动作伶俐敏捷以外,他还要有气魄,有比较细致的表演 ,所以由武生来扮演,还是合适的。不过在京剧团里,有些孙悟空的戏 ,也由武丑来应工,但比较少,大部分都是由武生来扮演,例如京剧武生大师杨小楼 ,以及后来的著名武生李少春 、李万春等,都是以擅演猴闻名的。杨小楼的父亲杨月楼,本是武生兼文武老生 ,因为擅演猴戏,绰号杨猴子 。杨小楼在年轻的时候,也因为擅演猴戏 ,曾经以小杨猴子的艺名享誉一时。另外,武生也有挂髯口的,挂髯口的武生和武老生是有区别的。武老生对于唱、念、做、打都很注重 ,而武生虽然戴髯口,但是仍以武打为主,例如《连营寨》和《阳平关》的赵云 ,《嘉兴府》的总兵,《剑峰山》的邱成之类的角色,虽然扮相跟武老生的一样,可是却都由武生来扮演
娃娃生
生行里除了老生 、红生、小生、武生 ,还有一种角色叫作娃娃生 。娃娃生是专门扮演儿童一类的角色,例如《三娘教子》的薛倚哥,《汾河湾》的薛丁山 ,《桑园寄子》的邓元 、邓方,《锁麟囊》的卢天麟等,就都是娃娃生。头上戴着孩儿发 ,身上穿着茶衣(小孩穿的服装)。这种角色都是用本嗓唱念的,虽然很年轻,但也不用小生的唱法来唱 。娃娃生虽然用本嗓来唱 ,可是又不能唱成老生腔,所以娃娃生的唱腔是混合了生、旦和小生的唱腔,这是很特别的。演起来要有天真烂漫的儿童稚气。娃娃生在剧团里一般是比较难找的 ,因为如果年龄太小就不可能参加剧团,如果太大呢,扮演娃娃生的角色又不太合适。所以除了像戏曲学校这样的单位,有专门扮演娃娃生的小孩外 ,绝大部分的剧团,现在一放都用身材较小的女演员来充任 。女演员的嗓子比较清脆,唱的时候还是用本嗓来唱念 ,由于个子比较小,扮相比较清秀,扮娃娃生还是比较合适的。
京剧生行里还有一种介乎武小生、翎子生和娃娃生之间的角色 ,一般说是由小生的行当来扮演。阅如《岳家庄》里的岳云,《举鼎观画》里的薛蛟等 。这类的角色,本来应该是有专门的行当来扮演的 ,可是找这样的行当很不容易,实际上也没有一个专门的行当来应付这样的角色,所以有的就由小生来扮演 ,有的就由武生或娃娃生来兼演了。
京剧的丑行
丑角也分成两大类, 、—类是文丑,一类是武丑。文丑里有一种方巾丑,扮演一些有文化的人 ,这些角色表面上文质彬彬,可是带点迂腐的酸气,头上戴着一顶方巾 ,所以叫方巾丑 。身上穿着褶子,有的手里还拿着把扇子,迈着四方步 ,举止缓慢文雅,说韵白,一般不说京白 ,例如《群英会》里的蒋干、《乌龙院》里的张文远等,都属于方巾丑。第二种是袍带丑,指扮演的是官阶比较低的小官 ,戴着纱帽,穿着官衣,例如《审头刺汤》里的汤勤、《六月雪》里的山阳县知县等,都属于这类角色。丑行中最多见的是茶衣丑 。茶衣就是短的蓝布褂子 ,术语叫茶衣。茶衣丑扮演的都是劳动人民角色,例如《秋江》里的艄翁 、《芦中人》里的渔翁、《问樵闹府》里的樵夫、《骆马湖》里的酒保 、《打樱桃》里的秋水等。还有一种是介乎方巾丑和茶衣丑之间的角色,像《连升店》的店主人、《女起解》的祟公道 ,这类角色属于巾子丑 。巾子丑说京白,有时穿长衫或箭衣,表演的风格比茶衣丑略为严谨一些。另外还有彩旦 ,本是属于旦角的范围,可实际上是由丑角应工的。过去这一行大多数是用男演员来演的,现在也有很多女演员来演了 ,不过用女演员扮演彩旦,也用本嗓唱、念,不使用一般旦角的假嗓。最后说一下武丑 ,武丑还有一个名称叫开口跳 。因为武丑这种行当除了擅长蹿蹦跳跃以外,还要能够善于念白。武丑的京白要念得口齿伶俐,清脆悦耳。像《连环套》的朱光祖、《雁翎甲》的时迁等,这类的角色就叫开口跳 。这样的角色要求武功精湛 ,动作轻灵敏捷。性格诙谐 、机智。这类角色多是侠客、义士,个别的狡猾险诈的人物,也有用武丑扮演的 ,不过为数很少 。关于丑角扮演的都不是好人的观点,必须彻底扭转过来。丑,并不是丑恶的意思。从扮相来看 ,可能不太俊美,可是心灵是美的,比如新编的京剧《徐九经升官记》里的徐九经 ,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
青 衣
青衣还有一个名词叫正旦。典型的青衣戏例如《白蛇传》最后的一折《祭塔》,还有孙尚香听说刘备的死讯,到江边去哭祭的《祭江》 ,《二进宫》的李艳妃,《三娘教子》的王春娥,《春秋配》的姜秋莲,《贺后骂殿》的贺后等都是青衣扮演的。
这些戏基本上都是坐着唱 ,没有什么繁重的表演,是比较典型的、标准的青衣戏 。当然有些青衣戏也是唱 、念、做并重的,比如像《宇宙锋》里的赵艳容 ,《三击掌》里的王宝钏,《汾河湾》里的柳迎春,《宝莲灯》里的王桂英等。这些虽然也是青衣戏 ,但是却要求唱、念 、做并重。从服装上看,青衣穿青褶子为多,所以青衣的另外一个名称也叫青衫 ,简称衫子。有的青衣,虽然也穿女蟒,或者穿宫衣 ,不管穿什么,除了蟒和宫衣是固定的式样花色以外,一般的褶子,色彩都比较素雅 。在京戏里 ,像《红鬃烈马》的王宝钏,《三娘教子》的王春娥,《汾河湾》的柳迎春 ,《六月雪》的窦娥,《五龙诈》(即《井台会》)的李三娘,《二进宫》和《大保国》的李艳妃 ,《铡美案》的秦香莲,《宇宙锋》的赵艳容,《别宫·祭江》的孙尚香 ,《春秋配》的姜秋莲,《骂殿》的贺后,《法门寺》的宋巧姣 ,《浣纱记》的浣纱女等,都是属于青衣范畴的角色。在旧社会,妇女的行动很不自由,封建礼法要求妇女目不斜视 ,笑不露齿,甚至袖不露指,走路也不能快走 ,要稳重安祥,所以过去在舞台上表演妇女一般的正常姿态,不管坐着、站着 ,或走路都要求一只手横着,捂着胸口和肚子中间的一块,一只手耷拉在身子旁边 ,而且永远要慢条斯理的,或坐,或走 ,经常要保持这样一种姿态。所以观众给青衣起了个俗名叫抱肚子旦、这个诨名还是很形象的 。
花 旦
旦行的第二大类叫花旦。花旦的情况跟青衣正相反,从服装上来说,都是穿短衣裳,或者是短褂子 ,短裤子,或者是短袄子,短裙子。即便是穿长衣裳也是绣着色彩鲜艳的花样 。从年龄上看 ,都是扮演青年女性。从表演上来说,是以做工和说白为主。在说白上是以京白为主,当然也有说韵白的 ,可是说京白的比较多 。人物性格一般都比较活泼 、开朗,动作也比较敏捷、伶俐。这是从总的方面来说花旦与青衣的区别。如果再细说一下,花旦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 。狭义的花旦 ,指的是扮演性格上比较活泼、爽朗,举止上也比较轻盈伶俐的青年妇女角色。这样的角色,丫环比较多 ,例如《红娘》里的红娘,《打樱桃》里的平心,《花田错》里的春兰,《春草闯堂》里的春草等 ,都由花旦来扮演,《红鸾禧》里的金玉奴,《得意缘》里的狄云鸾等角色 ,过去也由花旦来扮演,这是比较狭义的说法。广义的花旦的范围比较广,一般包括这麽几种:一种是闺门旦 ,原来是专指未婚的少女,以做工 、念白见长的一种角色,比较典型的如《拾玉镯》里的孙玉姣 ,《柜中缘》里的刘玉莲等。发展到后来有些角色的举止虽然也比较稳重,而且唱和做也比较注重,例如《凤还巢》里的程雪娥 ,《钗头凤》里的唐蕙仙,《梅玉配》里的苏玉莲,《二度梅》里的陈杏元之类的角色,后来也划到闺门旦范围里了 。
闺门旦一般是扮演大家**或比较稳重的小家碧玉为多。闺门旦是可以念韵白的 ,而且大部分闺门旦都念韵白,像《拾玉镯》里的孙玉姣虽然是个小姑娘,是做工戏 ,她还是念韵白的。第二类是玩笑旦,顾名思义就是好打,好闹 ,好说,好笑的一种角色,这样的角色 ,都出现在喜剧或闹剧里边 。她们以开玩笑,风趣,诙谐为表演持点。这样的角色大部分跟丑角搭配 ,里边偶尔也有小生,但大多数是跟丑角搭配的。玩笑旦比较重做工,重说白,有的戏里基本就没有唱 ,有的即使有唱,也唱点小曲,或唱曲牌子 ,而不是唱皮黄 。比如《打面缸》、《小过年》、《小磨房》、《一匹布》 、《背娃入府》、《打钢刀》、《打城隍》 、《打杠子》、《打灶王》、《打砂锅》等,这样的戏很多。还有一些来自民间歌舞小戏,在载歌载舞当中 ,掺杂着一些诙谐逗趣的表演,唱的也是地方风味很浓的民间小调,例如《小放牛》 、《小上坟》、《打花鼓》之类 ,扮演其中旦角的,也可以划入玩笑旦这一类。第三类叫作泼辣旦,就是扮演性格很泼辣的角色 ,这样的戏不太多 。这种角色的性格比较鲜明,说话都是很锋利的,举止也比较放荡不羁,也是以做工和说白为主要表演手段的 ,例如《坐楼杀惜》的阎惜姣,《战宛城》的邹氏,《翠屏山》的潘巧云 ,《武松杀嫂》的潘金莲等,都属于这类角色。泼辣旦里有一出最典型的戏,叫《巴骆和》(全部名《龙潭鲍骆》或《宏碧缘》) ,里面有个巴九奶奶,这个人物性格是非常泼辣的,可以说是典型的泼辣旦。再有一种角色叫刺杀旦 ,就是在戏里扮演刺杀人的角色,这个名词是从昆曲里来的 。昆曲里有一种刺杀旦,就是一些妇女 ,为了复仇而刺杀仇人,扮演这样一些角色,表演起来情绪比较激烈,动作比较夸张 ,唱起来也比较紧张,所以专门有这么一个行当,叫刺杀旦。例如《相梁刺梁》里的邬飞霞 ,《贞娥刺虎》里的费贞娥,就都是由刺杀旦来扮演的。可是京戏里的刺杀旦不太一样,京戏里的刺杀旦 ,一般是指被刺杀的,像前边说的《战宛城》的邹氏给张绣刺死了,《翠屏山》的潘巧云是被杨雄、石秀杀死的 ,《武松杀嫂》的潘金莲是被武松杀死的,《坐楼杀惜》的阎惜姣也是被宋江杀死的,类似这样被人杀死的叫刺杀旦。反过来说那些刺杀人的角色 ,在京剧里边,由于她们大都是正派的妇女,而且是为了复仇而刺杀仇人,所以在京戏里就都由青衣来应工 。例如《审头刺汤》的雪艳把汤勤给刺死了 ,在程派名剧《青霜剑》里申雪贞为了复仇,杀死了仇人。像这样的一些角色都是由青衣来扮演的,所以京戏里的刺杀旦 ,就不存在了。既然刺杀人的角色,不再另外划一行当,而被刺杀的基本上又和泼辣旦说在一起 ,所以在京戏里泼辣旦和刺杀旦的区别就不大了,一般也就不太分了 。
小 旦
在旦角里,除去青衣和花旦两大门类 ,还有一种小旦,本来可以附在花旦里,可是因为和花旦还不大一样 ,所以单列出一类。小旦在京戏里,现在还没有一种特殊的行当来应工。,所谓小旦,就是扮演一些年轻的小女孩的角色 。一般都是配角 ,作主要角色的狠少,所以都是由次要的旦角来扮演。如果真找个小女孩来,恐怕也演不了。另外从形象上看 ,也不见得合适,因为这些小女孩虽然是配色;可始还有些戏,例如《御碑亭》里王有道的妹妹 ,《翠屏山》里的迎儿以及其他戏里一些扮演丫环的角色 。你说他没戏吧,又有点戏,真正的戏也不多 ,用小孩来演,又演不了,用主要角色演 ,又没有必要。所以逐渐地小旦就和前面所说的贴且,也就是二路旦合并在一起了。在京剧里从前曾经有过小旦的名称,现在没有了,前面在介绍汉剧行当的时候说过贴旦 ,过去有一段时间,京剧的小旦和贴旦是分开的,我们看从前的〈戏考〉(旧式剧本)里边 ,还常常把小旦和贴旦作为行当的提示专门标注出来:这个角色是由贴扮演的,那个角色是由小旦来扮演的 。现在小旦和贴都由次要的一般旦角来应工,就不再另外设一种行当了。
花 衫
花衫是京剧旦行里的一个重要的行当 ,因为单纯的唱工戏,或者单纯的做工戏,在反映生活的时候一般总是比较单调的。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 ,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人物的性格和行动,也越来越复杂了 ,所以在舞台上表现的形式就要求多种多样,对演员的要求也希望他们多知多能。根据这样一个客观需要,所以自然产生了花衫这样一个行当 。花衫的名称大约出现于20年代。原来在京剧的传统里只有青衣和花旦,没有花衫这个名称 ,这个名称是后来才有的。当然在以前有一些京剧老前辈,例如有一个叫余紫云的,他是著名京剧老生余叔岩的父亲 。他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就已经兼演青衣和花旦了。在这以前 ,演青衣的人是演不了花旦的,演花旦的人也不演青衣。从余紫云开始他就觉得专演青衣或专演花旦太单调了,所以他把青衣 、花且两种戏都演 。这样一演 ,群众很欢迎。可是余紫云还没有创出花衫的行当来,因为他演的还是比较少,这个行当创始人是王瑶卿。王瑶卿在京剧史上是很有贡献的 。他有一个最大的特点 ,就是不仅自己学问非常渊博,业务非常精通,是很有名的表演艺术家 ,而且是个教育家,很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出自他的门下。像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 ,尚小云,荀慧生,都跟他学过戏 ,向他请教过,所以这个人在京剧历史上,尤其旦角历史上 ,是非常有声望,立过很大功勋的。王瑶卿就看到旦角的表演艺术必须扩大表现范围,丰富充实 ,增强表现能力 。所以在他的舞台实践当中,就把青衣沉静端庄的风格,花旦活泼伶俐的表演 ,以至于武旦的武打工架等等,各种不同的表演艺术,都捏在一块熔为一炉,创作出一种唱、念、做 、打并重的旦行。换句话说 ,他创造的每一个角色,在表演的时候都是有唱、有念、有做、有打,这样就大大扩展了旦行的表演范畴。由于他把青衣 、花旦的表演特色都熔为一炉 ,青衣从前的名字也叫青衫,所以大家给它起了一个新的名词叫花衫。花衫这个名词一出来以后,马上就风行开来 。所以从20年代以后 ,当时的报纸上、广告上不仅有“著名青衣”、“著名花旦”之类的名词,“著名花衫 ”这个名词也出现了,也就是说给旦角增加了一个行当。从这以后 ,四大名旦在这个基础上又不断地发展。四大名旦新编演出剧目,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属于花衫的范畴 。他们演的剧目很少有单纯以唱工或做工为主的剧目,每个新戏演出都能在唱 、念、做、打各个方面来满足观众的欣赏要求。例如梅兰芳的《贵妃醉酒》 、《霸王别姬》、《廉锦枫》、《花木兰》 、《太真外传
关于“李m和李豫是同一个人吗?”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蛋蛋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ndanka.com/wiki/202508-1047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蛋蛋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李m和李豫是同一个人吗?》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蛋蛋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李m和李豫是同一个人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m和李豫是同一个人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