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马厂塬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马厂塬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马厂塬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边墙村,地理坐标位置:东经102º85′065″~102°86′176″,北纬36°32′400″~36°32′957″ 。海拔高度高度1720~1810米之间。属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和墓地。1923年由瑞典学者安特生首次发现 ,二十世纪七 、八十年代的文物普查中又进行了详细调查、测绘,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成为马厂类型的命名地。是研究青海东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文化关系的重要遗址 。 马厂塬遗址地处湟水下游南岸的河谷地带,湟水南岸二级阶地前缘。遗址分为居住地和墓葬地两部分。居住地在村庄的北部、西北部一带 ,墓葬地则在村内村北及村西地区 。遗址总面积约182500平方米。从居住地的文化堆积及墓葬地中出土的随葬品分析,该遗址文化遗存以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居住遗址为主,还包括有马家窑类型 、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唐汪式陶器等多种文化遗存和辛店文化石棺墓地。文化堆积0.15~3米 。遗址断面暴露有灰坑 ,地面散布有大量陶片,马厂类型有蛙纹 、圆圈纹泥质彩陶壶和彩陶罐、双耳盆、夹沙红陶盆 、罐、瓮等;齐家文化有泥质红陶罐、双大耳罐 、折肩蓝纹壶;辛店文化有夹沙红陶罐、绳纹罐、鬲 、豆、盆、瓮及彩陶壶、罐等,彩陶纹饰有双钩羊角形纹 、连续回纹、S形纹、太阳形纹;唐汪式陶器有涡纹彩陶壶 、夹沙红陶罐等。尤为重要的是在2000年的调查勘探工作中 ,发现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平行条纹彩陶片,从而丰富了该遗址的文化内涵。另外,1991年10月 ,在(乙)遗址上,发现了一件特别珍贵的马厂类型泥塑狗的彩陶壶,还采集到石斧、石刀、骨针等生产 、生活器物 。
马厂塬遗址是一处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文化并存的古遗址和墓地,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著名史学家尹达先生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说:“中国近代考古学还是由于二十年代初河南仰韶和青海民和马厂塬等地的考古发现 ,而正式步入它的里程 ”。1923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青海民和马厂塬遗址调查时发现了古文化遗址和墓葬,并首次命名马厂的考古学文化 ,著有《甘肃考古记》一书,向国内外介绍了马厂塬遗址的重要发现,由此马厂塬遗址以其独特的古文化内涵成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命名地而闻名于世 。1937年 ,北京燕京大学组织西北考察团,到该遗址进行考察。1943年,安特生著《中国史前时期研究》(英文)发表 ,书中介绍了马厂塬遗址的内涵。1947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进一步确定了遗址的文化性质,1948年 ,裴文中先生根据1947年在湟水流域的调查资料,发表《史前时期的西北》和《中国史前考古学报告》,介绍了马厂塬遗址的相关情况,1949年 ,裴文中先生再一次到该遗址调查。1974年12月,西北大学历史学考古研究室王世和先生带领考古专业到马厂塬遗址进行调查 。1975年以后,省、地、县考古专业人员对该遗址又进行了多次调查 ,并征集到部分文物。1982 、1986年的两次全省文物普查时,对该遗址又进行了复查,并在《青海考古记实》一书中 ,张德荣撰写的《民和考古调查记》一文中进行过介绍。1997年,省、县文物工作者对该遗址初步划定了保护范围 。2000年,青海省文物考古所 ,为配合“马平”高速公路建设,成立了“民和马厂塬遗址考古勘探组”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并完成了《民和马厂塬遗址考古勘探工作报告》 ,最后“马平”高速公路绕道而行。2005年12月,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到该遗址进行考察。由于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马厂类型 、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唐汪式陶器五种不同文化类型的遗址,而且其延续时间之长、文化堆积之后均居于青海地区史前各遗址之首 。此外 ,该遗址既有古代聚落遗址,又有墓地,所以对研究黄河上游古代先民生产、生活条件 、居住方式、自然环境、地理气候 、社会形态、经济结构、丧葬习俗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也是研究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各文化内涵之间关系和史前文化序列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河姆渡遗址是浙江省余姚市一处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芦山寺村的姚江北岸。
遗址发现于1973年夏,此后的两次发掘发现遗址包含4个叠压地层 ,揭露了干栏式建筑等遗迹,出土了夹炭黑陶等遗物和大量动植物遗存和栽培稻谷,一时轰动学术界 ,其代表的考古文化被命名为“河姆渡文化 ” 。
1982年,河姆渡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考古》杂志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发现地建有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展示区。
扩展资料:
河姆渡遗址共发现61余种动物的遗骸 ,主要见于第一期和第二期,尤以第一期居多 。这些遗骸多因古人食用后丢弃而较为破碎。其中,无脊椎动物3种,脊椎动物58种 ,脊椎动物中以哺乳类为最多,此外还包含爬行类 、鱼类和鸟类。在遗址中发现的猪和狗为驯养动物。
在发现的猪标本中,少年个体和成年个体占到90% ,且第一期发现的陶猪身体比例介于野猪和现代家猪之间,证明当时已有养猪食肉的行为 。遗址中出土的狗标本和狼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在居住区发现了疑似狗粪 ,证明当时已驯养狗。
此外,发现较多的水牛标本,说明当时也有可能驯养水牛。其余动物为捕猎所得 ,包含象、犀牛、麋鹿 、红面猴等在浙江野外已不存在的物种 。据研究,这些物种遗骸应当是本地所产。
百度百科-河姆渡遗址
关于“马厂塬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蛋蛋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ndanka.com/wiki/202507-890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蛋蛋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马厂塬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蛋蛋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马厂塬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马厂塬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