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破折号”的用法(上)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破折号”的用法(上)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破折号(——),可用作解释说明的语句,或语意的转换、跃进 ,语言的中断 、延长等,其用法较多,是标点符号中较难把握的一种 。
这是一年中最后的一夜——新年的前夕。
?(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上述中 ,破折号后的文字“新年的前夕”是对破折号前的内容“这是一年中最后的一夜 ”加以注释。亦可 在解释语前后都用破折号,类似于括号 。例如:
心弦也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
?(史铁生《命若琴弦》)
这种用法与括号的不同之处在于:破折号所引出的解释说明属于正文的一部分 ,可与正文连续。而括号所圈出的解释说明部分,不属于正文,只是作为注释 ,不能和正文连续 。
所以,只有当解释说明的部分比较重要,又可与正文连续时,才用破折号表示。
酒巴看上去生意不错 ,烛光幽暗,顾客很多——大都是外国人。
?(铁凝《永远有多远》)
上述中,破折号后的文字“大都是外国人”是对破折号前的“顾客”类型加以补充说明 。
“插说 ”指的是 ,将句子打断,中途插进去一句话。“插说”,不同于注释说明 ,或补充说明。
...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 。——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 ,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
?(汪曾祺《昆明的雨》)
表示插说的内容,也可前后都用破折号。例如:
她在两座房子——一座比另一座更向街心凸出一点——所构成的一个墙角里坐下来,缩成一团。
?(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若前后破折号中的内容是 对破折号前全句内容的插说 ,插说句末可用末尾符号 。例如:
...决斗中死去的 。——我始终不能理解,一个好端端的生命为什么要让它在决斗中毁灭呢?一个鲜活的生命转眼间便倒下了,倒在了他人的咒语和狂笑里,倒在了别人的谈资里 ,倒在了死不瞑目的时间里,还有比这更残忍的吗?——这样的斗法...
?(谭延桐《决斗》)
脑壳里那面大铜锣一下连一下地猛敲:咣——!咣——!
?(李锐《厚土》)
参考资料:
王庆. 标点符号的种类及用法[M]. 北京:北岳文艺出版社,2011.
兰宾汉. 新国标标点符号使用手册[M]. 上海:中华书局 ,2014.
“标点符号”的3项作用
可以的 可以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接触到的引号多是表示直接引用,引用人物说的话 ,引用名言警句。进
入中高年级后,引号的用法开始多种多样,引来的争议也特别的多。作为一线教师 ,我对此
感受特别深刻 。
本文就想以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为例,
针对小学阶段中出现的引号作一个例谈,
希望对于一线教师的教学能有所帮助。
一、引用用法的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明确指出引号的形式为双引号““ ””和单引号
“‘
’”。主要用法有四种:①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②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③
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④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 ,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
号 。
从以上四种用法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第四种用法实际上是形式上(格式上)的差别 ,
而不是意义上的差别,因此并不作为我们这次探讨的重点。这样引号的用法主要只有三种:
①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②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③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二 、引号用法例谈
(一)、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这是引号最基本的用法,即在行文中直接引用他人的话 ,包括格言、诗词 、歌词等。例如:
1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
民族危急! ”(《卢沟桥烽火》)
2
、
两个妹妹跟她一样被激怒了 ,
发誓偏要在这个“不是妇女的事业”上闯出一条路来 。
(
《小
草和大树》)
3
、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谈礼貌》)
4
、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只拣儿童多处行》)
5
、我一边往回走 ,一边哼起了最爱唱的歌:“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 ”
(《赶海》)
在上面五个例子中 ,第
1
、
2
句都是引用他人说的话;第
3
、
4
句分别是引用格言、诗词,第
5
句则是引用的歌词 。
引号直接引用他人的话,包括格言、诗词 、歌词,但不会引用单个的词语。不过有一种情况
比较特殊 ,那就是象声词和音译外来词加引号,也是表示直接引用。例如:
1
、
“轰隆”一声巨响,
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 ,
海面上掀起十几丈高的水柱 。
(
《郑成功》
)
2
、“嗒嗒嗒?”密集的机关
******
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卢沟桥烽火》)
3
、
一片静寂中,
我隐约听见“哗——哗—— ”的声音,
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
(
《天
游峰的扫路人》)
4
、科学家借用一名乡村歌手的名字 ,给这只克隆羊起名为“多利” 。(《克隆之谜》)
(二)、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在行文时,有时为了强调 、突出论述的对象,也需要加上引号。
例如:
1
、我想跟大家谈一谈“合作”的话题 。(《学会合作》)
2
、“三味 ”是把书比作五谷 、蔬菜、点心的 ,也许这就是书香?(《早》)
3
、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早》)
4
、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海洋——
21
世纪的希望》)
5
、海伦学会了拼写“泥土 ”、“种子”等许多单词。(《海伦·凯勒》)
在这些句子中,“合作”、“三味 ” 、“早”、“能源危机”、“泥土” 、“种子 ”都是这
些句子所着重论述的对象 。有的老师认为第
5
句中的“泥土”、“种子”加上引号是表示引
用,引用海伦学会的单词。实际上前文已经说过 ,引用是直接引用他人的话,或者是格言、
诗词 、歌词等,不会引用单个的词语。
这里也有一种特殊情况,表示节日、纪念日的数字部分和重大历史时间加引号 ,表示地名加
引号,专用名词加引号,以前的说法引号都是表示特定称谓 。例如:
1
、“九一八 ”事变后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卢沟桥烽火》)
2
、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二泉映月》)
3
、南墙上有一个圆洞门,里边有小匾 ,上题“停云小憩” 。(《早》)
4
、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 ”。(《夜晚的实验》)
5
、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明天 ,我们毕业》)
6
、
人民大会堂、
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
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 。
(
《人
类的“老师 ”》)
现在看来这些都应该归结到“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这种用法中来。因为给这些词语加
上引号就是为了起一个突出、强调的作用。因而判断这种用法的标准就是看是否起强调 、突
出的作用 。
(三)、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在行文时,有的词语加上引号就不再表示它原来的意思 ,而是具有了新的含义。
例如:
1
、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海伦·凯勒》)
说明:在这里,并不是说手指真的会说话了,而是指海伦学会了摸读盲文和用盲文与他人交
流 。
2
、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他心中“看 ”到的世界。(《海伦·凯勒》)
说明:
这里的“看”并不是指真的用眼睛看到了什么,
而是指海伦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想象。
3
、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 ,都是“瞎子”呀 。(《夜晚的实验》)
说明:“瞎子”本来的意思是指双目失明的人,在这里是指被蒙上眼睛的蝙蝠。
4
、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 ”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夜晚的实验》)
说明:耳朵怎么能“穿透”黑夜?怎么能“听 ”到物体呢?在这里是说蝙蝠的耳朵没有“视
线” ,却能像视线那样“穿透”黑暗,去发现黑暗中的物体;耳朵只会听声音,在这里蝙蝠
却能像“听 ”声音一样 ,
感受到前方的物体,
所以“穿透”“听”加上引号,
表示特殊含义。
5
、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 ” ,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 。(《最大的麦穗》)
说明:这里的麦穗不再是田里长出来的麦穗,而是指出现在眼前的机遇。
6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理想的风筝》)
说明:“瓦片儿”原来是指一片片的瓦或瓦的碎片 ,在这里则是指形状像瓦片的风筝 。
7
、中午
15
分钟的写字,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 ”。(《明天,我们毕业》)
说明:“必修课”原来是指按照规定必须学习的课程,跟“选修课”相区别。在这里是指我
们每天都要上的
15
分钟的写字课 。
8
、消息传开 ,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
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说明:“活菩萨”在这里并不是指活着的菩萨 ,而是指具有菩萨一样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的
人。“中日友谊的使者”显然也不是指奉命出使中日,缔结友谊的人,而是指聂荣臻将军像
使者一样架起了中日友谊的桥梁 ,缔结了中日人民的友谊。
所以说判断这种用法的标准是看它是否具有了不同于原来意思的新的含义 。此外,课本中有
几个例子特别容易引起混淆、争议,因此单独列出来作一个详细的说明。
1
、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 ,人们只能“望洋兴叹 ”。
(《海洋——
21
世纪的希望》)
说明:“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秋水》,本义是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后来
多指因力量 、条件不够而达不到目的 ,感叹无可奈何 。“望洋”是表示抬头仰望的样子。
在这里我觉得“望洋而叹 ”用的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指望着海洋,因为海洋的喜怒无
常而发出感叹。所以加引号是表示特殊的含义 。
2
、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詹天佑》)
说明:这里的“人”字加引号实际上表示的是摩形格的比喻手法 ,即形象化地将铁路的形状
比喻成为像个“人 ”字。
3
、因为它们的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所以称为金字塔 。(《埃及的金字塔》)
说明:这里的“金”字加引号实际上也是表示的是摩形格的比喻手法,形象化地将金字塔的
轮廓比喻成像个“金 ”字。
4
、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海洋——
21
世纪的希望》)
说明:“水球”在这里并不是指真的水球 ,也是表示比喻,把地球比作一个蓝色水球,形象
地写出了地球上海洋面积之大 。
(四) 、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 ,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例如:
1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 ,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黄鹤楼送别》)
2
、
爸爸意味深长地对聪聪说:
“看来要想真正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
不仅要会查有字的词典,
还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哪! ”(《学会查“无字词典”》)
这两个例子都是属于“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 ,里面一层用单引号”的
情况,外面的双引号都是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是直接引用中的引用 ,
为了表明层次,
所以要用单引号。
“无
字词典”加引号是表示特殊的含义,指生活中的学问 。
三 、特殊用法举例
前引号与后引号没有成对使用
引号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 ,一般地说,前引号跟后引号要成对使用,但也有例外。即如果引
用的文字连着有好几段 ,每一段开头都应该只用一个前引号,直到最后一段的末了才用一个
后引号。
例如在《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高尔基信的内容引用了三段话 ,第一、二、三段的段首都
用了前引号,但第一 、二段段尾不用后引号,只在第三段末用了一个后引号 。这就是引号的
特殊用法。
在《天鹅的故事》中,斯杰潘老人讲的故事共有五段话 ,也使用了引号的这种特殊用法。第
一、二、三 、四、五段的段首都用了前引号,但第一、二 、三、四段段尾都不用后引号,只
在第五段末用了一个后引号 。
用顿号还是用逗号?
郭沫若曾说 :“言而无标点 ,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 可见 ,标点在文章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标点和文字一样 ,都是记录语言的一种符号 ,文字形式呈现的言语,标点符号呈现文章的抑扬顿挫 ,字里行间的结构等,两者密不可分。
一、表停顿
日常说话交流时,一句话讲完后 ,自己得喘口气,也得让对方有时间消化这字里行间的意思,而这同样字词 ,停顿的地方不同,意思也就不同,比如说这下面三个句子:
1.你知道他不知道?
2.你知道,他不知道?
3.你知道他不?知道 。
这三个句子的字词的是一样的 ,都是“你知道他不知道 ”,只是稍微调整下标点符号的位置,所表达的意思立刻有着大不同 ,第1个句子中间没有停顿,意思是:你是否知道“他不知道”的这个情况,而第2个句子 ,中间有了停顿,将句子切成了两个分句,意思就变成:“你知道”的这个情况 ,他是否知道?,而第三个句子,不仅中间有了停顿 ,将句子切成了两个分句,还刚好构成了一问一答,意思成了:你知不知道“他 ”的存在?而你回答了“知道”。
当然,还可以继续演变 ,比如:4.你,知道他不知道?;5.你不知道他?不知道。;6.你,知道他?不知道...不过性质还是脱离不开这几类 ,你看,仅仅是3种标点符号,在这固定的7个字词中 ,一样可以组合出数种含义来,要不然怎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曾在世界十大难学语言中,将汉语列为榜首?
二、表语气
日常说话交流时 ,每句话都有一定的语气,这主取决于语调,句子的语气大致可分为四类:
1.陈述:叙述说明;
2.疑问:提出一个问题;
3.祈使:表达某种强烈的要求和愿望;
4.感叹:抒发某种强烈感情。
举个例子:1.陈述:这是我的钱;2.疑问:这是谁的钱?3. 感叹:这是我的钱! 4.祈使:把钱给我 。
这说话的目的不同 ,就会形成不同的语气,而在文章中想要表示这些语气,除了靠文字之外,就得靠标点符号了 ,这四种基本语气对应3种句末符号:句号 、问号和叹号。
三、表标示
日常说话交流时,有些主谓宾省略了,或是中途被人打断了 ,或是需要解释些专有名词,强调重点内容等,这些就是“标示”。而在文章中 ,也有着许多变化和特殊的情况,包括:引用、省略 、解释说明、着重指出等 。通过标示,使其更为显著 ,便于读者注意与理解,例如:
(1)正如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 ,“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
(2)我国第一枚地对空导弹、第一台航空发动机,还有……都在这里诞生。
第1个句子中,使用“引号”强调引用句;在第2个句子中 ,使用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伟大发明都在这诞生,此处省略 。
这些特殊符号的效用,一方面帮助写者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 ,另一方面帮助读者理解书面语言。
参考资料:
王庆. 标点符号的种类及用法[M]. 北京:北岳文艺出版社,2011.
兰宾汉. 新国标标点符号使用手册[M]. 上海:中华书局,2014.
逗号( ,)表示 句子内部 一般性的停顿,而顿号( 、)表示 句子内部 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两者都应用于句子内部 ,而不能用作句子末尾,而顿号相比于逗号有其特殊性,只能用在并列词语之间 ,也就是在结构上具有并列关系的字词或短语,非并列关系不能用顿号。例如,“小说、诗歌、音乐 、美术、舞蹈、曲艺等各个方面,都出了一批优秀作品 。” ,其中便是用顿号表示其中“小说 、诗歌、音乐、美术、舞蹈 、曲艺 ”之间的并列关系。
虽然逗号也可以表示句内的并列关系,但在使用逗号表示并列关系时,与顿号有所区别。逗号在表示并列关系时 ,其停顿长于顿号 。
还有扦插的各种树苗,果树中的桃树、杏树、梨树 、无花果,花木中的月季、桂花、松枝 、小柏枝等。他的嫁接技术很好 ,靠接、枝接、劈接 、芽接,没有他不会的,他只要接 ,准活。
(鲁钊《母亲的三句话》)
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 ,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
(茅盾《风景谈》)
在鲁钊的《母亲的三句话》中,“花木中的月季、桂花、松枝 、小柏枝等”,这些并列词语在整个句子中较为紧密连贯 ,因而用顿号表示其并列关系 。
而在茅盾的《风景谈》中,“严肃,坚决 ,勇敢和高度的警觉”,这些并列词语是句中表达的重点内容,需相较于顿号更长的停顿 ,因而用逗号表示停顿更为合适。
而在使用范围上, 逗号相较于顿号,不仅可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间的停顿 ,还可表示分句间的停顿 。例如:
筱燕秋走进门的时候更加严峻地阴着一张脸,不吃,不喝 ,不洗,不说,一声不响地上床 。
(毕飞宇《青衣》)
从语法结构上讲“不吃,不喝 ,不洗,不说,一声不响地上床 ” ,这些都是相对独立的单句形式,属于分句,因而中间的停顿只能用逗号表示 ,而不能用顿号。
若是将“十六七岁”写成“十六、七岁”,这就成了“十六 ”与“七岁”并列,语义不通顺。又如 ,“晚上六七点钟”、“读了五六年了 ”,这些说话上并无停顿,若加上顿号 ,则导致其语义不通顺 。
而表达:规律,次序,编次,依次论述 ,排列次序,时序季节的序次语,常用顿号。例如“一、二 、三、四、五”。
如果在这其中加了词头 ,就得改用逗号 。例如“第一,……第二,……第三 ,……第四,……第五,……”。
如果将给序次语加上括号 ,变成“(一)(二)(三)(四)(五) ”,那顿号 、逗号都不用加了。例如:
(一)若句调较舒缓些,宜用逗号;若句调急迫些或结构紧凑些时 ,宜用顿号 。
(二)逗号相较于顿号,不仅可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间的停顿,还可表示分句间的停顿。
(三)相邻两个数字合起来表示一个约数时,语气上并无停顿 ,不能加顿号。
以上,若能从上述方面加入琢磨,可更为精准区分顿号与逗号的使用 ,欢迎简友们批评指正,查缺补漏。
参考资料:
王庆. 标点符号的种类及用法[M]. 北京:北岳文艺出版社,2011.
兰宾汉. 新国标标点符号使用手册[M]. 上海:中华书局 ,2014.
关于““破折号”的用法(上)”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蛋蛋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ndanka.com/wiki/202507-886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蛋蛋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破折号”的用法(上)》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蛋蛋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破折号”的用法(上)”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破折号”的用法(上)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破折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