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事故调查”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事故调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美国“哥伦比亚 ”号航天飞机发射后不久燃料箱外脱落的一个泡沫碎块,一直是事故调查中的一大疑点。美国宇航局公布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 ,该航天飞机可能曾被多达三块泡沫材料击中,而不是早先所认为的一块 。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月16日发射升空,1月24日航天飞机项目承包商美国波音公司技术人员撰写了这份报告 ,并于1月27日提交给宇航局飞行控制部门。报告称,在“哥伦比亚”号发射82秒后,有三个泡沫材料碎块从连接外部燃料箱和航天飞机的支架区域脱落 ,每个碎块长约20英寸(相当于50厘米),它们击中航天飞机后“似乎出现了瓦解”,化为大量更小碎片 。
美宇航局在公布这份报告时强调说 ,根据报告得出的结论,泡沫碎块撞击不会影响航天飞机飞行安全性,宇航局飞行控制部门也“同意这一结论 ”。
尽管如此 ,新报告公布之后,泡沫材料撞击在“哥伦比亚”号失事中所起的作用,再次引起人们关注。“哥伦比亚”号解体坠毁后不久,泡沫碎块问题就浮出水面 。虽然美宇航局一直坚持认为 ,泡沫碎块撞击不会有严重后果,但负责对“哥伦比亚 ”号事故进行调查的独立委员会,仍在对泡沫碎块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这一独立调查委员会目前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哥伦比亚”号机壳上可能出现孔洞 ,导致超高温气体进入航天飞机,最终酿成事故。而根据美宇航局21日公布的文件,宇航局一位工程师就曾在电子邮件中警告说 ,航天飞机外部隔热瓦受损,有可能导致轮舱或起落架舱门出现裂孔 。 美国宇航局2004年8月13日进一步确认,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外部燃料箱表面泡沫材料安装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是造成整起事故的祸首。“哥伦比亚 ”号航天飞机事故调查委员会公布的调查报告称,外部燃料箱表面脱落的一块泡沫材料击中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名为“增强碳碳”(即增强碳-碳隔热板)的材料。当航天飞机返回时,经过大气层 ,产生剧烈摩擦使温度高达摄氏1400度的空气在冲入左机翼后融化了内部结构,致使机翼和机体融化,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
事故发生后,由于无法迅速找回事发时的泡沫材料和燃料箱进行检验 ,宇航局和事故调查委员会一直没对事故原因作出最终定论。“哥伦比亚”号外部燃料箱约50万块碎片已被找到并重新拼在一起。宇航局负责“哥伦比亚 ”号外部燃料箱工程的首席工程师尼尔·奥特说,宇航局经多次试验确定,泡沫材料安装过程有缺陷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
奥特说 ,泡沫材料本身的化学成分没有问题,问题在于用喷枪在燃料箱外敷设泡沫材料的过程。试验表明,敷设工艺会在各块泡沫材料之间留下缝隙 ,液态氢能够渗入其间。航天飞机起飞后,氢气受热膨胀,最终导致大块泡沫材料脱落。撞击“哥伦比亚”号的泡沫材料有公文包大小 ,重约0.75公斤 。它几乎是被整块“撕下”后,高速撞击到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名为“增强碳碳 ”(即增强碳-碳隔热板)的材料,并形成裂隙。航天飞机重返大气层时 ,超高温气体得以从裂隙处进入“哥伦比亚”号机体,造成航天飞机解体。
奥特说,根据新标准对燃料箱进行检测是目前摆在美国宇航局面前的最大障碍 。新标准要求,不允许有0.5盎司(14.17克)以上的燃料箱外泡沫材料脱落。 哥伦比亚号失事原因解析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委员会专家提出 ,起飞时遭遇强风 、发射前临时更换火箭助推器、以及“年龄太大”,都可能是造成这艘“功勋宇航器 ”解体的根本原因。在“哥伦比亚”号起飞62秒钟后,突然遭遇到异常猛烈的大风吹袭 ,这有可能导致其左侧机身发生“内伤”,为日后坠毁埋下了祸,此后仅仅20秒钟 ,从机身下部主燃料箱上脱落的泡沫绝缘材料就击中了左侧机翼前端,造成直接“外伤 ” 。专家认为,这些损伤对一个使用10年的航天飞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 ,但是对“哥伦比亚”号这样21岁高龄的“老机”则是致命的。
调查委员会指出,有关方面正在研究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是否在“机体老化 ”问题上重视不够,以致最终酿成本次悲剧。有关“哥伦比亚”号失事的直接原因基本确定:超高温空气从机体表面缝隙入侵隔热瓦下部四处乱窜 ,最终造成航天飞机在返航途中解体坠毁,七名宇航员丧生 。据介绍,飞机起飞一分钟后,遭遇的风力强度已经接近NASA允许的极限。专家因此认为 ,原本已开始出现老化的机翼因遭受如此强风吹袭,才在外界异物的撞击下显得弱不禁风”,从而出现破损 ,为返航途中的超高温空气入侵形成了“方便的后患 ”。
此外,原本和“哥伦比亚”号主燃料箱正常配套的火箭助推火箭被拆卸下来,并安装到另外一艘即将起飞的航天飞机上使用 。直到当年11月 ,NASA才重新为“哥伦比亚”号安装了新的助推火箭,可能就在这“不必要 ”的一拆一装过程中,有关人员的操作对燃料箱的表面材料形成伤害 ,结果造成绝缘材料脱落击中航天飞机左翼。此外,由于“年事已高”,哥伦比亚号的左翼前端的超强碳纤维隔热板下面可能发生“缺损现象”。过去10年中 ,其他航天飞机的类似部位也能遭受不同损伤,其中包括外力(小陨石)撞击、刮伤、密封不严等险情。
调查委员会指出,必须搞清楚的是:NASA是否对包括“哥伦比亚”号在内得美国航天飞机上述容易受损的部位及时进行了检查和更换 。据介绍,“哥伦比亚 ”号首次升空是在1981年 ,为美国使用时间最长的航天飞机。在事故发生后进行的地面风洞试验发现,“哥伦比亚”号在最后时刻发生的翻滚飞行现象,就是左翼前端保护层丢失造成的。专家估计 ,当时至少有5块U形隔热板脱落才会产生如此强大拉力 。搜索人员已经发现了超过2.8万块“哥伦比亚”号残骸,并将其送到肯尼迪航天中心接受分析调查。据悉,这些东西不过是“哥伦比亚 ”号庞大机身的19%罢了。 2009年12月30日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公布“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最终调查报告,细述了“哥伦比亚”号解体前舱内的最后情况 。 报告还重点关注宇航员安全问题,提出多项改进意见。“哥伦比亚 ”号航天飞机2003年返航时失事 ,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美国宇航局随后展开深入调查 。
和调查相比,这份长400页的最终报告还原了更多“哥伦比亚”号解体前舱内宇航员的活动细节。报告说,从“哥伦比亚”号舱内警报响起 ,到宇航员生命结束只有约1分钟时间。航天飞机翻滚着失去控制,宇航员威廉·麦库尔按下数个按键,试图控制航天飞机 。其他大多数宇航员也按NASA既定程序操作。此时,他们并不知道 ,噩运就要降临,没有花时间给自己做准备。3名宇航员没有戴防护手套,1人没在自己坐椅上 ,1人没戴头盔。数秒钟后,“哥伦比亚 ”号乘员舱失压 。报告认为,压力下降造成的缺氧让宇航员死亡或昏迷 ,昏迷者随后在飞机剧烈翻滚摇晃中受到致命撞击致死。报告认为,宇航员即便有时间穿上防护衣物,在飞机失压后给自己增压 ,也只能多活一段时间,依旧不可能生还。
据美联社等西方媒体2013年2月2日报道,同年2月1日 ,在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宇航员罹难惨剧发生1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美国宇航局(NASA)前飞行主管韦恩·哈尔惊爆秘闻,称当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机翼受损后,尽管NASA的高级工程师们早就发现这一致命故障 ,并相信这架飞机在返航途中将机毁人亡,然而NASA主管和同僚却一致同意向宇航员隐瞒事实 。因为NASA高层相信,与其让宇航员知道实情后在痛苦绝望和折磨中度过他们的生命最后时刻 ,还不如让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死去!
哈尔披露,当NASA的高层官员在获悉“哥伦比亚号 ”左翼受损后,当时的飞行任务总指挥乔恩·哈珀尔德立即召开紧急会议 ,讨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可能出现故障的情况,而他显然已预计会出现最坏情况。哈尔回忆道:“当时哈珀尔德在会上说:‘你们都知道,对于隔热保护层受损 ,我们都无能为力。所以如果真的发生事故,我认为宇航员也情愿蒙在鼓里 。你不认为宇航员在回程时,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死亡 ,比知道无法解决问题 、要留在轨道上,并等待空气用尽后死亡好吗?’”
当哈珀尔德说出这段话之后,现场所有人都沉默不语。最终,大家默许了这个艰难的决定。而事后调查证明 ,NASA本来可以有多达8次机会利用军事卫星近距离查看损害程度,但NASA却错误地忽视了这些机会 。哈尔痛苦地说,如果当年NASA将真相告诉了“哥伦比亚号”上的宇航员 ,那么他们至少还可以在遇难之前与死神进行最后抗争,或者是向亲人留下最后遗言。尽管哈尔当年也默许了NASA隐瞒故障让宇航员“送死 ”的决定,然而 ,10年之后,哈尔坚信这一决定是错误的。多年来哈尔一直为此深深自责 。 北京时间20时00:“哥伦比亚”号在距地面280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飞行,乘务人员得到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的绿灯信号 ,开始做重新返回地球大气层的最后准备 。
北京时间20时49分,NASA向“哥伦比亚”号发出开始降落重新定位指令。当时,佛罗里达的卡纳维拉尔角降落带的上空有雾。
21时09分 ,天空上的雾散去 。返回飞行指挥官勒鲁瓦·卡恩向“哥伦比亚 ”号发出离开地球轨道指令。
21时15分,“哥伦比亚”号飞临印度洋上空。这时,“哥伦比亚”号上的小型方向控制用火箭发动机打开,时间为3分钟 。航天飞机的尾部向着地球 ,开始降落。
21时23分,惯性制导电脑的自动导航系统指挥航天飞机调整为前端在前、尾翼向下的姿势。
21时32分,辅助动力装置被打开 ,以便向控制航天飞机副翼和起落架的水压系统增加压力 。
21时42分,“哥伦比亚 ”号到达位于太平洋上空144公里的位置,这时的火箭发动机以每小时27,000公里(声速的25倍)的速度工作着。
21时44分 ,“哥伦比亚”号开始“进入大气层”,其前端向上抬升,保持一个40度的仰角 ,这样,航天飞机外的陶瓷阻热瓦能够承受飞机进入浓厚大气层时与大气层摩擦产生的所有热量。陶瓷阻热瓦开始升温 。
21时46分,“哥伦比亚 ”号距地面只有102公里了 ,并准备在30分钟内着陆,逐渐地,它穿越加利福尼亚、内华达 、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得克萨斯 、路易斯安那州的墨西哥湾沿岸,最后到达佛罗里达州上空。
21时49分 ,“哥伦比亚”号开始按原计划逐渐减缓飞行速度,它的前端朝着右侧飞行。
21时52分,“哥伦比亚”号越过加利福尼亚海岸 。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的控制记录显示 ,航天飞机的左侧起落架温度发生轻微异常变化。三个水压热传感器显示的左侧起落架温度在华氏40到60度(摄氏8至15度)之间。
21时53分,航天飞机左翼第4个传感器显示温度仍在上升。
21时54分,整个机身的温度因左翼温度而上升了15摄氏度 。
21时55分 ,“哥伦比亚 ”号飞临内华达沙漠上空。
21时56分,“哥伦比亚”号飞临亚利桑那州南部上空。
21时57分,在飞临新墨西哥州上空时 ,仍受自动导航系统控制的航天飞机开始向左偏转,速度再次下降 。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失去与航天飞机左翼温度传感器数据传输之间的联系。
21时58分,航天飞机左侧一种无法解释清楚的力量推动“哥伦比亚”号向左滚动 ,配平滚动稳定器自动打开,试图修正航天飞机的降落位置。
21时59分,航天飞机上的机载电脑试图通过启动2部偏航喷气推进器进一步修正自己的位置 。在距离地面61公里的高度、“哥伦比亚”号以时速21,000公里的速度进入得克萨斯上空。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记录下了最后的无线电联络信号:“哥伦比亚,这里是休斯顿。我们看到你们的轮胎压力信息 ,但没有抄下你们最后的数据 。 ”
过了片刻,“哥伦比亚”号机长里克·赫斯本德回答:“收到,但……”
听到一阵噪音短波之后 ,地面与“哥伦比亚 ”号便失去了联系。
22时0分,在失去所有无线电联系的情况下,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继续在雷达上跟踪着“哥伦比亚”号。地面目击人员报告称 ,他们看到“哥伦比亚”号碎裂成无数小块,在天空拖过一条长长的白烟 。
22时16分,在“哥伦比亚 ”号航天飞机的预定着陆时间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式启动事故应急计划。
关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一事的资料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后不久燃料箱外脱落的一个泡沫碎块,一直是事故调查中的一大疑点。美国宇航局公布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该航天飞机可能曾被多达三块泡沫材料击中 ,而不是早先所认为的一块[4]。
“哥伦比亚 ”号航天飞机1月16日发射升空,1月24日航天飞机项目承包商美国波音公司技术人员撰写了这份报告,并于1月27日提交给宇航局飞行控制部门 。报告称,在“哥伦比亚”号发射82秒后 ,有三个泡沫材料碎块从连接外部燃料箱和航天飞机的支架区域脱落,每个碎块长约20英寸(相当于50厘米),它们击中航天飞机后“似乎出现了瓦解” ,化为大量更小碎片。
美宇航局在公布这份报告时强调说,根据报告得出的结论,泡沫碎块撞击不会影响航天飞机飞行安全性 ,宇航局飞行控制部门也“同意这一结论 ”。
尽管如此,新报告公布之后,泡沫材料撞击在“哥伦比亚”号失事中所起的作用 ,再次引起人们关注 。“哥伦比亚”号2月1日解体坠毁后不久,泡沫碎块问题就浮出水面。虽然美宇航局一直坚持认为,泡沫碎块撞击不会有严重后果 ,但负责对“哥伦比亚”号事故进行调查的独立委员会,目前仍在对泡沫碎块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这一独立调查委员会目前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哥伦比亚 ”号机壳上可能出现孔洞,导致超高温气体进入航天飞机,最终酿成事故 。而根据美宇航局21日公布的文件 ,宇航局一位工程师1月29日就曾在电子邮件中警告说,航天飞机外部隔热瓦受损,有可能导致轮舱或起落架舱门出现裂孔。
后续调查美国宇航局2004年8月13日进一步确认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外部燃料箱表面泡沫材料安装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是造成整起事故的祸首。“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调查委员会去年公布的调查报告称,外部燃料箱表面脱落的一块泡沫材料击中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名为“增强碳碳 ”(即增强碳-碳隔热板)的材料 。当航天飞机返回时 ,经过大气层,产生剧烈摩擦使温度高达摄氏1400度的空气在冲入左机翼后融化了内部结构,致使机翼和机体融化 ,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驾驶舱内摄影[5]
事故发生后,由于无法迅速找回事发时的泡沫材料和燃料箱进行检验,宇航局和事故调查委员会一直没对事故原因作出最终定论。目前 ,“哥伦比亚”号外部燃料箱约50万块碎片已被找到并重新拼在一起 。宇航局负责“哥伦比亚”号外部燃料箱工程的首席工程师尼尔·奥特说,宇航局经多次试验确定,泡沫材料安装过程有缺陷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奥特说,泡沫材料本身的化学成分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用喷枪在燃料箱外敷设泡沫材料的过程。试验表明,目前的敷设工艺会在各块泡沫材料之间留下缝隙,液态氢能够渗入其间。航天飞机起飞后 ,氢气受热膨胀,最终导致大块泡沫材料脱落 。撞击“哥伦比亚 ”号的泡沫材料有公文包大小,重约0.75公斤。它几乎是被整块“撕下”后 ,高速撞击到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名为“增强碳碳”(即增强碳-碳隔热板)的材料,并形成裂隙。航天飞机重返大气层时,超高温气体得以从裂隙处进入“哥伦比亚 ”号机体 ,造成航天飞机解体 。
残骸[6]
奥特说,根据新标准对燃料箱进行检测是目前摆在美国宇航局面前的最大障碍。新标准要求,不允许有0.5盎司(14.17克)以上的燃料箱外泡沫材料脱落。美国宇航局目前准备对所有航天飞机的11个燃料箱进行检测 ,检查每个燃料箱需要4千万美元 。 哥伦比亚号失事原因解析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委员会专家提出,起飞时遭遇强风、发射前临时更换火箭助推器 、以及“年龄太大”,都可能是造成这艘“功勋宇航器 ”解体的根本原因。在“哥伦比亚”号起飞62秒钟后,突然遭遇到异常猛烈的大风吹袭 ,这有可能导致其左侧机身发生“内伤”,为日后坠毁埋下了祸,此后仅仅20秒钟 ,从机身下部主燃料箱上脱落的泡沫绝缘材料就击中了左侧机翼前端,造成直接“外伤”。专家认为,这些损伤对一个使用10年的航天飞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 ,但是对“哥伦比亚 ”号这样21岁高龄的“老机”则是致命的 。
调查委员会指出,有关方面正在研究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是否在“机体老化”问题上重视不够,以致最终酿成本次悲剧。目前 ,有关“哥伦比亚 ”号失事的直接原因基本确定:超高温空气从机体表面缝隙入侵隔热瓦下部四处乱窜,最终造成航天飞机在返航途中解体坠毁,七名宇航员丧生。据介绍 ,飞机起飞一分钟后,遭遇的风力强度已经接近NASA允许的极限 。专家因此认为,原本已开始出现老化的机翼因遭受如此强风吹袭,才在外界异物的撞击下显得弱不禁风” ,从而出现破损,为返航途中的超高温空气入侵形成了“方便的后”。
此外,去年8月 ,原本和“哥伦比亚 ”号主燃料箱正常配套的火箭助推火箭被拆卸下来,并安装到另外一艘即将起飞的航天飞机上使用。直到当年11月,NASA才重新为“哥伦比亚”号安装了新的助推火箭 ,可能就在这“不必要”的一拆一装过程中,有关人员的操作对燃料箱的表面材料形成伤害,结果造成绝缘材料脱落击中航天飞机左翼。此外 ,由于“年事已高 ”,哥伦比亚号的左翼前端的超强碳纤维隔热板下面可能发生“缺损现象” 。过去10年中,其他航天飞机的类似部位也能遭受不同损伤 ,其中包括外力(小陨石)撞击、刮伤、密封不严等险情。
调查委员会指出,目前必须搞清楚的是:NASA是否对包括“哥伦比亚”号在内得美国航天飞机上述容易受损的部位及时进行了检查和更换。据介绍,“哥伦比亚 ”号首次升空是在1981年,为美国使用时间最长的航天飞机 。在事故发生后进行的地面风洞试验发现 ,“哥伦比亚”号在最后时刻发生的翻滚飞行现象,就是左翼前端保护层丢失造成的。专家估计,当时至少有5块U形隔热板脱落才会产生如此强大拉力。目前 ,搜索人员已经发现了超过2 。8万块“哥伦比亚”号残骸,并将其送到肯尼迪航天中心接受分析调查。据悉,这些东西不过是“哥伦比亚”号庞大机身的19%罢了。
最终报告
结构
2009年12月30日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公布“哥伦比亚 ”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最终调查报告,细述了“哥伦比亚”号解体前舱内的最后情况 。 报告还重点关注宇航员安全问题,提出多项改进意见。“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2003年返航时失事 ,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美国宇航局随后展开深入调查[7] 。
和5年前的调查相比,这份长400页的最终报告还原了更多“哥伦比亚 ”号解体前舱内宇航员的活动细节。报告说,从“哥伦比亚”号舱内警报响起 ,到宇航员生命结束只有约1分钟时间。航天飞机翻滚着失去控制,宇航员威廉·麦库尔按下数个按键,试图控制航天飞机。其他大多数宇航员也按NASA既定程序操作 。此时,他们并不知道 ,噩运就要降临,没有花时间给自己做准备。3名宇航员没有戴防护手套,1人没在自己坐椅上 ,1人没戴头盔。数秒钟后,“哥伦比亚”号乘员舱失压 。报告认为,压力下降造成的缺氧让宇航员死亡或昏迷 ,昏迷者随后在飞机剧烈翻滚摇晃中受到致命撞击致死。报告认为,宇航员即便有时间穿上防护衣物,在飞机失压后给自己增压 ,也只能多活一段时间,依旧不可能生还。
失事大事记北京时间20时00:“哥伦比亚 ”号在距地面280公里的轨道上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8张)
绕地球飞行,乘务人员得到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的绿灯信号 ,开始做重新返回地球大气层的最后准备[8] 。
北京时间20时49分,NASA向“哥伦比亚”号发出开始降落重新定位指令。当时,佛罗里达的卡纳维拉尔角降落带的上空有雾。
21时09分,天空上的雾散去 。返回飞行指挥官勒鲁瓦·卡恩向“哥伦比亚”号发出离开地球轨道指令。
21时15分 ,“哥伦比亚 ”号飞临印度洋上空。这时,“哥伦比亚”号上的小型方向控制用火箭发动机打开,时间为3分钟 。航天飞机的尾部向着地球 ,开始降落。
21时23分,惯性制导电脑的自动导航系统指挥航天飞机调整为前端在前 、尾翼向下的姿势。
21时32分,辅助动力装置被打开 ,以便向控制航天飞机副翼和起落架的水压系统增加压力。
21时42分,“哥伦比亚”号到达位于太平洋上空144公里的位置,这时的火箭发动机以每小时27,000公里(声速的25倍)的速度工作着 。
21时44分 ,“哥伦比亚 ”号开始“进入大气层”,其前端向上抬升,保持一个40度的仰角 ,这样,航天飞机外的陶瓷阻热瓦能够承受飞机进入浓厚大气层时与大气层摩擦产生的所有热量。陶瓷阻热瓦开始升温。
21时46分,“哥伦比亚”号距地面只有102公里了,并准备在30分钟内着陆 ,逐渐地,它穿越加利福尼亚、内华达、新墨西哥、亚利桑那 、得克萨斯、路易斯安那州的墨西哥湾沿岸,最后到达佛罗里达州上空 。
21时49分 ,“哥伦比亚”号开始按原计划逐渐减缓飞行速度,它的前端朝着右侧飞行。
21时52分,“哥伦比亚 ”号越过加利福尼亚海岸。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的控制记录显示 ,航天飞机的左侧起落架温度发生轻微异常变化 。三个水压热传感器显示的左侧起落架温度在华氏40到60度(摄氏8至15度)之间。
21时53分,航天飞机左翼第4个传感器显示温度仍在上升。
21时54分,整个机身的温度因左翼温度上升而上升了摄氏15度 。
21时55分 ,“哥伦比亚”号飞临内华达沙漠上空。
21时56分,“哥伦比亚”号飞临亚利桑那州南部上空。
21时57分,在飞临新墨西哥州上空时 ,仍受自动导航系统控制的航天飞机开始向左偏转,速度再次下降 。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失去与航天飞机左翼温度传感器数据传输之间的联系。
21时58分,航天飞机左侧一种无法解释清楚的力量推动“哥伦比亚 ”号向左滚动,配平滚动稳定器自动打开 ,试图修正航天飞机的降落位置。
21时59分,航天飞机上的机载电脑试图通过启动2部偏航喷气推进器进一步修正自己的位置。在距离地面61公里的高度、“哥伦比亚”号以时速21,000公里的速度进入得克萨斯上空 。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记录下了最后的无线电联络信号:“哥伦比亚,这里是休斯顿。我们看到你们的轮胎压力信息 ,但没有抄下你们最后的数据。”
过了片刻,“哥伦比亚 ”号机长里克·赫斯本德回答:“收到,但……”
听到一阵噪音短波之后 ,地面与“哥伦比亚”号便失去了联系 。
22时0分,在失去所有无线电联系的情况下,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继续在雷达上跟踪着“哥伦比亚 ”号。地面目击人员报告称 ,他们看到“哥伦比亚”号碎裂成无数小块,在天空拖过一条长长的白烟。
22时16分,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预定着陆时间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式启动事故应急计划 。
关于哥伦比亚号
美国“哥伦比亚 ”号航天飞机外部燃料箱表面泡沫材料安装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是造成整起事故的祸首。“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调查委员会去年公布的调查报告称,外部燃料箱表面脱落的一块泡沫材料击中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名为“增强碳碳”(即增强碳-碳隔热板)的材料。当航天飞机返回时,经过大气层 ,产生剧烈摩擦使温度高达摄氏1400度的空气在冲入左机翼后融化了内部结构,致使机翼和机体融化,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很不幸的 ,哥伦比亚号在2003年2月1日,在代号STS-107的第28次任务重返大气层的阶段中与控制中心失去联系,并且在不久后被发现在德克萨斯州上空爆炸解体 ,机上7名太空人全数罹难。哥伦比亚号的命名由来,是纪念第一艘环绕世界一周航行的美国籍船只,也是哥伦比亚河命名由来的18世纪帆船哥伦比亚号
经过漫长的7个月调查 ,8月26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调查委员会发表了长达248页的最终调查报告。报告指出,造成“哥伦比亚 ”号失事的直接原因是航天飞机外挂燃料箱外表面脱落的一块泡沫材料撞击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热保护部件形成裂孔 ,当航天飞机重返大气层时,超高温气体从裂孔处进入机体,造成航天飞机解体 。而从根源上看,“哥伦比亚”号与1986年“挑战者”号的两次失事 ,皆由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而引起。美国宇航局管理上的因素在事故中所起的作用,等同于泡沫材料撞击。
1一块泡沫塑料撞上了左翼
美国坎那维拉尔峡谷发射基地,“哥伦比亚 ”号航天飞机在这里发射升空。当主发动机点火后 ,宇航员们听到一声沉闷的爆裂声,同时感觉到他们所乘坐的重达2000多吨的航天飞机开始剧烈地晃动起来 。
航天飞机升空了,这时是美国东部时间2003年1月16日上午10时39分。
发射是整个任务中最紧张的环节。“哥伦比亚”号机长 、45岁的空军上校哈兹本德被绑在航天飞机前排靠右边的椅子上 ,注意着从头顶天窗里洒下的眩目的阳光 。
“‘哥伦比亚’号,这里是休斯敦。你们正在升空。”起飞70秒后,哈兹本德听到了从休斯敦的指挥控制中心传来的声音 。
“我们重复一遍 ,正在升空。 ”哈兹本德迅速作出回应。
——悲剧似乎总有某种惯性 。1986年,也就是在宇航员重复这句话的时候,“挑战者”号突然起火爆炸。
而此刻 ,“哥伦比亚”号正飞行在大西洋上空,以超过2575公里的时速冲到20116米的高空。
仅仅10秒钟后,一块电视机大小、大约1千克重、由聚苯乙烯制成的泡沫绝缘体飞离了子弹形状的推进舱 。这块泡沫残片卷进了超音速的空气涡流中,就像是一个泡沫塑料的杯子从一辆疾驰的汽车中被抛了出来。在飞行了18米后 ,它突然减速,并开始急速地旋转。一瞬间,它以时速161.5米的相对速度 ,撞在了航天飞机左翼的边缘上。
这次撞击很可能在航天飞机左翼的边缘上撞出了一个15到25厘米的裂孔,破坏了一处绝缘材料——当航天飞机与大气层发生摩擦时用来阻隔致命高温的活性碳 。
在经过8分26秒的飞行后,“哥伦比亚 ”号在其22年的历史内第28次到达了预定轨道。主发动机关闭 ,宇航员们开始了为期16天的太空工作。空军上校安德森和海军军官戴维离开了座位,开始四处拍照,以备着陆后分析之用 。然而他们的胶卷在事故发生后一直没有找到。
宇航员们两班倒 ,昼夜不停地工作,他们执行的是近几年来最为复杂的一次太空任务,试验项目多达80余项。和他们呆在一起的有13只大老鼠 、8只蜘蛛、5条蚕宝宝、4个 鱼卵 、3只蜜蜂、15只蚂蚁和几个盛放蠕虫的罐子 。4月 ,人们发现了这几个罐子,里面的虫子依然活着,它们成为这场灾难的幸存者。
2管理小组会议上三秒钟的沉默
“哥伦比亚”号升空后的第二天,“哥伦比亚”号飞行管理小组负责人琳达·汉姆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那天的会议上 ,泡沫塑料撞击的事情根本没有被提及 。
而在其后的15天里,琳达只召开了4次这样的会议,另外5次会议都是电话会议。而根据规定 ,“碰头会 ”必须每天召开。
1月21日,管理小组会议再次召开 。这已经是“哥伦比亚”号升空5天之后了。在这次会议上,航天飞机受到撞击的问题第一次被提出来。高级工程师麦考马克第一次向专家组提交了一份关于泡沫塑料撞击的报告:“正如各位所了解的 ,我们的飞机遭到了撞击……位置就在飞机左翼的边上。”但是琳达打断了他的话:“嗨,先等一下,我认为那块泡沫塑料不足以造成损害 。”琳达建议这位工程师看看以前的资料 ,那是关于1997年的一次碎片撞击事故的。
琳达说:“下面有些人总是对我唠叨个不停,说我们可能做错了。除了飞行安全外,我们不会更重视其它问题 。 ”接下来 ,会议讨论了“哥伦比亚”号下次发射前要注意的事项等内容,随后琳达准备结束讨论。她问与会者,是否还有什么要说的。说完这话,琳达停顿了大约三秒钟 ,这三秒钟,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
事后,休斯敦约翰逊航天中心的结构学首席工程师罗德尼·洛查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回忆说 ,自己仍然清楚地记得当时那三秒钟的沉寂,也记得琳达抬头环顾四周的样子。他说:“当时的气氛好像就算说点什么也无所谓。”但最终大家还是保持了沉默 。
洛查在采访中说:“我在那里职位卑下,而她则高高在上。 ”这就是他没能最终坚持自己的建议——对“哥伦比亚”号进行卫星拍照——的理由。“但我潜意识里却感到 ,琳达的那些唠叨不停的下属是对的,我们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哥伦比亚’号没有危险有可能做错了 。”他说。
同一天,“哥伦比亚 ”号上的宇航员拉蒙正在通过空对地通信设备与以色列总理沙龙聊天。
3一封没发出去的电子邮件
罗德尼·洛查是要求对航天飞机进行卫星拍照的几名工程师之一 ,他和另外几人当时受琳达指派组成一个评估小组,来研究“哥伦比亚”号受泡沫材料撞击的情况。由于设备原因,“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升空时美国宇航局所拍的照片模糊不清 ,根本分辨不清机身受损位置和严重程度 。
洛查在1月21日提交了一份电子邮件,他总结说:“没有更清楚的图像就很难确定问题所在。 ”在邮件中洛查还称,由于泡沫材料撞击的不确定性,因此最后的分析结果可能会是“没什么大碍的” ,但也可能是“不能接受甚至非常恐怖的”。
第二天,洛查得知,高层领导决定不对“哥伦比亚 ”号进行卫星拍照 。他惊得目瞪口呆。当天 ,他草拟了一封写给他的14位同事的电子邮件,其中写道:“依我看,这样不行。……还记得我们周围贴得到处都是的安全宣传海报吗?上面写着‘如果不安全 ,你会说出来吗?’是的,这事确实已经严重到了这个程度 。”
然而,这封邮件没有被发出去。
洛查的申请是仅有的两个类似要求中的一个。“哥伦比亚”号进入轨道后 ,琳达曾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提出用间谍卫星对轨道中的航天飞机进行拍照 。7月底琳达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那天她花了一天时间来寻找到底是谁打的电话 ,但最后仍无法确认申请人是谁,因此她否决了这份申请,并决定“事情到此为止”。在管理会议上,她也没再提起有关这份申请的事。琳达说 ,直到“哥伦比亚 ”号事故发生数周之后,她才想起当时这份卫星拍照申请,并觉得有些不对劲 。
在琳达否决了这一申请后的几天里 ,约翰逊航天中心里曾掀起一阵小的骚动。工程师们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讨论着是否该用卫星给“哥伦比亚”号拍照。但是,这些讨论完全没能到达更高的管理层。
47名宇航员的最后时刻
“哥伦比亚”号爆炸后,许多媒体报道说 ,7名宇航员在航天飞机解体的瞬间就“毫无痛苦 ”地牺牲了 。不过,调查小组对于这一细节的表述始终十分谨慎。
从现有情况看,宇航员舱虽然曾遭到极大撞击 ,但却是整个航天飞机主体部件中最后一个解体的。这种情形与1986年“挑战者”号升空爆炸时宇航员所遭遇的一样,就是说,事故发生后 ,机组人员还活着 。尽管“挑战者”号出事后,美国改进了航天飞机上类似普通战机那样的“弹射跳伞装置 ”,但事实上当“哥伦比亚”号出事时,这种逃生设备纯属摆设 ,根本无法使用。
《纽约时报》不久前曾报道说,“哥伦比亚”号宇航员在中断通讯后仍然存活了近1分钟。人们本以为,机舱破裂后宇航员就不能获得足够的氧气补充 ,而是直接暴露在德克萨斯上空60960米的稀薄空气中,并在机舱解体后瞬间死去 。但是今年3月,美国宇航局在德克萨斯州的汉普希尔山发现了“哥伦比亚 ”号上的轨道试验支持系统传感器。传感器在美国东部时间9时零分18秒才停止数据记录(这也是飞船主体爆炸的确切时间)。这些支离破碎的无线电传输信号 ,在航天飞机失去与地面的无线电联络后仍然持续了32秒,此后18秒的数据信号没能传送到指挥中心 。
这些数据显示了宇航员们在最后时刻的情形:8时59分28秒,“哥伦比亚”号机长哈兹本德上校跟指挥中心最后通话 ,他说:“罗杰,哦”或者是“罗杰,两…… ” ,然后通话就中断了。调查人员分析,他可能是想说“罗杰,两个”,“两个”是指航天飞机左侧的两个着陆轮胎——传感器显示两个轮胎已经过热。
从分析收集到的残骸以及零散的数据记录器提供的信息来看 ,机组人员在“哥伦比亚”号开始散架前的最后关头,依然试图通过手动驾驶来挽救这艘不幸进入“螺旋状翻滚前进 ”状态的航天飞机,但一切努力均以失败告终 。“哥伦比亚”号左侧机翼最先脱落 ,然后是尾翼,接着货舱轰然解体。最后,载着7名宇航员的驾驶舱在继续向前飞行了一段时间后 ,终因承受不住巨大压力而四分五裂,机组人员悲壮而无奈地走向了死亡。
5“不从根本上改革,类似悲剧仍将重演”
8月26日《纽约时报》头条所使用的题目是:《最终报告直指美国宇航局糟糕的安全文化》。
事故调查委员会发现 ,由于管理人员疏忽,相关人员没有对“哥伦比亚 ”号进行跟踪摄像,因此未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
报告认为 ,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的十几年间,美国航天局领导和管理层人员的安全意识几乎没有得到实质性加强。报告说,“哥伦比亚”号与“挑战者 ”号两次失事,从根源上看皆由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而引起。
报告还指出 ,美国宇航局的管理体制不鼓励人们在安全问题上提出不同看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无人关注飞船泡沫塑料是否脱落,或可能造成何种影响 。《纽约时报》
关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事故调查”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蛋蛋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ndanka.com/wiki/202507-881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蛋蛋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事故调查》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蛋蛋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事故调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事故调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