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方物张岱文言文翻译”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方物张岱文言文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张岱的文言文翻译
《湖心亭看雪》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 ,湖中行人 、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 ,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空与云层,远山与湖水 ,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和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我)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 ,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 ,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名,(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
等到我回来岸边下船时 ,船夫自言自语说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呢!” 《白洋潮》 原文 故事,三江看潮 ,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
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 。
海塘上呼看潮 ,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 ,直奔塘上。
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渐近 ,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 ,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再近 ,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
潮到塘 ,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 ,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 ,半空雪舞。
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 先辈言:渐江潮头 ,自龛 、赭两山漱激而起。
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译文 (按照)旧例 ,(我)在三江镇看潮,其实没有潮水可以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道:“今年暗涨潮啊!”年年(都)像这样 。
明崇祯十三年八月,(我) 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 ,与陈章侯、祁世培一起。海塘上有人呼喊着看潮,我迅速前往(海塘)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我)站在岸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 ,从海宁奔腾而来,一直到岸上。(潮水)稍稍靠近了一点,(浪花)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 ,像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飞迸 。
渐渐又靠近了一点,(潮水)喷出的泡沫溅起的水花,蹦跳起来像百万头雪狮 ,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们一样,百万头雪狮攒聚在一起 ,没有一头敢落后,拼命争先。又靠近了一点,(浪潮)像飓风一样逼来 ,水势(就像)将要拍打着岸而上。
看的人惊慌后退,跑着躲避到岸下 。潮到岸上,尽力一撞,水花冲击射开 ,溅起几丈高(的浪花),看潮人的脸都被打湿了。
(潮水)迅速向右旋转翻滚,被白洋山一挡 ,潮水好像十分愤怒,水花四激,好像大炮把雁荡山瀑布打碎了 ,像漫天大雪在飞舞,看的人心惊目眩。(我)看到这样的情景心惊目眩,坐了好长时间 ,神色才恢复平静 。
先辈说:“浙江潮头,从龛 、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山在这两座山之外,(但)潮头却更大 ,这是为什么呢?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 ,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 ,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 ,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高祖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 。
曾祖张元汴 ,隆庆五年(1571)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 ,官至广西参议。
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张岱的出身 ,又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 。
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 、经学、理学、文学 、小学和舆地学。被舅父夸为“今之江淹 ”。
天复、元汴父子曾撰修《绍兴府志》《会稽志》及《山阴志》 ,“三志并出,人称谈迁父子 。”(《家传》)(下引张岱诗文及评论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咸淳点校的《张岱诗文集》者,均只注篇名。)
祖父汝霖 ,“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同上)至老,手不释卷 。
曾积三十年之精神 ,撰修《韵山》,后因与《永乐大典》类同而辍笔(《陶庵梦忆韵山》)。张氏三世藏书,岱“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 ”
(《陶庵梦忆三世藏书》)张岱的出身 ,还是一个文艺之家 。祖孙几代都工诗擅文,咸有著述。
天复有《鸣玉堂稿》,元汴有《不二斋稿》 ,汝霖有《石介园文集》,耀芳“善歌诗,声出金石。”(《家传》)张氏从汝霖起 ,自蓄声伎,讲究此道 。
耀芳“教习小蹊,鼓。
2. 海人与山客辩其方物的文言文翻译孙绰子曰。海人与山客辩其方物。海人曰 。衡海有鱼。额若华山之顶。一吸万顷之波 。山客曰。邓林有木。围三万寻 。直上千里。旁荫数国。有人曰 。东极有大人。斩木为策。短不可杖 。钓鱼为鲜。不足充脯。玄中记曰。百岁之树其汁赤如血 。千岁之树精为青羊。万岁之树精为牛。
是这段文字吗?我译一下:
孙绰子说:“海边的人跟山里的人争辩各自的物产优劣 。海珐礌粹啡诔独达扫惮激边的人说:衡海里有条大鱼 ,额头像华山的顶峰那么大,一口能吸光万顷海面的水波。山里人说:邓林有棵大树,树围有三万寻那么粗 ,树干笔直向上有千里高,枝叶向旁边遮蔽了好几个国家。有个人说:东极有个高大的人,砍了这棵大树做拐杖,嫌太短不能拄着;钓了这条大鱼做菜 ,不够做肉脯的 。《玄中记》说:生长百年的树它的汁液红得像血;千年的树精能变化作青羊;万年的树精变作牛。
3. 日月溯 张岱 文言文翻译《日月湖》是描写清初宁波月湖风光的一篇佳作,景中寓情,议中含情 ,情景交融,感情腾挪跌宕,时间上古今跨度大 ,空间上角度跳跃快,这一切均源于作者内心的激荡澎湃。
张岱将湖光水色之美 、家国兴衰之叹、人生起落之悲以及浓浓的怀旧情结都汇聚在《日月湖》之中,可谓“纳须弥于芥子” ,方寸之中蕴蓄无限 。《日月湖》是一个消亡的时代的风华,是小品文的极致,是一朵藏在浩瀚书页之间、凋谢零落的花。
原文
宁波府城内 ,近南门,有日月湖。日湖圆,略小,故日之;月湖长 ,方广,故月之 。二湖连络如环,中亘一堤 ,小桥纽之。日湖有贺少监祠。季真朝服拖绅,绝无黄冠气象。祠中勒唐玄宗《饯行》诗以荣之 。季真乞鉴湖归老,年八十余矣。其《回乡》诗曰:“幼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孙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八十归老,不为早矣 ,乃时人称为急流勇退,今古传之 。季真曾谒一卖药王老,求冲举之术 ,持一珠贻之。王老见卖饼者过,取珠易饼。季真口不敢言,甚懊惜之 。王老曰:“悭吝未除,术何由得!”乃还其珠而去。则季真直一富贵利禄中人耳。《唐书》入之《隐逸传》 ,亦不伦甚矣 。月湖一泓汪洋,明瑟可爱,直抵南城。
城下密密植桃柳 ,四围湖岸,亦间植名花果木以萦带之。湖中栉比者皆士夫园亭,台榭倾圮 ,而松石苍老 。石上凌霄藤有斗大者,率百年以上物也。四明缙绅,田宅及其子 ,园亭及其身。平泉木石,多暮楚朝秦,故园亭亦聊且为之 ,如传舍衙署焉。屠赤水娑罗馆亦仅存娑罗而已 。所称“雪浪”等石,在某氏园久矣。清明日,二湖游船甚盛,但桥小船不能大。城墙下趾稍广 ,桃柳烂漫,游人席地坐,亦饮亦歌 ,声存西湖一曲 。
译文
宁波府城里面,靠近城南门的地方,有个日月湖。日湖是圆形的 ,稍微小点,所以叫“日湖 ”;月湖是长形的,面积稍大 ,所以叫“月湖”。两个湖连在一块就像一个圆环,中间隔着一道湖堤,小桥像纽带一样跨在上面 。日湖边上有贺少监(贺知章 ,做过少监的官职)的祠堂。贺知章的塑像身着宽长的朝服,一点都没有黄冠(戴黄帽子的人,指诗人)的架势。祠堂中刻着唐玄宗为他写的《饯行》诗,表示他的荣耀 。贺知章请求回鉴湖老家养老 ,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他的《回乡》诗说:“幼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孙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才告老回家 ,不算早了,当时人却称他是急流勇退,世代相传 。贺知章曾经拜访一个卖药的姓王的老者 ,求延年益寿的方法,拿一个珍珠送给他。老者看见卖饼的人路过,就用珍珠换了饼吃。贺知章不好意思开口 ,非常懊恼悔恨。老者说:“吝啬的毛病没有除去,长生的办法从哪来呢!”于是把珍珠还给他走了 。这么说贺知章只不过是一个追求富贵利禄的人了。《隐逸传》写进《唐书》,也算是很不伦不类了。月湖一湖浩荡的湖水 ,明亮闪耀惹人可爱,直通南城 。
城下面种植的桃树柳树密密麻麻,不满在湖岸四周,中间也种植了名花果木来穿插。湖中麟次栉比的都是官人们修的园亭 ,楼台都已倾斜破败,而松树石头依然苍翠悠久。石头上的凌霄藤有像斗一样大的,大概是活了百年以上了 。四明一代的官宦世家 ,田宅留给后代,园亭自己享用(意思是死后埋葬于此)。喷泉树木石头,大多暮楚朝秦(经常变换风格) ,所以园亭也姑且这样,就像驿馆衙门。屠赤水娑罗馆也只剩下娑罗一个了 。所谓的“雪浪 ”等石头,在其中一家的园林里面很久了。清明时节 ,两个湖里的游船非常多,但桥太小所以船都不大。城墙下走得稍远一点,桃花烂漫柳树成荫 ,游人席地而坐,一边饮酒一边唱歌,有一首歌被录入《西湖》里面 。
4. “方”字用古文有哪些翻译“方”字古语释义: 一、〈动词〉的解释 1 、象形。
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
2、等同:相当 例子:梓人为侯 ,广与崇方 。——《周礼·考工记》。
3、比拟 例子:赞票骑亦方此意。——《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
注:“比类也。 ” 4 、辨别 例子: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国语·楚语下》 5、占有 例子: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诗·召南·鹊巢》 6、通“放”( fàng)。
依据;依托 例子:方天之休。——《左传·哀公十六年》 7 、通“仿”( fǎng) 。
模拟的意思 ,例子: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於世矣。——《荀子·劝学》 8、通“谤 ”( bàng)。
指责别人的过失 [vilify;defame;slander] 二、〈名词〉 1 、竹木编成的筏 2、方形 3、方向;方位(方向位置); 4 、地区;地方 5、方面 6、规律;道理 7、合成药物的配方 ; 8 、品类;类别 [sort] 9、平方米的简称 ; 10、方法 11 、方圆 12、通“房”( fáng) 13、植物种子的外皮 14 、住室 15、姓 三、〈形词〉 1 、方正(人行为、品性正直无邪);正直 [upright] 2、通“旁”( páng) 。遍 ,广的意思; 四 、〈副词〉 1、方才;刚才 2、表示时间、相当于“始 ”“才” 3 、又如:如梦方醒;方当(正当,正值) 4、表示时间:正在。
5、表示时间 ,相当于“将” 6 、表示情态方式 ,相当于“一并 ” 7、表示范围或程度,相当于“只”、“仅” 五 、〈介词〉 1、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当 ” 2 、又 。
5. 日月溯张岱文言文翻译宁波府城内 ,近南门,有日月湖。
日湖圆,略小,故日之;月湖长 ,方广,故月之 。二湖连络如环,中亘一堤 ,小桥纽之。
日湖有贺少监祠。季真朝服拖绅,绝无黄冠气象 。
祠中勒唐玄宗《饯行》诗以荣之。季真乞鉴湖归老,年八十余矣。
其《回乡》诗曰:“幼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 儿孙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月湖一泓汪洋,明瑟可爱 ,直抵南城。
城下密密植桃柳,四围湖岸,亦间植名花果木以萦带之。湖中栉比者皆士夫园亭 ,台榭倾圮,而松石苍老 。
石上凌霄藤有斗大者,率百年以上物也。译文:宁波府城里面,靠近城南门的地方 ,有个日月湖。
日湖是圆形的,稍微小点,所以叫“日湖”;月湖是长形的 ,面积稍大,所以叫“月湖 ” 。两个湖连在一块就像一个圆环,中间隔着一道湖堤 ,小桥像纽带一样跨在上面。
日湖边上有贺少监(贺知章,做过少监的官职)的祠堂。贺知章的塑像身着宽长的朝服,一点都没有黄冠(戴黄帽子的人 ,指诗人)的架势。
祠堂中刻着唐玄宗为他写的《饯行》诗,表示他的荣耀 。贺知章请求回鉴湖老家养老,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
他的《回乡》诗说:“幼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孙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才告老回家,不算早了,当时人却称他是急流勇退 ,世代相传 。
贺知章曾经拜访一个卖药的姓王的老者,求延年益寿的方法,拿一个珍珠送给他。老者看见卖饼的人路过 ,就用珍珠换了饼吃。
贺知章不好意思开口,非常懊恼悔恨 。老者说:“吝啬的毛病没有除去,长生的办法从哪来呢!”于是把珍珠还给他走了。
这么说贺知章只不过是一个追求富贵利禄的人了。《隐逸传》写进《唐书》 ,也算是很不伦不类了 。
月湖一湖浩荡的湖水,明亮闪耀惹人可爱,直通南城。城下面种植的桃树柳树密密麻麻 ,不满在湖岸四周,中间也种植了名花果木来穿插。
湖中麟次栉比的都是官人们修的园亭,楼台都已倾斜破败 ,而松树石头依然苍翠悠久 。石头上的凌霄藤有像斗一样大的,大概是活了百年以上了。
6. 张岱硚园文言文翻译砎园,水盘绕萦回其中,而充分利用了水 ,但是园子的布局安排又仿佛没有水。主建筑寿花堂,以堤、小眉山、天问台 、竹径为界。曲折悠长,这是利用了水 。
内宅部分 ,以霞爽轩、酣漱阁、长廊、小曲桥 、东篱隔离开,非常幽深,这也是利用了水。
砎园面对着庞公池 ,以鲈香亭、梅花禅房截断,显得安静而闲远,这又是利用了水。
砎园沿着城墙一带修筑 ,以贞六居、无漏庵 、菜园及邻居小户遮护,幽静而安闲 。对水的利用也算到极致了。而水的神色意旨还是归于庞公池的水。庞公池,别人抛弃 ,我则充分利用,使之专一地映衬砎园,仿佛眼睛再也不看别人,衷肠不为他人所牵转 ,嘴不应答别人 。卧龙山蜿蜒游动,多次曲折而欲亲近庞公池水,而庞公池水仿佛都不看它一眼。人家都说砎园善于用水 ,而最终得水之大力。我祖父在的时候,砎园极其华丽 。有一次两个老人在园中盘桓赏玩,其中一个说:竟然是蓬莱仙居一样啊。另一个老人啐他说:那边哪有这样好。
7. 浴雪龙山古文翻译 急~~~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卷七天启六年的十二月 ,大雪有三尺多深 。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 ,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 、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伺候。
众山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 ,雪都白花花的。坐久了觉得有点清冷,苍头(苍头: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 ,酒气上升,积雪将酒气吞噬,竟然喝不醉。
马小卿唱曲子 ,李岕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 。三更的时候我们(准备)回去睡觉 ,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一直到山脚下,满身是雪的站着。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 ,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
原文: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 。晚霁,余登龙山 ,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 、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 、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 ,雪皆呆白。
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 ,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 。马小卿唱曲 ,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 ,直至山趾,浴雪而立 。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此文出自明代张岱所著的《陶庵梦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记述关于明末散文家张岱所亲身经历过的杂事的著作 ,它详细描述了明代江浙地区的社会生活,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 、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等。
其中不乏有对贵族子弟的闲情逸致、浪漫生活的描写,但更多的是对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反映 。同时本书中含有大量关于明代日常生活 、娱乐、戏曲、古董等方面的纪录,因此它也是研究明代物质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
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 ,自幼珠环翠绕,过着富贵温柔的生活。优裕的家庭环境培养了他诸多艺术爱好,诗文 、戏曲、音乐、绘画 、园林无所不通……然而明朝末年。
作者将近50岁时 ,清兵南下,江山易主,张岱的前途化为泡影 ,此番失落当中,张岱避居剡溪山,故交朋辈多死亡 ,葛巾野服,意绪苍凉 。语及少壮秋华,自谓梦境 ,著书十余种,率以“梦 ”名。
明末清初时代风雨飘摇的产物,是张岱半世生涯的真实写照,亦是张岱人生里程中血与泪的凝结。
在《陶庵梦忆》中 ,记录着张岱前半生浪漫生活的种种得意,既让我们看到了明末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又让我们体味到了世俗中的种种物质给人们带来的愉悦 。
它所包含的丰富而深湛的文化信息 ,如对园林艺术的独到见解,对奇花异卉的生动描述,对江南风情的如实记录 ,对戏曲理论和实践的精妙评论等等,无不充满着乐趣和知识。
这是一部用艺术家的审美眼光来描绘的明末市井风俗史,又是一曲抒张性灵、情感率真直露的咏叹调 ,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与精神风貌。
纵览《陶庵梦忆》8卷127篇,所写多是琐屑之事,涉及城市览胜、山川景物 、风俗人情和文学艺术等各方面 ,其中超过一半描写的都是民俗节庆、民间游乐、市井众生、戏剧和茶食方物等 。
笔下人物有文艺界的名流,但更多的是活跃在城市里的商人 、说书先生、手工艺者、花匠甚至艺妓 、优伶等不登大雅之堂的人物,可谓是一部俗世散文集。
然而书中虽多俗人俗事,读来却不觉其俗 ,反有超然出尘的雅韵,更为难得的是张岱散文的诗意并不仅仅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而是有着丰厚的底蕴 ,甚至是他坚守人格的精神力量,可谓是“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8. 张岱的栖霞文言文翻译翻译:水沐浴清掉 ,叶喧凉吹,街道马声开始禁止 。
闲依露井,笑扑流萤 ,惹破画罗轻扇。熟悉依露井,笑着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
人静夜久凭阑 ,愁不归眠,立残更箭 。人平静夜久凭栏,愁不回家睡,立残更箭。
叹年华一瞬 ,人今千里,梦沈书远。叹年华一瞬间,人们现在千里 ,梦见沈书远。
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 。空见说、鬓胆怯琼梳 ,容销金镜,渐渐懒惰趁时均匀染色。
梅风地溽,虹雨苔滋 ,一架舞红都变。梅风地消退,虹雨苔增多,一架舞都变红 。
谁信无聊为伊 ,才减江淹,情伤荀倩。谁相信无聊为伊,才能减少江淹,情伤荀请。
但明河影下 ,还看稀星数点 。但是银河影下,回看稀星数点。
注释:清蟾:指月亮。叶喧凉吹:谓凉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 。
更箭:古代计时器中用以计时之箭。琼梳:梳子的美称。
金镜:铜镜 。匀染:打扮。
梅风:梅雨季节的风溽湿润。舞红:随风飘舞的落花。
才减江淹:《南史·江淹传》云:“江淹少时 ,宿于江亭,梦人授五色笔,因而有文章 。后梦郭璞取其笔 ,自此为诗无美句,人称才尽。”
情伤荀倩:《世说新语·惑溺》:荀奉倩妻曹氏有艳色,妻常病热 ,奉倩以冷身熨之。妻亡,未几,奉倩亦亡 。
明河:银河。
1 、《论清代词学中的“自批评 ”》 ,《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2、《“追认”与宋词价值重估》,《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 。
3、《口述词学史研究构想》,陈水云 、潘碧华主编《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唐宋卷),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华人研究中心2012年8月出版 ,国际书号:978-967-5733-02-4。
4、《词为宋代“一代之文学”说质疑》,《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转载6000字。
5、《近代词学师承论》 ,《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学年鉴》(2008)摘录,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 。
6 、《论词学史上的“元批评 ”》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九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7、《词学范畴研究的回顾及宏观体系建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二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8、《木斋词体起源及发生研究之反思》,《中州学刊》2009年第4期 。
9、《叶申芗词学述论》,《词学》第十八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10 、《叶申芗〈小庚词〉论略》,《词学》第二十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11、《词人邓廷桢及其〈双砚斋词话〉》,《词学》第二十三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
12、《地域性词派研究的新写法》,《词学》第二十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
13 、《论吴世昌对王国维词学的“扬弃”》 ,《词学》第二十六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14、《秦观陆游名字考释》,《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1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
15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的接受史解析》,《文史知识》2007年第10期 。
16、《从花间词看晚唐五代女性闺中生活》 ,第一作者,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9年第3期。
17、《陆游〈卜算子·咏梅〉——一首宋词“经典”的形成史解析》,《文史知识》2010年第5期。
18 、《诗词中的“递进”抒情法》 ,《文史知识》2006年第5期 。
19、《“词中杜甫 ”说总检讨》,《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2期,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
20、《吴世昌词体观述评》,《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2期。
21 、《论花间词在宋金元时的传播》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 。
22、《论词体观念的嬗变》,《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3期摘录。
23、《柳永评价“热点”“盲点”透视》,《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4 、《“唐诗宋词 ”说评议》,《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
25、《花间词与晚唐五代社会风气及文人心态》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26、《论明代的“花间热”》,《福建论坛》1997年增刊。
27 、《李清照〈词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第一作者 ,《宋代文学研究丛刊》(台湾)2008年8月版。
28、《词学体系建构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中国诗学研究》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
29、《花间词风格新论》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 、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30、《宋词雅化规范化之宏观透视》,《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12期全文转载。
31 、《放翁隐逸词初探》 ,《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4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1期摘要 。
32、《论放翁词的风格类型》,《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33、《论王世贞的词学观》 ,第一作者,《中文自学指导》2007年第6期。
34 、《“应歌”——花间词的原生态及其价值重估》,《第三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
35、《鹿虔扆〈临江仙〉并非伤蜀亡之作》,《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
36、《婉中有变,婉融奇雅--也谈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中文自学指导》1991年第12期。
37、《词学研究的又一硕果──评杨海明《唐宋词美学》,《宋代文学研究丛刊》(台湾)2000年12月 。
38 、《词学研究的新突破──评王兆鹏《唐宋词史论》,《书品 》2001年第4期。
39、《评〈饮水词笺校〉》 ,《 书品 》2006年第1期。
40、《后出转精 嘉惠学林——评周明初 、叶晔合著〈全明词补编〉》,《中国韵文学刊》2008年第2期 。
41、《唐宋词艺术的“总账式 ”研究——邓乔彬先生〈唐宋词艺术发展史〉读后》,《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4期。
42、《略论文学史的写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43 、《清词中的离乱书写》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主办“行旅、离乱、贬谪与明清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大会报告。
44 、《第六届全国秦少游学术研讨会综述》,第二作者,《词学》第二十七辑 ,2012年6月 。
45、《也论稼轩其人其词之“气 ”》,第一作者,《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7年。
46、《论欧阳修的词学观》,第一作者,《欧阳修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47 、《文天祥词综论》,第一作者,载徐明主编《天地正气》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 。
48、《论苏轼词风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作者,《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49、《读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文自修》1994年第5期。
50、《历代词曲异同论总检讨》 ,第一作者,载《国际黄峨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散曲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4月版 。
51 、《历代词曲异同论再检讨》 ,第一作者,第十届中国散曲暨陕北民歌学术研讨会上宣读,2008年8月陕西榆林。
52、《晚明散曲漫议》 ,《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
53、《秦观词研究之反思》,《中国韵文学刊》2014年第2期 。
54 、《刘永济〈词论〉对现代词学体系建构的贡献》,刘亮主编《第五届中国韵文学暨海南诗词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凤凰出版社2014年6月版。
55、《辛弃疾研究之反思》,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编《词学新视野——李清照辛弃疾暨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版。
56、《孙维城著〈张先与北宋中前期词坛关系探论〉》 ,第一作者,刘扬忠 、王兆鹏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2007),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 。
57、《我自写我的词史——王辉斌新著〈唐宋词史论稿〉读后》,《贵阳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文学文体 ,还是文化文体?——古代散文界说之总检讨》,《文史哲》2011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5期转载6000字。
2 、《论晚明人的“小品”观》 ,《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
3、《“宋文”为“一代之文学 ”说评议》,《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3期 。
4 、《“文学”流派 ,还是“学术”流派?——“桐城派”界说之反思》,《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1期《学术卡片》摘录。
5、《古代散文的“前理解 ”或遮蔽文学史实》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21日第6版《文学》。
6、《从新发现的96通书简看欧阳修的日常生活》,《武汉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
7 、《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8、《论近代散文观念的新变与传统》 ,韩国《中国散文研究集刊》第1辑,2011年12月 。
9、《古代散文史撰写新构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10 、《古代散文史研究中的“遮蔽”问题——拜读郭预衡先生〈中国散文史〉心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励耘学刊》(文学卷)2012年第1辑(总第15辑) ,学苑出版社2012年版。
11、《易学与晚明小品》,《周易研究》2002年第2期 。
12、《明清小品概说》,《文史知识》1997年4期。
13 、《明清清言小品概说》 ,《文史知识》1997年11期。
14、《明清的尺牍小品》,《文史知识》2000年第3期 。
15、《明清的笔记小品》(上),《文史知识》2001年第3期。
16 、《明清的笔记小品》(下) ,《文史知识》2001年第4期。
17、《王晫和他的小品》,《文史知识》2001年第8期。
18、《欧阳修〈秋声赋〉的文化解读》,《文史知识》2006年第10期 。
19 、《韩愈〈毛颖传〉接受史述论》 ,第二作者,《闽江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0、《吕祖谦〈入越录〉赏读》,第二作者 ,《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4期。
21、《明清游记概说》,《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第4期
22、《亟待开掘的文学宝藏――近代域外游记述论》,《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第4期 。
23 、《自然的“生命化”和“人格化 ”──易学与明清小品研究之一》,载《中国易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4、《明代日记体散文评述》,第二作者,《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0年第2期。
25、《“欧苏”散文合论评议》 ,第一作者,《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
26 、《欧阳修与蔡襄》:《福建论坛》1998年第4期。
27、《论陆游〈老学庵笔记〉的文学价值》,第一作者 ,载刘庆云主编《放翁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28、《现代小品笔法章法论》,《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
29 、《俞平伯散文理论的古典资源》 ,载黄科安主编《中国散文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
30、《传记文学是人类生命的载体——〈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评介》,《文艺报》2013年5月29日第2版《理论与争鸣》。
31、《欧阳修〈秋声赋〉的传播与接受》 ,《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6期 。
32 、《论苏轼〈前赤壁赋〉的“跨体”传播与“跨国 ”传播》,《苏东坡研究》2014年第4期。
33、《学术视野中的古代文章学》,王水照、侯体健主编《中国古代文章学的衍化与异形——中国古代文章学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版。
34 、《还原:学术的气度与品格》 ,第二作者,《中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4期。
35、《朱熹论欧阳修》,第二作者 ,《朱子文化》2009年第2期 。
36、《朱熹论苏轼散文》,第二作者,《朱子文化》2009年第3期。 1、《古代文体价值论之再估价》 ,(香港)《文学论衡》总第24期,香港中国语文学会2014年6月版。
2 、《古代文论中的“自娱说”》,《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8期全文转载 。
3、《古代文体学的学理构成》,《学术研究》2010年第9期。
4、《古代诗体界说之清理与反思》,《兰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5 、《〈古诗十九首〉百年研究之总检讨》 ,《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 。
6、《古诗十九首作者、作年问题再检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30日第6版《文学》。
7 、《谢灵运山水诗历代评价之再评价》,《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1期。
8、《古代文学研究要摒弃“唯文本”》,《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22日B01版《文学》 。
9、《从斋名变更看陆游的心态历程》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0 、《武夷山陆游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韵文学刊》 2008年第2期。
11、《王维“诗中有画 ”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第一作者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
12、《长安——唐代诗人的“精神家园”》,第一作者,《长安学丛书·文学卷》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13、《“诗从对面飞来”》,《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1期。
14、《古代诗词中的“愁 ”情表达法》,《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4期 ,4000字。
15、《诗词鉴赏是一种再创作》,《学语文》,1993年第2期 。
16 、《“一篇全在尾句”——唐宋诗词的结句艺术》 ,第二作者,《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2期。
17、《苏轼研究综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
18、《宋代文学研究综述》 ,第二作者,载《2004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
19 、《严复〈王荆公诗〉批语辑录》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编《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五辑,凤凰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20、《蔡襄写景纪游诗综论》,第二作者 ,林贻瑞主编《蔡襄学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福建省蔡襄学术研究会纪念蔡襄诞辰99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21、《我与中国韵文学会的“缘分”》,《中国韵文学刊》2015年第2期 。
22 、《读蔡厚示先生〈玉雪轩文论集〉》 ,《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之沟通》,(韩国)韩国中语中文学会《中语中文学》第56辑, 2013年12月版。
2、《重新认识和评价“乾嘉学派”》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2月22日第6版《文学》 。
3 、《“新子学 ”概念的界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28日B01版《文学》。
4、《“新子学”界说之我见》,《诸子学刊》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又载叶蓓卿编《“新子学”论集》 ,学苑出版社2014年版 。
5、《论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下关怀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6 、《藏书家陆游》,《文史知识》2005年第11期
7、《陆游的读书与治学》 ,《陆游与越中山水》,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8、《学者陆游的学术思想渊源及师承》,第一作者 ,《第五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9、《陆游与易学》,第一作者 ,张善文等主编《中国易学》(第二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
10 、《陆游三山故居修复中的斋居亭阁命名问题》,载《陆游与鉴湖》 ,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11、《再论陆游的“家风”》,第一作者,载刘庆云主编《放翁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12、《陆游家世藏书 、刻书与著书》 ,第二作者,《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
13、《文天祥与汪元量》,第一作者 ,载徐明主编《天地正气》,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
14、《神仙吕洞宾形象的演变过程》,《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2期。
15 、《多面神仙吕洞宾》 ,《文史知识》2001年第12期 。
16、《历代私家藏书楼命名的文化解读》,第二作者,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8年第6期。
17、《吴芝瑛与秋瑾》 ,《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18 、《竹与民俗文化》,笔名竺颂梅(与陆伟民合作),《绍兴学刊》1991年第4期 。
19、《松文化散论》 ,笔名宋竹梅(与陆伟民合作),《绍兴学刊》1992年第1期。
20、《古代文学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10期。
21 、《谈谈古代汉语词汇部分的学习》,《现代中文学刊》(原《中文自学指导》)1994年第3期 。
22、《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 ”知识》 ,笔名欧阳,《语文新圃》1992年第3期。
23、《辨认异体字的现实意义》,《语文新圃》1992年第3期。
24、《古今词义差异例谈》 ,《语文世界》2001年第5期。
25 、《胡适论鲁迅》,《绍兴鲁迅研究》专刊第12期,1991年9月 。
26、《鲁迅对家教问题的论述》 ,《绍兴鲁迅研究》专刊第15期,1994年12月。
27、《陶行知论家庭教育》,第二作者 ,《徽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28 、《智慧老人蔡厚示先生》,《闽台文化交流》2012年第4期 。
关于“方物张岱文言文翻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蛋蛋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ndanka.com/cshi/202508-981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蛋蛋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方物张岱文言文翻译》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蛋蛋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方物张岱文言文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方物张岱文言文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 张岱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