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关于中秋的古诗文 高悬100..”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中秋的古诗文 高悬100..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 ,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
此时瞻白兔 ,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 ,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 ,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 ,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 。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 ,邻杵夜声急 。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中秋待月
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
最爱笙调闻北里 ,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倪庄中秋
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
儿童漫相忆 ,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 ,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 ,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左车右并)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
绝景良时难再并 ,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
今年八月十五夜 ,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
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 ,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
今宵注眼看不见 ,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
青荧灭没转山前 ,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 。
卷帘推户寂无人 ,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
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西轮。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
夜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 ,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 。乘月至一溪桥上 ,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 ,疑非人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 ,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 ,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 ,轮嗣布。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
但唤取 、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 ,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 ,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 ,归时说。
秋夜月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 。
近日来 、不期而会重欢宴。
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
惹起旧愁无限 。
秋蕊香引
留不得。
光阴催促,奈芳兰歇 ,好花谢,惟顷刻。
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 。
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
忍思忆。
这回望断 ,永作终天隔 。
向仙岛,归冥路,两无消息。
长相思
画鼓喧街 ,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
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 ,露叆金茎 。
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
凤烛荧荧。那人家、未掩香屏 。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 ,雅态轻盈。
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
墙头马上 ,漫迟留 、难写深诚 。
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望汉月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 。
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
千里清光又依旧 ,奈夜永 、厌厌人绝 。
鹧鸪天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
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
只应曾向前生里 ,爱把鸳鸯两处笼。
十二时(秋夜)
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 。
觉翠帐、凉生秋思。渐入微寒天气。
败叶敲窗 ,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 。
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 ,都在离人愁耳。
天怎知 、当时一句,做得十分萦系。
夜永有时,分明枕上 ,觑著孜孜地 。
烛暗时酒醒,元来又是梦里。
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憀情意。
怎得伊来,重谐云雨 ,再整馀香被 。
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抛弃。
念奴娇.中秋对月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 ,夜凉如洗。
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
龙偃蹇,观阙嵯峨 ,缥缈笙歌沸。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 ,淡月云来去。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 ,道佳期近矣。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 ,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 ,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 ,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 ,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 ,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 ,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
当今世界主流文明风貌形成的主要力量是什么?
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文体,新的意境 ,新的命意遣词方法,也就是带来了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重大变化。在形式方面,佛教对于律体诗和俗文学(包括说唱文学、通俗小说 、戏曲等)的产生有着直接的作用;在内容方面 ,主张就人生而观其无常苦空,就宇宙而知其变转幻化,从而为文人开拓了新的意境及超现实的想像力 ,表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一) 佛教翻译文学的形成
从汉末到西晋,安世高、支娄迦谶、竺法护等人采取直译的方法翻译佛经,“辩而不华,质而不野 ” 。(《宋高僧传·安世高传》)东晋以来 ,佛经翻译家逐渐创造了一种融冶华梵的新体裁——翻译文学,为中国文学史开辟了新的园地。如姚秦时译经大师鸠摩罗什主译的《维摩诘所说经》、《妙法莲华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译文宏丽优美 ,语意显明晓畅,为历代文人所喜爱,常被人们作为纯粹的文学作品来研读 ,对文学界影响很大。佛陀跋陀罗等译《大方广佛华严经》,文澜壮阔,宏伟瑰奇 。昙无谶译《佛所行赞经》 ,传述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故事,是一部韵文形式的传记文学。《大方广佛华严经》和《佛所行赞经》这两部佛经的文学色彩极为浓厚,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不小。中国汉魏以来 ,散文和韵文日益走上骈俪的道路,此时的佛经翻译家以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译经,但求易晓,不加藻饰 ,这种新文体对改变当时中国文学的文体方向起了重要的作用,并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文学发展。
佛教经典重视形式上的布局和结构,如《佛所行赞经》、《佛本行经》、《普曜经》等是佛教长篇故事 ,内容丰富,情节感人,人物构思缜密 ,对后来的长篇故事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须赖经》等是小说体作品,《维摩诘所说经》 、《思益梵天所问经》是半小说体、半戏剧体的作品,这些形式、体裁在中国唐代以前基本上是没有的。上述佛典的译出 ,对于后代弹词 、平话、小说、戏曲的产生和繁荣,有着启迪 、鼓舞和推动的作用.
佛教经典在宣讲教义之时,常使用通俗易懂的譬喻体 ,即以丰富的故事情节展现有关宇宙人生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如南齐求那毗地所译出《百喻经》二卷,列举譬喻故事98条,就是一部文笔朴素、情景感人的文学作品 。当年鲁迅先生曾把它当作中国思想史上的资料进行研究 ,从中吸收有益的成份,并捐款刻印,广泛流通。从文学史上看 ,譬喻体文学的译出,对我国后世的寓言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 佛教推动音韵学和律体诗及诗歌的产生和发展
佛教对于中国诗歌的影响十分巨大,如伴随着佛教而传入的印度声明论 ,导致南朝音韵学上四声的发明和诗歌格律上八病的制定,从而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 。中国古代也注重诗歌的音节及声律的探讨,魏李登就曾作过韵书《声类》(已佚) ,但并没有形成一定的音韵学规则。晋宋以来,居住在建康的一批善声水门和审音文交,曾在一起研究过音韵学。齐梁时代文学家沈约、王融和周颙等文士 ,在佛教《涅槃经》等梵声学的影响下,把字音的声调高低分为平上去入四声,用于诗词的格律 。沈约等人发明声律论,既吸取了我国古代音韵学研究的成果 ,同时也直接受到了佛经转读和梵文拼音的影响。沈约所撰《四声谱》(已佚)提出八病之说,强调作诗应避开八种音律上的弊病,即平头 、上尾、蜂腰、鹤膝、大韵 、小韵、旁纽、正纽等有违格律的过失。沈约一派诗人创伤的诗歌 ,体裁短小,十分重视声律,史称“永明体” 。“永明体”标示着我国诗歌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 ” ,使中国的诗歌更加注重格律和音节的美学化,对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巨大。
中国诗坛在魏代中期以来,玄学思想成为诗歌的主旋律 ,即所谓的“玄言诗”。在东晋时代,佛教般若学广泛流传,大乘空宗的一切皆空而无所得的思潮给当时诗人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一些佛教学者就在玄言诗的土壤里 ,诗词意境里注入般若空宗的理念,形成了一种优游自得 、寂静恬适的诗境 。如东晋佛教般若学者支道林就是当时最杰出的佛教诗人。支道林不仅娴熟佛学,还精通老庄哲学,所以他的诗结合老庄思想 ,文采冲逸,才藻新奇,极得文人的赞赏。当时著名玄言诗人孙绰、许询、王羲之等人都跟支道林交游 ,一起探求玄理,并深受其影响 。晋宋之际的大诗人谢灵运也对佛这有精湛的研究,还曾和慧观法师一起担任过《大般涅槃经》的润文。他善于刻画自然山水景物 ,意境悠远而空灵,对于山水诗的盛行起了重要的作用。早期除以佛理入诗之外,还有专以诗文吟唱佛理的 ,如支道林的《咏怀诗》 、王齐之的《念佛三昧诗》、慧远的《庐山东林杂诗》和《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谢灵运的《净土咏》 、梁武帝萧衍的《净业赋》等等,对后来的诗歌都有很大的影响 。
唐代禅宗的兴起对唐代文学的发展和密切关系,禅和诗都注重内在的体验 ,重视象喻和启发,追求言外之意趣。禅宗对这种宗教实践和诗歌创作实践提供了相互沟通的的桥梁。在唐代,一些著名诗人谈禅、参禅,以诗文表达心中的悟境就形成了禅趣禅理盎然的禅诗 ,而禅师也和诗人相互酬唱,以诗来表达人生的理想和证悟的境界,从而表现浓郁的诗词禅学化 ,为唐代诗歌创作打开了新的一页 。任运自然的禅宗思想给诗歌的内容以强烈的刺激,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更为多姿多彩。如唐代的王维不仅是一个信仰佛教的居士 ,他还是唐代著名的画家、诗人,兼通音乐,与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齐名 ,号为“诗佛”。王维的诗主要是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居生活和佛教禅理 。和王维同一类型的诗人如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 ,他们的诗歌都引证佛典,意境深远而典雅,佛理与情景交融。唐代还有以俗语表述佛理禅机的,如王梵志、寒山子 、拾得等人。这些人的诗歌以平实质朴、浅显易懂的语言 ,但意境上寻求超越世俗的生活,禅趣横溢。其中寒山诗深受白居易、王安石等人的推崇,影响久远 。
宋代是禅宗隆盛时期 ,一些文人也以奉佛参禅,与名僧交游为时尚,如苏轼 、王安石、黄庭坚、陆游 、杨万里等人 ,多以佛理入诗,甚至取材于禅宗语录,这种以诗歌风格 ,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诗歌创作。
(三)佛教导致说唱文学——变文、宝卷、弹词 、鼓词的相继产生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佛教对于说唱文学和小说的影响,比对诗歌的影响还要显著。自南北朝以来 ,佛教为了弘法的需要,开始推行经文的“转读 ”、“梵呗”的歌唱和“唱导”三种宣传教义的方式 。由于诵读、讲说 、歌唱、赞叹等形式多样化,说唱结合不仅开佛教俗唱的风气,而且有变文之作 ,继之有宝卷、弹词、鼓词等文学艺术出现。
佛教经典中的颂文称为“偈颂 ”,是可以用来咏唱的,但在转梵为汉后 ,因限于字义音韵等原因而不能歌唱了。于是有人用印度的声律学制成曲调来歌唱汉文偈颂,形成了中国佛教音乐——“梵呗” 。佛教为了弘法的需要,让艰涩的语言转变成通俗易懂的俗语 ,由经师来担任佛经的转读和梵呗,使佛教生活化 、艺术化,同时又影响了中国俗文学的发展。
唱导也是重要的佛教通俗化的重要形式 ,本来和经师不同,不是以讽咏佛经为主,而是以歌唱缘事为主。梁陈之际 ,经师和唱导便合流了 。中唐以后,由于民间的口语有了转变,讽咏佛经一般人已经难以听懂了,于是又将经文译成唐代俗语 ,这就是“变文”了。变文是佛教影响中国通俗文学的肇始。凡将佛陀的本生故事绘成彩画,称为“变现 ”,后来发展为说唱佛经故事 ,这种唱出的文词,称为“变文” 。唐代流行一种叫做“转变”的说唱艺术,“转 ”是说唱 ,“变”是变易文体。表演者一边展示佛教故事图像,一边说唱故事。转变时使用的图像称“变相”,说唱故事的底本称为“变文”。变文的起源 ,与佛教经典文体和六朝时代佛教通俗化有直接关系 。寺院僧侣为了采取通俗化的传教方式,经常举行以变文为话本的通俗说唱,这就是“俗讲 ”。俗讲由两人主持 ,先由引导者“都讲”高唱一段经文,随后由俗讲法师加以详细解说。这种吸取中国民间说唱的特色增加佛教故事化的成分,采用韵文散文结合、有说有唱的新形式演唱经文,达到了吸引听众 ,开导人心的作用 。这种有唱有说、诗文合体的艺术形式,开我国说唱文学的先河。变文吸取中国传统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记叙曲折 ,情节生动,故事性强,文字通俗明快 ,韵散结合,为大从所喜爱,不仅保存了大量古代长期流传的传说故事和流行口语 ,而且开创了一代较为自由的新文风。
变文虽为人民大众所喜爱,但不能登大雅之堂 。北宋真宗赵恒明令禁止变文流行,佛教寺院里讲唱变文之风因此而消亡。然而 ,继变文之后,由变文演变而成的以唱为主的宝卷,受变文影响而成的弹词 、鼓词、诸宫调及以讲为主的讲史、小说的话本相继形成/
宝卷形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以用七字句 、十字句的韵文为主 ,间以散文 。以佛教故事为题材,宣扬佛教的因果报应和赏善罚恶思想。如现存的《香山宝卷》,传为北宋普明禅师的作品。还有《鱼篮宝卷》、《目连三世宝卷》等 ,都是宣扬佛教故事的 。受到佛教宝卷的影响,明清以来逐渐也流行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宝卷,使宝卷发展成为一种曲艺。弹词形成于元代 ,盛行于明清时期。表演者大都一至三人,采取有说有唱的形式。乐器多数以三弦、琵琶等乐器伴奏 。鼓词流行于明清时期的北方,而弹词则盛行于南方。诸宫调起源于北宋 ,流行于宋 、金、元时代,讲唱结合,以唱为主 ,唱的音调运用当时流行的曲调改编而成。诸宫调以不同的宫调演唱数以万言的长篇故事,杂以说白,直接影响了元杂剧的形成.
(四) 佛教为古典小说和戏曲提供了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
中国先秦小说不受士大夫阶层的重视,以为是“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不能登大雅之堂 。从六朝开始出现志怪小说,唐代有传奇讲史 ,宋人有话本小说,无明以来有章回小说,小说逐渐才自成一派 ,登上文学的殿堂,甚至与诗歌分庭搞礼。小说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之一,它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我国古代一些小说在体裁结构、故事来源 、艺术构思和思想倾向等方面都受到佛教的影响 。
唐代佛教僧侣创造的变文是用俗讲的方式来说唱佛经,俗讲影响了唐人的“说话 ”。“说话”即运用通俗的语言演讲故事 ,是一种说唱艺术。宋代又演变为“说话人”在说书场演讲故事 。“说话 ”的故事底本为“话本”,“话本”分为“讲史 ”和“小说”两类。前者多用浅近文言初具长篇规模,后者多半为白话短篇。如宋人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全书分上中下三卷 ,共十七章,缺首章,是叙述唐三藏玄奘和猴行者西天取经的故事 。其为长篇章回小说的雏型 ,由话本小说进一步发展为章回小说,分回标目,故事连接 ,段落整齐,成为明清时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直接影响了小说的发展和形式。
佛教对我国古代志怪小说和神魔小说提供故事来源 ,启发艺术构思。我国上古文学作品注意“辞达”,风格质朴,不利于小说的创伤和发展。而佛教典籍则广取譬喻 ,以寓言、故事来说明教义,往往把佛理融化在华丽奇妙的文艺形式里,取得形象教化的成效 。佛教典籍的流传,有利于打破中国小说的博物、逸闻、笑话等传统题材的束缚 ,为小说创作打开文阔的天地。六朝时佛道盛行,形成了侈谈鬼神 、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从而产生了许多志怪小说。如干宝的《搜神记》、颜之推的《冤魂志》、吴均的《续齐谐记》等 ,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还有如王琰的《冥祥记》 、刘义庆的《幽明录》等,是专门宣扬佛教善恶报应及轮回思想的作品.
佛教经论中的故事情节丰富了中国小说的思想和内容。如鲁迅先生就认为六朝人志怪思想的发达得益于印度佛教的输入,他还根据段成式《酉阳杂俎》的说法 ,指出阳羡鹅笼书生的故事实际上是吸取三国康僧会译《旧杂譬喻经》十八条中“壶中人 ”的故事演化而成的。
再如明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在民间流传的唐僧玄奘大师印度取经的故事和有关话本、杂剧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浪漫主义神魔故事小说 。小说中的许多故事都起源于著名的佛教传记《玄奘法师传》和佛教游记《大唐西域记》 ,并结合《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求学经历,描写了唐僧西去经历八十一难的传奇故事,表现出佛教思想的深刻烙印。又如《封神演义》 ,是演述商末政治纷乱和周武王伐商的历史故事。书中叙述的三十六路伐西歧,也同样受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和《降魔变文》的启示 。书中不少佛仙斗法的描写,其中许多人物直接取材于佛典。如哪吒的原型就是佛教四大天王中北方毗沙门天王的三太子“那吒”,是一个佛教护法神.
佛教哲学也影响到古典小说的创作。如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描述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封建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其开卷题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眼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表现出人生如幻的出世思想。《金瓶梅词话》描述了市侩的暴发户西门庆的荒*无耻形象,并以他的一生起落 ,现象地说明了欲海无厌的可悲下场。如小说《红楼梦》,受到佛教的影响也很大,对命运和人生都有深刻的反省.
我国元代杂剧表演形式出现后 ,才有结合乐歌、舞蹈 、科白的正式戏剧 。元杂剧不仅取材于传奇和小说,有的还直接引入佛教故事。元杂剧分为12科,其中“神头鬼面”就包括佛教的题材。如郑廷玉的《布袋和尚》、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等都很著名 。明代杂剧《观世音修行香山记》、《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等 ,也都是戏曲中深受佛教影响的明显例证。
(五) 佛教对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佛教不仅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对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佛教提倡的思辨方法 、直觉方法,与文学创作的理论思维有许多默契之处;佛教重视超脱客观环境的牵累,追求清净的精神境界 ,与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人们的审美认识,也有某种相通之处 。因此,佛教学说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文学理论批评。
佛教提倡以神秘的直觉来证悟最高的真理 ,因为最高的真如是文字语言不足以表达,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都是难以把握本体的世界的。那么如何去真切地了知实相的世界呢?佛教提出顿悟说 。即真理玄妙一体,不可分割 ,证悟真如之理,与理冥符,没有分别之心 ,也不用渐次的进程,在生活的当下悟入真如境。直觉的审美观就影响到一些诗人的文学理论思想,如南朝梁代的刘勰 ,曾依止僧祐大师学习十余年,并帮助僧祐编著《出三藏记集》十五卷。他所撰著名的文学批评典籍《文心雕龙》十卷,与钟嵘的《诗品》并称中国文学批评典籍的双璧,书中多取佛教条目 ,以建立文章轨则,又会通梵华音义,以诠释他的文艺思想 。《坛经》认为“迷来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众生对本性由迷到悟的转变在一念相应,觉悟到本性就是佛 ,一刹那之间完成。在佛教言语道断说和顿悟说的影响下,唐代诗僧皎然作《诗式》,专门讨论诗歌的体制和方法。文中极为赞赏他的远祖谢灵运的诗作“发皆造极” ,有“空王之助”,达到了诗人的最高境界。唐末司空图(837—908)作《二十四诗品》(简称《诗品》),继承和发展刘勰、皎然的思想 ,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的作品形象特色,追求以意会而不可又言传的“韵外之致” 、“昧外之旨”,即作品的弦外之音 ,把韵味和含蓄作为诗歌的首要艺术特征 。后来的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作《沧浪诗话》,运用佛教的顿悟之说,认为“大抵禅道惟在妙悟 ,诗道亦在妙悟 ”,追求意在言外的深远意境,强调诗要有形象思维 ,要有审美判断,对文学理论有很大贡献。清代王士禛(1634—1711)作《带经堂诗话》,继承前人的文学批评理论 ,提出“神韵”说。“神韵的的特征是含蓄深远,意余言外,被认为是诗家三昧的一种重要艺术准则 。
除顿悟说、妙悟说和神韵说外 ,诗论界还有以佛教因明学论诗,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子(1619—1692)的“现量”说为代表。现量是对事物形象的直觉体验,指感性认识,因而诗歌也不宜凭空推敲 ,不能脱离现实的人生倾向。唐宋以来的文学评论著作,十分重视“境界 ”的理论 。境即指客观存在,境界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也就是“意境”。
佛教对文学批评理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禅宗。宋代以禅喻诗已经成为风气,诗禅之喻几乎成为流行的口头禅 。一些诗僧和文人纷纷以禅家的理论来论述诗词的创作、欣赏和评论。 (六)佛教为中国文学语言宝库增添新的词汇
随着佛教典籍的翻译和流传,佛教典籍中不少优美的典故和具有艺术美的新词语 ,被引进了我国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语,几乎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百分之九十以上。印度和中国佛教的新词汇丰富了我国文学语言的宝库 ,使汉语言的表现力更为灵活,为中国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流传,佛教用语也逐渐变成了汉语系的日常用语 ,如世界、实际 、如实和实相等,是佛教阐述本体论时的常用语,如相对、万法、现象 、事法等是描述佛教现象学的用语,如觉悟、解脱、涅槃 、顿悟等 ,是指佛教通过修行达到的人格自由与解放境界,如众生、六道、有情 、无情等,是佛教的生命观 ,如净土、彼岸等,是佛教描述不再有世间烦恼的理想社会的用语,如知识、唯心 、比量等是佛教方法论用语 ,等等。源于佛教的语言如六根清净、拖泥带水、大慈大悲、生老病死 、心猿意马、本地风光、唯我独尊 、不可思议、冷暧自知、皆大欢喜 、菩萨心肠、大千世界、天龙八部 、当头棒喝、现身说法、借花献佛 、呵佛骂祖、痴人说梦、蒸沙成饭、泥牛入海 、井中捞月、功德无量、五体投地 、丈六金身、僧多粥少、苦中作乐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上述种种佛教语言现象,随着佛教的通俗化弘扬,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词汇内容非常广泛 ,几乎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我们的政治 、文化、经济、哲学 、文学等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方便了人们的思想交流 ,在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七绝诗
中国文明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
编辑
中国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 ,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 。产生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非黄河和长江莫属了。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 ,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 、发展。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黄河流域早期农业一般主要是种植粟,长江流域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
起源
编辑
中国文明产生的地点和时间。根据考古发掘研究,有仰韶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等几种不同观点 。
中国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早在约八百万年以前 ,在云南的开远、禄丰等地已经生活着古猿。此后,经过漫长时间的进化,产生了不同时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 ,如元谋人 、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半坡人等等,同时经历了原始人群 、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几个阶段 。
中国又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 、春秋、战国、秦朝 、西汉、东汉、三国、西晋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 、唐朝、五代、宋辽夏金 、元朝、明朝和清朝等历史时期。历代统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绩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内容不同的剧目 ,或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其中在夏、商 、西周和春秋时代,经历了奴隶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 。从战国开始 ,封建社会孕育形成,秦朝则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帝国。此后,两汉王朝是封建社会迅速成长的阶段 ,唐、宋时期经历了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代,至明、清两代,封建社会盛极而衰 ,并最终步入多灾多难的近代社会。
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 、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卓越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万里长城、大运河、明清故宫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种出土文物,无不反映出大胆、高超的生产技术;同时在思想文化 、科学技术领域产生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创造出无比博大、深厚的业绩;而包括指南针、造纸术 、火药和印刷术这“四大发明”在内的无数科技成就,更使全人类获益匪浅。
概念要素
编辑
文明的概念
文明指人类在物质、精神和社会结构方面所达到的进步状态。文明起源的实质 ,就是原始氏族制度衰落解体,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进入对抗性阶级社会、建立起国家组织这一历史进程 。文明起源以生产力提高 、社会财富增长为前提,是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生产方式和奴隶制社会形态的整体转变。文明起源的时限 ,应包括构成文明诸因素的孕育、发展,直到文明时代最终诞生(或称文明社会形成)。
文明的要素
在考古学上探讨文明时代的形成,有些学者简明地提出了文明要素的概念 。对“文明要素”的概括虽不完全一致 ,但基本是城市、文字 、冶金术和礼仪中心四项。其中,居首位的是已有城市作为政治(表现为宫殿和官署)、经济(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包括宗教)的中心,这一要素集中体现了由平等的氏族社会演变为有阶级的国家社会的历史转折。有的学者为突出城市在文明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把文明时代的开始径称为城市革命,这是继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 ”后人类社会的又一次划时代事件 。
早期文明
编辑
古象雄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点课题“古象雄文明探源”暨古象雄佛法大藏经汉译工程与2013年7月20日在北京启动。汉译工程不仅仅将解密雪域高原的古象雄文明,还将探源古中国与古印度、古波斯 ,甚至与古希腊之间文明及文化互相影响 、融合的历史。?[1]?
远古象雄文明的势力曾经波及到现在的四川、甘肃、青海、云南,覆盖整个西藏地区。这些地区的文化又渗透到印度北部 、克什米尔以及拉达克一带,后者曾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的地区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兼并统一西藏各部落 ,建立强盛的吐蕃王朝,西藏正史开始书写。而近几年考古发现纷纷证明:古象雄文明才是西藏文明真正的根。?[1]?
据汉文和藏文典籍记载,古象雄王国(事实上是部落联盟) ,史称羌同、羊同;在7世纪前达到鼎盛 。《藏族人口史考略》一文记载,根据军队的比例,象雄人口应不低于1000万。后来 ,吐蕃逐渐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8世纪,彻底征服象雄古国。此后 ,象雄文化渐渐消失 。西藏本土古老佛教本教的文献被专家称为“象雄密码”。《吐蕃王统世系明鉴》记载:“自聂赤赞普至墀杰脱赞之间凡二十六代,均以本教护持国政。 ”而当时的古象雄文字,主要用于本教经书典籍的书写 。据《西藏王统记》《朵堆》等典籍记载 ,象雄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对过去原始本教进行了许多变革,创建雍仲本教,被称为西藏最古老的古象雄佛法。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首先创造了象雄文字,并传授了“五明学科”:工巧明(工艺学)、声论学(语言学) 、医学、外明学(天文学)和内明学(佛学)。古象雄文明就是以“雍仲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发展起来 。?[1]?
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副主任栾建章曾撰文评价古象雄文明及本教的历史意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象雄文明;要研究藏传佛教,也必先研究本教。否则探究愈深 ,离真相可能愈远。?[1]?
结合中国古文明的特点和个性,有人综合提出了中国早期文明时代5个方面标志的看法 :
①与人民大众分离的国家公共权力的确立。其重要的物化形态为出现了都、邑(国都 、城邑),作为统治阶级建立和实施政治权力的基地 ,有大面积夯土基址的宫殿建筑等 。
②以阶级对抗为核心的社会分层现象。常常从墓地布局和墓葬规格(如棺椁、随葬品)等反映出来,并伴随着出现人殉和人牲制度等。
③较复杂的礼仪制度和为王权服务的宗教力量的形成 。系列化的玉礼器可视为这方面的指示物之一;同时出现礼仪中心建筑物,特别是宗庙成为王都所在地的重要标记 ,还产生了崇奉主神的大型祭礼场所。
④文字系统的出现。因早期文明社会掌握和使用文字的范围甚窄,只能从散见的个别文字发现其所透露的信息 。
⑤青铜铸造和玉雕业的兴盛。这在中国既代表了物质文化的时代性尖端成就,又具有为社会政治服务而渗透着强烈观念形态的性质。
无论世界和中国 ,早期文明社会还有高低层次的差别,都经历了由初创到繁盛的阶段 。最初文明的发端,既是多源的,又是有中心(核心)的 ,多源交汇和中心崛起两者相辅相成。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各种观点 根据上述理论,具体分析现有实物资料的涵义,以判明中国文明时代开端的年代和文化遗存 ,是考古学界正在研究的重大课题,目前尚无定论。
学术见解
编辑
①仰韶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已经或正在经历着从氏族到国家演变过程中的质的转变 ,为中国早期国家阶段,或可称“原始文明 ”时期 。这相当于古史传说的五帝时代。如公元前3500年红山文化最高层次的辽宁凌源牛河梁坛庙冢遗址,便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的结合。当时为建造巨型公共建筑物调动组织了很大的社会力量 ,采石、制玉 、制陶已有相当专业化的分工,还出现了神职人员等特殊阶层,表明已存在高于氏族部落的政治实体。
②以中原龙山文化为核心 ,中国各大文化区进入文明时代始创期,出现早期国家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文化(见二里头遗址)早期可能为夏代文明。夏代以前的五帝后期,存在的天下万邦局面,即是一种早期国家形态 ,可称为雏形国家、方国、邦国,或前王朝时期的部落方国时代。如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墓地,可看出当时已形成从“王” 、贵族到平民的不同阶级和等级 。许多地方出现了由玉器(良渚文化最丰富)、彩绘陶器、彩绘漆木器等组成的整套礼器 ,反映出以私有制和宗法等级制为基础的礼制已经确立,这是中国古文明的要素和特点之一。
③以仰韶文化后期、大汶口文化后期 、红山文化后期、良渚文化早期等为代表,约当黄帝、颛顼和帝喾时代 ,原始氏族社会走向衰落,出现了贫富分化以至初步的阶级分化,中国文明起源历程由此开始。至龙山时代 ,约当唐虞时代,诸考古学文化大概已走近文明社会门槛,也有的或者已进入与夏代文明有所不同的早期文明社会 。其后整个二里头文化即夏代文化则属于文明代。
④仰韶文化属于原始氏族社会。龙山文化处于军事民主制时期或称英雄时代 ,尚未跨入文明的门槛 。整个二里头文化即夏代文化才是中国文明社会的开端。
⑤二里头文化晚期相当于夏末商初,够得上称为文明,肯定进入文明时代。而夏文化则属于探索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
思想
编辑
在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二百年这一千年中,人类在世界上的三个不同地区几乎同时地涌现和发展出了对自身的人性精神进行不同方面反思的学问 ,它们即是由古希伯来先知首创的神学 、由古希腊哲人首创的哲学和由古中国圣人首创的人学。严格地说,它们都是反思人性精神的人性之学,不同的是 ,神学反思人性精神的神秘的意志力量,哲学反思人性精神的实践的理性力量,人学反思人性精神的道德的情感力量。它们虽各擅人性精神的一个侧面 ,各自成为了一个系统的学问,但它们的目的却都是在关心人类自身的命运。
在迄今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中,上述的无论神学、哲学、人学 ,都曾经历过一次以上的死亡和再生的历程 。所谓学问的死亡,是指其对人类的命运所面临的困境已全然丧失了任何有助于变革的思考的力量。在此意义上,最早死亡的是古代中国的人学 ,或更具体地说主要地是指中国古代的儒学,其标志即是秦始皇一统中国之后的“焚书坑儒”。其后到了汉代,经过汉儒的再生,作为原始人学的儒学实际上变成了一种伪神学的两汉经学;到了宋代 ,经过宋儒的第二次再生,又一变而成了一种伪哲学的宋代理学或道学 。此种伪哲学的宋(明)理学一直延续到清代末期,甚至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中青年们喊出“砸烂孔家店 ”的口号为止。实际上人们不知道 ,孔夫子及其作为最初人学的本真的儒学,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不久便已经寿终正寝了。作为本真人学的儒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不断受到外来文明佛学和本土文明道家思想的影响而发展成为宋代程朱理学和明代王湛心学,但随着草原野蛮文化的冲击,宋代理学偏向于对精致宇宙的探索的努力在蒙古铁骑的践踏下化为泡影 ,明代心学对人性的探讨,随着满清的民族压迫而流亡日本,而人们看到的不过是经过统治者粉饰过后的裹着“两汉经学” 、“宋明理学”两层裹尸布的僵尸而已 ,到了民国之后,中国古代的人学算是连其僵尸也一起被焚烧了 。近代以来,随着国力逐渐增强,在日本的心学大师冈田武彦等一批国际国内儒学大师的倡导下 ,新儒学又再次浴火重生。
以上对古代神学、哲学、人学的历史演变的粗略叙述,既表明了关于人类对人性精神反思的大历史观,也说明了人性精神的三个方面的缺一不可的完整性和彼此的必要的互补性。无论神学(它表现人性精神的神秘的意志) 、哲学(它表现人性精神的实践的理性)还是人学(它表现人性精神的道德的情感) ,它们都是完整人性精神之学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任何缺乏其他方面孤立的人性精神反思的学问,都将在其时间历史的演变之中导致伪学问的兴起 ,例如坚持孤立的人学——儒学的中国,相继在汉代和宋代分别兴起了伪神学的两汉经学和伪哲学的宋明理学的演变 。同样,古希伯来的神学在后来的历史中也依然兴起过伪人学(基督教的道德神学)和伪哲学(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古希腊的哲学在后来的历史中也同样兴起了伪人学(斯多葛派、伊壁鸠鲁派的道德哲学)和伪神学(中世纪的经院哲学)。
人们过去仅仅用“爱智慧 ”来定义哲学不过是同义反复 ,实则什么也没有说,因为人们又会问,什么是智慧呢?难道智慧是自明的吗?今天看来 ,尽管中国人有约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传统,但是在什么是智慧这个问题上,传统中国人的回答却是非常混沌的,而且也是非常偏颇的 。中国古代的人学——儒学 ,提倡了一种人类中极高尚的道德情感的生活——孝悌忠恕,但历史上真正完全按照儒家道德做人的人却绝对会被人们视为不明世故的腐儒、迂儒 、陋儒、蠢儒,说白了 ,它并没有真正教人应对自然问题、应对社会问题的智慧,真正教人智慧的反倒是塞满中国文献仓库的大量史籍和其他诸子百家之书。
中国的史籍主要描述自古以来的官场权力斗争,所以 ,中国人传统的智慧与其说是人学,不如说是官场斗争中的权术谋略之学,它们或许更多地是属于道家、法家 、兵家、纵横家等等 ,而不是属于人学的儒家,其中充满了无任何理性可言的计谋、机变 、说谎、诈骗等等。说到底,传统的中国人几乎完全把智慧理解成了人与人斗心眼、斗权术 、斗谋略、斗机变的充满了非理性的工具 ,这与西方人所理解的哲学完全不是一回事。古希腊人哲学是从人认识自然物开始的 。自然物存在的不变性(其寿命远比人长)和明显的规律性(如日月星辰)促使古希腊人创造了哲学,不像古代中国人的人学仅从认识人自身出发,最初创立的却是占卜之学的《易经》,明显带有绝对可变性的宿命 ,从而远离了世界的不变性和规律性。传统中国人在长远的历史中忽视了逻辑的创造,也即忽视了思维工具的创造,所以 ,中国人迄今为止的一切所谓创造发明(包括四大发明)都带有偶然的宿命的性质,而毫不具有理论思维的必然的逻辑性,所以命定中国人在近代的历史中 ,只有等待具有了逻辑必然性学问的西方人来用“船坚炮锐”的方式轰开自己的大门。
文学
编辑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的成就是巨大的,它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有史以前的口头文学,由于没有文字记载 ,流传下来的不多,但其中一部分神话却是相当丰富的。神话的产生远在阶级社会以前。它在广大群众中口耳流传,经过不断的修改补充 ,越来越优美,越来越富于艺术想象,这是口头文学的发展规律 。诗歌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一种口头创作 ,完全是属于全社会的文学艺术。继《诗经》三百篇之后,在我国文学史上放射出万丈光芒的诗歌就是“楚辞”。“楚辞”主要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是他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新诗体 。由于战国时代社会的根本变化 ,私人著书的风气大盛。 我们习惯向来是“风 ”、“骚”并称的,“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 ,“骚 ”指《离骚》,代表楚辞。《国风》和《离骚》在过去的确为我们指示了文学创作的两条光明大道,今后也还会继续起着应有的作用 。《诗经》和楚辞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至于后世政治家 、哲学家、学者的政论文和理论文 ,古文家、历史家的叙事文和传记文,很多取法于先秦的散文而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就。即使在今天,先秦散文在艺术方面也还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 ,赋和散文都很发达 。东汉产生了文章的概念,主要指的就是赋和散文。但赋的成就实远在散文之下。汉初的赋,一般模拟屈原的作品,缺乏真实感 、新鲜感 ,已不能引起读者多大的兴趣 。两汉历史散文达到高度发展的阶段。主要标志是司马迁的《史记》。作者利用先秦史学的一切成就,创造了一种规模巨大、组织完备的新制——纪传体,使我国史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在史学史上有不朽的功绩 。作者那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是先秦史官“书法”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扬光大。他尊重客观事实 ,又有鲜明倾向,既敢于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也敢于歌颂农民起义的英雄 ,表现了唯物主义和人民性的思想。两汉政论散文是先秦诸子散文的馀波 。它们的内容和风格一般不如诸子散文丰富多彩。但它们指责现实黑暗,揭露社会矛盾,切合实际 ,畅所欲言,质朴深厚中流露充沛的感情。两汉文学,经历了四言诗、骚体赋的衰微,大赋的兴盛和衰微 ,以及抒情小赋和五言诗的兴起等一系列文学形式的兴衰变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说明了:一种文学形式的兴起或衰落,都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适应这种变化的文学发展要求有密切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最有成就的方面是诗歌,五言古诗的发展尤为突出。它从建安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经过阮籍、左思 、陶渊明等一系列诗人的努力,不仅作家、作品日益增多,而且艺术表现也不断提高 ,并创造出多种多样的风格,形成了五言古诗兴盛的时期。从西晋以来,由于门阀士族垄断了文化 ,一般说来,文学离开人民生活较远,这就特别显出了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可贵 。赋在这一时期 ,虽然数量不少,但已失去了汉赋那样统治文坛的地位。在众多抒情诗人的影响下,抒情小赋跟着发展。它摆脱了汉代大赋铺张堆砌的习气,以短小的篇幅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 ,大大提高了赋的艺术感染力,在赋的发展上是一个进步 。散文是这一时期最不发达的文体。只有魏晋散文,自然通脱 ,清新隽永,虽然数量不多,却具有自己的特色 ,对后代也发生过一定的影响。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志怪小说和记录人物轶闻琐事的小说 。它们虽然只是随笔杂记,并非有意识的创作活动,但也有较完整的故事和一些生动的描写 ,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志怪小说中的民间故事,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艺术成就也更高。这就使我国小说粗具规模 ,对后来的小说、戏曲产生很大的影响 。
唐代文学
唐代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时代,诗歌 、散文、小说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诗歌的成就尤为突出。唐代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超过了已往各代 。仅《全唐诗》所录就有二千三百多人,近五万首诗。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空前的。它反映了唐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也全面地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从唐代一些诗歌与记载来看 ,唐代民歌是十分发达的 。可惜流传下来的极少。但无疑它在当时对唐代文人诗歌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刘禹锡的有名的《竹枝词》便是摹仿民歌之作 。唐代文学的辉煌成就,表现了我们民族高度的智慧与巨大的创造力。唐代文学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国外,对亚洲的日本、朝鲜 、越南等许多毗邻国家文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
宋代文学
宋代的散文、诗、词 ,继承唐五代的成就,继续有所发展。话本 、戏曲、说唱文学更为元明以来小说、戏曲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是以复古为号召的文学革新运动 。古文方面,在欧阳修 、王安石和苏氏父子的大力倡导之下 ,继承了韩愈、柳宗元等的成就,进一步摆脱汉魏以来辞赋家的习气,一直影响到明清的许多古文家。宋词的思想内容不及宋诗丰富 ,艺术上却表现了更多的创造性,对后来词家的影响也比唐五代词大。随着创作的繁荣,文学的理论批评也有所发展 。宋人诗论文论 ,散见于各重要作家诗文中的,如梅尧臣之论情景,苏轼之论辞达,陆游之论“躬行 ” ,都是他们长期创作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对我们今天还有启发。宋代出现的各种话本及讲唱文学,它们面对广泛的中下层人民 ,运用通俗的语言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直接反映了都市生活和市民的思想感情。这些新的文学现象的出现,不但使宋代文学呈现出一种新面目 ,并且使中国文学开始向小说、戏曲的繁荣阶段过渡。
元代文学
元代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的武装起义一直没有停止过 。反映在元代文学,特别在杂剧和民间文学里的主要内容是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对阶级压迫 、民族压迫的反抗。它不但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同时也鼓舞了广大人民反对元朝统治的斗争。元杂剧是在我国深厚的民族艺术基础上,直接受院本和诸宫调的影响而产生的,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 ,它又是时代的产物,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生活。元杂剧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不同流派的作家共同形成元杂剧创作的繁盛局面。同时 ,元杂剧中也明显地反映了不同阶级思想的尖锐斗争 。少数诗文作家继承了我国诗文中进步的传统,写出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而大多数作家脱离现实,脱离人民 ,消极避世的倾向比较严重,大都只能在艺术方面模拟前人,成就不大。这时还出现了新的诗歌形式——散曲 。散曲最初的作者是一些街坊里的市民和勾栏里的无名艺人 ,到后来出现了关汉卿、马致远等文人的作品,表现他们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作风明快泼辣。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发展的轮廓是很清楚的。以中叶弘治、正德年间为界限 ,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文学,除在元明之际出现的优秀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水浒传》外,成就是不大的。中叶后 ,文坛上开始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这是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上的种种变化分不开的,是和城市工商业的繁盛,资本主义的萌芽,市民群众的增加以及先进的哲学思潮及其对思想界的巨大影响紧密相关的。明代各种文学体裁所达到的成就是相当不平衡的 。概括地说 ,散文、诗词比起以往的各个时期来说是处在一种衰退的状态,而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而兴起的小说、戏曲和民间文学则有着巨大的成就,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成为明代文学的主流。明代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 、《水浒传》和《西游记》等著名作品,是在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基础上经过作家加工再创造而成的。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 。
清代文学
清代优秀的文言小说和长篇章回小说对封建制度和统治阶级的揭露批判达到了新的高度 ,艺术表现也有着显著的提高。作者们继承并发扬了魏晋志怪小说、唐宋传奇、宋元话本,以及明代章回小说的进步传统,创作了《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红楼梦》等著名的作品。清代传奇、杂剧是明代戏曲发展的继续 。清代在诗 、词、散文、骈文的领域里出现了众多的作家和不同的流派 ,几乎历代盛行的各种文学体裁均有所继承和发展。但由于大多数作家基本上没有跳出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圈子,所以很少取得更新的成就。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十八世纪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的最后一个繁盛的阶段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文学上也逐渐发生了新变化。
科技
编辑
概述
中国古代科技源于生活,而生活需要各种实用技术。造纸、印刷 、纺织、陶瓷、冶铸 、建筑等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发明创造无不带有鲜明的实用烙印 。然而,时代在前行 ,曾经应用广泛的古代实用技术,今天早已失传或正在消失,需要我们以现代技术手段复原和再现 ,以今天的科学道理去揭示和阐述。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
(1)先秦时期: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 ,“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 ,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早160年 。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2)两汉时期: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 ,可以遥测千里以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时期: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 ,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 ,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4)宋元时期:①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 ”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 。②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③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 ,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 ,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
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1)两汉时期:《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分九章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 ,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南北朝时期:①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理论 ,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②南朝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外国早近一千年。它的专著《缀术》对数学发展有杰出的贡献 。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
战国时期:物理学有较大成就。《墨经》中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 ,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关于光影关系 、小孔成像等,写的很系统,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光学八条” 。
中国古代的医药学成就
(1)先秦时期: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 ,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宗 ”,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切脉是扁鹊的主要成就。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
(2)两汉时期:①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②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③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 ,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发明的麻沸散 ,比西方早1600多年。④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苏轼的简介
1.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七
2.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七绝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七 1.谁有关于中秋的古诗(7言绝句)
中秋节诗词选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 ,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 ,更待银河彻底清 。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 ,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
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
手未攀丹桂 ,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 ,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 ,如焚王衷。
中秋诗词——汉魏诗
1、古诗: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 ,玄鸟逝安适 。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 ,牵牛不负轭 。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2 、古诗: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 ,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 ,泪下沾裳衣。
3、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
出入君怀袖 ,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2.关于中秋节的七言古诗有哪些
《十五夜望月》
唐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落无声湿桂花 。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嫦娥》
唐 (李商隐)
云母屏风炷影深,长河渐落小星辰。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月下独酌》
唐 (李 白)
花间一壶酒 ,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 对影成三人。
《中秋月》
宋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回答完毕,请采纳。
3.与中秋节有关的诗词(四句七字的
1、《中秋月》
作者:晏殊 宋代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2 、《阳关曲》
作者:苏轼 宋代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3、《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作者:皮日休 唐代
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 。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4、《中秋登楼望月》
作者:米芾 宋代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5、《嫦娥》
作者:李商隐 唐代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4.关于中秋节的诗 要五言或七言的
1 、《中秋》
唐代: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 ,一年虚过秋 。
2、《中秋登楼望月》
宋代: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3、《中秋对月》
唐代: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 ,共看蟾盘上海涯 。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4 、《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
宋代:曾几
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
凉月风光三夜好 ,老夫怀抱一生休 。
明时谅费银河洗,缺处应须玉斧修。
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
5.关于中秋节的诗求7首
采纳哦 ,亲
中秋(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 ,更待银河彻底清 。
中秋月(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 ,玉兔银蟾远不知。
中秋月(唐)僧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 ,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
中秋月(唐)许昼
应是蟾宫别有情,每逢秋半倍澄清。
清光不向此中见 ,白发争教何处生。
闲地占将真可惜,幽窗分得始为明 。
殷勤好长来年桂,莫遣平人道不平。
中秋待月(唐)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萁。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中秋禁直(唐)韩偓
星斗疏明禁漏残 ,紫泥封后独凭阑 。
露和玉屑金盘冷,月射珠光贝阙寒。
天衬楼台笼苑外,风吹歌管下云端。
长卿只为长门赋 ,未识君臣际会难。
中秋夜玩月(唐)唐彦谦
一夜高楼万景奇,碧天无际水无涯 。
只留皎月当层汉,并送浮云出四维。
雾静不容玄豹隐 ,冰生惟恐夏虫疑。
坐来离思忧将晓,争得嫦娥仔细知 。
中秋十五夜月(唐)贯休
噀雪喷霜满碧虚,王孙公子玩相呼。
从来天匠为轮足 ,自是人心此夜余。
静入万家危露滴,清埋众象叫鸿孤 。
坐来惟觉情无极,何况三湘与五湖。
鹤林寺中秋夜玩月(唐)许浑
待月东林月正圆 ,广庭无树草无烟。
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 。
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莫辞达曙殷勤望,一堕西岩又隔年。
6.关于中秋的诗有哪些
关于中秋的诗有哪些?(七言)
1、嫦娥
唐代: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2、中秋月
宋代: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3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代: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4、中秋登楼望月
宋代: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 ,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
5、中秋对月
唐代: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 ,不曾私照一人家。
7.中秋赏月诗词六首 七言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还有水调歌头 月下独酌 望月怀远之类的 ,不过都不是七言了
8.中秋节诗句7行9个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嫦娥》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
——苏轼《阳关曲 / 中秋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在杯中。
月在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离别一何久 ,七度过中秋 。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中秋月。
月到中秋偏皎洁 。——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好时节 ,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阴晴圆缺都休说 ,且喜人间好时节 。
——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小住京华,早又是 ,中秋佳节。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七绝 1. 有关中秋节的七绝诗句
中秋月
(唐)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唐)薛莹
三十六旬盈复缺,百年堪喜又堪伤。
劝君莫惜登楼望 ,云放婵娟不久长 。
中秋对月
(唐)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舟次中秋
(明)张煌言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
月明圆峤人千里 ,风急轻帆燕一行 。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不见月
(唐)罗隐
风帘淅淅漏灯痕 ,一半秋光此夕分。
天为素娥孀怨苦,并教西北起浮云 。
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西轮。
中秋夜不见月
(唐)罗隐
阴云薄暮上空虚,此夕清光已破除 。
只恐异时开霁后,玉轮依旧养蟾蜍。
中秋寄南海梁侍御
(唐)李群玉
海静天高景气殊 ,鲸睛失彩蚌潜珠。
不知今夜越台上,望见瀛洲方丈无 。
中秋夜君山台望月
(唐)李涉
大堤花里锦江前,诗酒同游四十年。
不料中秋最明夜 ,洞庭湖上见当天。
中秋夜戏酬顾道流
(唐)孙蜀
不那此身偏爱月,等闲看月即更深 。
仙翁每被嫦娥使,一度逢圆一度吟。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
2. 中秋节的七绝诗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 ,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 ,夜来枨触客愁多。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 ,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 ,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
昨风一吹无人会 ,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
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 ,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 ,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 ,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 。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 ,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
明朝人事随日出 ,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
3. 中秋诗句(七绝)有哪些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 ,夜来枨触客愁多。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 。渐上远烟浮草际 ,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张煌言《舟次中秋》
4. 中秋节的诗句(至少五首,必须七言绝句)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作者: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念奴娇 中秋
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 ,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 ,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 ,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 ,一声吹断横笛 。
中秋月
作者: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登楼望月
宋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 ,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
阳关曲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5. 找一首中秋节的七言绝句
苏轼的《中秋月》简介 原文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 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 ,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 ,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 、颖州 ,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 。
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翻译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 ,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 ,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 ,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苏轼的《中秋月》赏析 主旨和写作手法 这首小词 ,题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 ,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此夜推想中秋 ,归结到别情。
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 ,意味深长 。《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 ,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状物的两句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 ”说起 ,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 ”,转觉清光更多 。
句中并无“月光 ” 、“如水 ”等字面 ,而“溢”字,“清寒”二字 ,都深得月。
6. 关于中秋节的十首古诗要短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就够了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 刘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沈 。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李朴:中秋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 ,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李商隐: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 ,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陆龟蒙:中秋待月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 烛暗香残坐不辞 。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元好问:倪庄中秋 强饭日逾瘦 , 狭衣秋已寒 。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 到晓不曾看 。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 ,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左车右并)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 ,轮欹影促犹频望 。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晏殊:中秋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 ,东南见月几回圆 。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 。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 ,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 ,千灯夜作鱼龙变 。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 ,归来呼酒更重看 。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 ,对月题诗有几人 。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西轮 。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 。祖父苏序是诗人 ,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
嘉佑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 。因母丧回蜀。嘉佑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 ,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他强调改革吏治 ,反对骤变。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 ,从熙宁四年(1071)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处 ,多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深文周纳,罗织罪名 ,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 。5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94)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除新法。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 、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合 ,再次请调外任。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 。后迁礼部兼端明殿 、翰林待读两学士。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 ,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 。死于常州。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政治上几经挫折,始终对人生和美好事物有着执着的追求 。他的思想主体是儒家思想 ,又吸收释老思想中与儒家相通的部分,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文学主张与欧阳修相近。要求有意而言,文以致用 。重视文学的艺术价值。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 ,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创作以诗歌为多 ,计)2700余首,题材丰富多样。诗中表现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特别是对农民的同情。如《荔枝叹》 、《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五禽言》、《吴中田妇叹》等 。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写得精警有新意 ,耐人寻味。如《有美堂暴雨》 、《题西林壁》等。诗歌还反映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画面,无事不可入诗 。写物传神,奔放灵动 ,触处生春,极富情韵,成一代之大观。
散文成就很高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谈史议政的文章气势磅礴,善于腾挪变化。叙事记游的散文既充满诗情画意 ,又深含理趣 。《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其代表作品。
词作多达三百四五十首,突破了相思离别 、男欢女爱的藩篱,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抒写报国爱民的情怀。「无意不可入 ,无事不可言」,包括对农民生活的表现 。词风大多雄健激昂,顿挫排宕。语言和音律上亦有创新。「指出向上一路 ,而新天下耳目」 。在词的发展史上开创了豪放词派。代表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爱情词、咏物词均有佳作,表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传世有《东坡全集》 、《东坡乐府》 。
关于“关于中秋的古诗文 高悬100..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蛋蛋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ndanka.com/cshi/202508-1185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蛋蛋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关于中秋的古诗文 高悬100..》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蛋蛋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关于中秋的古诗文 高悬100..”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中秋的古诗文 高悬100..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