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村委会社会实践总结”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村委会社会实践总结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村委会社会实践总结1
今年的寒假,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 ,也为了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我在我村的村委会进行了将进一个月的实践锻炼活动,通过此次在村里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不仅在实践中深化了知识 ,而且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了解了我们村里的一些民情和青年的一些现状 。通过我的观察,我感受到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无私奉献精神。此外在这次实践中,据自己亲身所感、亲眼所见 、亲耳所听 ,我对村上的现状有了更多的认识,进而进入了更深入的思考。
放假之前,我就委托家人联系我们村的村委会,表明自己希望参加和帮助村委会的日常工作 ,从而锻炼自己,同时也可以为乡亲们服务 。村主任和其他村干部商量后,同意我在村委会挂名并开展工作 ,主要负责基础的日常工作和一些对自己的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调查。听到消息后,我异常的兴奋,不仅因为自己可以顺利的参加社会实践工作 ,完成学校指定的任务,还因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能够很好的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更主要的是终于可以运用自己的能力为家乡的人们服务了 ,最重要的是这是我20多年来的一个梦想!
接到可以正式上班的第二天,我就按照村主任的安排,走进了村委会的办公室 ,正式开始了我的第一次社会实践。第一天“上班”,难免有些激动和紧张,接手的工作完成的都不是很顺利,例如在作会议纪录时 ,经常记住了上句记不住下句,而且为了赶时间,字迹十分潦草 ,整个会议过程我都手忙脚乱的,闹了不少笑话 。但是会后村主任找我谈话,并没有批评我的“错误 ” ,反而对我进行了鼓励,并告诉了我一些他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让我受益匪浅!一天下来 ,我深感工作的不易,但是我学会了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了怎样尽快的融入到新的环境当中去!
以后几天 ,我一直做着整理文件,清洁卫生,接打电话等一些较容易较轻松的工作,但是即使从这些不怎么起眼的工作当中 ,我也总结出了不寻常的经验,小事情也不能马虎,一页文件整理错了 ,到需要它的时候就会很难找到;卫生打扫的不干净,就会给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留下不好的印象;接电话的语言不得体,传达事情表述不准确 ,就会影响到工作效果。我加强了对自己的要求,不放过一个微小的细节,每件事都做到出色和完美。我明白 ,以后我的工作内容将会提明白,以后我的工作内容将会提升一个档次,我暗暗地对自己说了声加油!
在村委会工作的同时 ,我也对我的研究课题进行了一些调查,我个人对于经济学比较感兴趣,所以我着重的调查了一下村里的经济结构 。虽然我们大一上学期还没有开经济学这一门课,但是我凭着以前对这门课的了解 ,我也确立了一个调查的大致方向。以下是主要的几点,可能不是太专业或是太正规,但是我觉得还是挺符合实际的。首先 ,我在村委会里查了一个村里的人口数和人均年收,然后根据自己家里的情况和周围邻居、亲戚的一些了解,同时也走访了一些其他的人家 ,最终确立建立了一个有关于我们村的一个经济结构的模型 。另外一个就是有关于村里的外出打工的人和他们的孩子在村里的情况。当这些父母出去打工的时候,就会把这些孩子们留在家里,由自己的父母 ,也就是孩子的爷爷和奶奶们来照顾和教育,他们也只是在过年或是过节的时候才会回来一次。并且存在这样的一种情况,因为他们年龄比较大了而且小时候没有接受过太多的教育 ,这样就给他们的孩子带来了启蒙教育上的一些欠缺,这些孩子缺少很正式的学前教育,因为幼儿园在农村目前来说还是很少的,就算是有 ,学费也是很贵的,一般的家庭根本承担不起,我觉得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由村里出钱开一个公办的幼儿园 ,我把这个想法跟村委会的人说了一下,他们肯定了我个人的想法。······
村委会社会实践总结2作为一名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们在大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个寒假 ,迎来了我的第二次社会实践。记得第一次的社会实践是在高三那苦并着乐的日子,7天的社会实践让我懂得了不少关于图书馆里报刊的整理,分类 ,收集等方面的知识。而这次的社会实践我去了我们xx镇村委会实践了 。老实说,在这之前我还是不大清楚村委会真正意义上的工作是些什么,对我们村民的帮助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经过这次为其10多天的社会实践,让我对村委会的了解更进了一步,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避免不了出些细节上的失误,但是经过委员们的耐心的教授让我从生疏逐渐变得得心应手 ,最值得开心的事就是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结交了村委会里为数并不多的但都是全心全意为了农民们服务的朋友。
在我实践的第一天,我就对村委会这个组织的来历和它的本质做了一个较之前的深入了解。何为村委会?村委会是中国大陆地区乡(镇)所管辖的行政村的由村民选举产生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村民委员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会它有自己的组织法和选举法,大家都有积极的遵守规章制度来办事。在我们xx镇村民的眼中村委会一直是尽全力为大家服务的一个好组织 。在未到村委会实践之前,我压根不知道村委会工作那么的繁琐 ,由于村民们的文化程度不够,有许多都是文盲或是半文盲,所以在配合村委会工作的时候效率并不是很高 ,从中折射出应该加大对我们农村文化教育程度的扶持力度,只有农民的文化程度高了,那么对于发展农村的经济才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 ,即使村民们的文化程度不高,有些事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的提示或叮嘱,但是我们的村委会成员们都是很耐心的,用心不厌其烦的讲解和指导。或许正是因为我正处于年少轻狂的年龄 ,我很容易浮躁,在遇到需要用恒心和耐心去完成的事情的时候我就很难坚持住,但是我看到了村委会里的所有人都很和气的对待村民们 ,那份用心把我震撼住了 。当时,我已不知道是愧疚还是欣慰了!
回忆起当时我拿着学校的介绍信到村委会,把实践的本质情况目的说明后 ,他们都很乐意让我到村委会去实践,这让我很是高兴。他们让我负责打打字,理文件和写些简单的信息 ,这些工作听起来简单,但是要想真正的做好做得完美那还是有些困难的。在打字的时候如果你少打了一个字或是漏了一个句子那么会对村委会的工作进度直接造成影响。在理文件的时候,如果你一不小心将文件理错了 ,放错了地那么着或许不仅仅是关系到工作进度的问题了很有可能关乎到村民们的个人利益等问题 。在写简单的信息时,你不仅仅要注意语言词汇的表达更要注意你所要表达的意思和主题是否清晰明了。因为要处理很多的细节方面的事情,第一天的实践就让我有点吃不消了,甚至还没有做完被安排的工作。当时 ,我很怕被大家责骂但是他们都没有,在此次的实践生活中我收获了一份感动和久违的动力 。第二天,我更是努力地工作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工作时还时不时的出现一些小的失误和不足,但是比第一天好多了。村委会里头的所有人对我真的都很好 ,只要我一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教他们时,不论他们有多忙,他们仍然会很耐心的点拨我 ,从他们眼中受到的鼓舞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了,一转眼10多天的实践生活就这样过去了,在工作上我从陌生到熟悉 ,从一开始的不耐烦到后来的乐在其中,在此次的社会实践中让我渐渐磨去了些许的浮躁,多了份成熟和淡然 。在于村委会所有成员朝夕相处的10多天里我也收获了份真挚的友谊!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如何淡定的处理村民的紧急事件,如何去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可行等等。很感谢他们教会了我这么多。
我们xx这个地方地方并不大 ,却有种莫名的安全感 。点着炊火的小屋,尘土飞扬的小道,熙熙攘攘的人群 ,鸡犬相闻,阡陌交通,带着友好亲切笑脸的村民。或许就是因为这里的风土人情的感染又或者是因为责任让我们想为大家多做些事情 ,多走进居民的生活。于是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和访谈 。最辛苦的是做问卷调查,要得改掉平时不喜与陌生人说话的坏习惯,各种赔着笑脸温声细语礼貌的问候和请求。记得那一天我的脸笑到都僵了 ,很辛苦。幸而群众们都很配合,问清了缘由后便大多认真的完成其问卷来,看看问卷一张张的有了印记心中是满满的成就感。当然在问卷的过程中也有些哭笑道不得的片段 ,比如在问卷上大大咧咧签上钱多的暴发户,比如留在农村是因为有了在乎的人的早熟型,比如拿了问卷就调头就跑的迷糊型,比如拿了问卷就和周围的人争论到脸红脖子粗的较真型 ,比如把年龄写年轻了好几十岁的装嫩型,当然更多的是笑着认真把问卷填完的群众们,这给了我们的辛苦一个大大的肯定!
看着大家被雾水湿润的脸颊依旧坚毅 ,劳累的身躯依旧挺拔,没有痛苦没有彷徨,那怎么能甩掉自己的幼稚和浅薄的足迹呢?怎么能真正的体会到社会实践的真正意义呢?经历了一天的奔波 ,终于在大家同心协力下,活动得到了圆满的成功 。
我们的村委会举办过许许多多的令人难忘的文艺活动,每年的傣历新年的文艺演出都很精彩。最近这几年来 ,村委会更是组织了50岁左右年龄段的妇女们成为了现在村民们家喻户晓的老年协会。这个协会起初是由10多位爱跳舞的阿姨们聚集在一起的,后来经过村委会的政策扶持让许许多多的的有心人士自愿报名参加老年协会 。这个协会的影响力正在日益扩大,她们会每天在村寨里打扫 ,收起大家积累在规定处的垃圾,因为她们每天忙碌的身影寨子里多了份和谐与美丽!村委会会自行的将这些协会的阿姨们聚集在一起打打篮球做些有利益身心健康方面的事情。我姑妈就是老年协会里头典型的受益者。姑妈的身体并不是很好,但自从参加了老年协会以来她的健康状况比以前好多了,家里人看了都挺开心的 。协会里的成员 ,大家的脸上多了几分笑容,生活充实且快乐着。这个协会里大家来自不同的家世,背景但是大家相处得都很融洽 ,有一家人相信相爱的感觉。x月15日,在我们xx镇自行搭建的寺庙里将进行个个村寨的老年协会的舞蹈交流活动 。当天的太阳很辣,但是围观的人还是蛮多的 ,这也充分的说明傣族是个极其热爱唱歌跳舞的民族。协会里头的每一个人都会用心的排练,准备着各自的舞蹈。活动进行得很顺利,这期间观众的掌声不绝于耳 ,那是对老年协会的一种鼓励和支持更是一种由心的赞美 。这次活动的圆满落幕离不开村委会全体成员的在背后的付出,感谢他们让我们的老年人越活越年轻。
x月1日到x月15日,时间过得很快。刚开始接触村委会的工作的时候觉得15天会很漫长 ,但是每天的忙碌奔波不知不觉15天就这样悄然而逝了。
这次的实践我收获了太多太多,各种考验与磨砺间杂而来,各种艰辛与彷徨交接而至,短暂的时间里我经历了许多 ,体验了许多 。从中我意识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意识到了知识付诸于实践的重要性,然而最大的收获还是村委会里所有成员的友谊 ,我实践中的优秀同事们,拥有这段共同走过的欢乐时光。最好的幸福是把一个人记住,然而我记住了一大家子的人 ,这是何等的幸福呀!或许许多年后,我们会看着照片里的年轻的容颜笑脸,摇响记忆里最深处的回音 ,记起笑得毫无忌惮的自己,说起多年前我们携手走过。封口用的是永恒的标签,不须可以铭记却早已难以抹去!
感谢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 ,不仅让我锻炼了自己的一直也让我变得更加的勇敢,还收获了那么多的温暖和感动 。
村委会社会实践总结3今年的暑假,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更为了锻炼自己 ,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我不仅在实践中深化了知识,而且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收到了深刻的教育,了解了我们村里的一些民情和青年的一些现状。
通过我的观察,我感受到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无私奉献精神 。此外 ,在这次实践中,据我亲身所感 、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我对我们村的现状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
村里自XX年以来 ,全体村民在村委村领导的带领下,同心同德,修乡村公路5条 ,打居民用水井12眼,兴修水利灌溉池塘8口,新建养鸡产2座…….自XX年至今的7年时间内,全村700多户村民从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一下子提高到2500元。
此外 ,村领导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主动转换思维,跟上科技前沿 ,大力引进抗虫棉、超级杂交稻 、三倍体无子西瓜等新型农作物品种 。既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有改良了土壤。另外,村领导带领村里一批有志青年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一些信息科技相对发达的新型农村示范点进行考察和交流 ,在村里率先引进水晶梨、板栗、李子 、油桃等一系列蔬果新品种,将原来一些劣质土壤的农田进行大面积整合改造,在上面载起了果树。
如今的xx村 ,再不是原来的穷乡僻壤了,村民的腰包鼓了,腰杆直了 ,村里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 。村民开始盖起了各自的小二楼,一个个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放假之前,我就联系了爸爸曾经的同事,村领导王会计 ,表明自己希望参加和帮助村委会的日常工作,从而锻炼自己,同事也可以为乡亲们服务。村主任和其他村干部商量后 ,同意我在村委会挂名并开展工作社会实践 报告,主要负责基础的日常工作和一些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调查。接到可以正式上班的第二天,我就按照村主任的安排 ,走进了村委会的办公室,正式开始了我的第一次社会实践 。第一天“上班”,难免有些激动和紧张 ,接受的工作完成的都不是很顺利。例如在帮王会计作工作记录时,经常记住上句忘了下句,而且为了赶时间社会实践 报告 ,字迹十分潦草,整个会议过程都手忙脚乱的,闹了不少笑话。但是会后村支书找我谈话,并没有批评我的“错误” ,反而对我进行了鼓励,并告诉我他的一些工作经验和教训,让我受益匪浅!一天下来 ,我深感工作的不易,但我学会了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很快融入到了新的环境中去!
以后几天 ,我一直做着整理文件,清洁卫生,接打电话等一些较容易较轻松的工作 。但即使是一些不起眼的工作 ,我也深刻体会到做任何事都不能马虎,要做就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一页文件整理错了,到需要时候就很难找到;卫生大扫得不干净 ,就会给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留下不好的印象;接电话的语言不得体、传达事情表述不准确,就会影响到工作效果。我加强了对自己的要求,不放过任何微笑的细节,尽量将每件事情都做到出色和完美 。
在村委会工作的.同时 ,我也对我的研究课题进行了一些调查,我个人对经济方面比较感兴趣,所以着重调查了一下村里的经济结构(村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虽然我不是学经济学的,但对这方面也有一些了解,我确立了一个调查的大致方向 ,不是很专业,但我觉得挺合实际的。我查了下村里的人口和人均年收入,然后根据自己家里的情况和周围邻居 、kt250.com亲戚的一些了解 ,同时也走访了一些其他的村民,最终确立了一个有关我们村的一个经济结构模型(私下里觉得挺幼稚简单的,但毕竟是我自己的东西啊)。
最终 ,我在村委会完成了将近20天的社会实践 。这些天下来,我收获了太多太多,许多都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和表达。而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感受最深的除了我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外 ,就是农村在这几年里的飞速发展,农村经济的欣欣向荣,农民生活的巨大改变给了我很深的感受 ,让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满了信心。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 ,能够在农村中参加社会实践,去体验中国最底层的社会生活,这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来说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通过这次活动 ,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还丰富许多工作经验,自己的认识和理论水平也明显有了很大提高 ,也让我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信心。我会用饱满的热情去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学新学期生活和未来的挑战!
隆都镇现辖东山、南溪 、上西、后沟、前沟 、樟藉、前埔、鹊巷 、福洋、店市、后埔 、上北、下北、后溪 、前美十五个村居,店市、后溪、福洋、鹊巷称为集镇区 、店市为全镇的集镇中心。详细情况如下(截止2003年):
隆都镇镇域面积34平方公里,镇域范围辖1个居委会和14个行政村共46个经联社,即店市居委(美头、陇下、前溪许) 、东山村、南溪村、上西村(夏厝 、东乡、田边、樟山 、冠美、大巷、关脚) 、后沟村(后沟、东沟)、前沟村(前沟、后蔡 、沟乾、仙地头)、樟籍村 、前埔村、鹊巷村、福洋村 、后埔村(白沙宫、堤兜、龙溪 、上社、下社、宁厝埔 、后埔)、上北村(宅头、潭美、后陈 、古宅、新乡、侯邦 、陇美、溢洋)、下北村(下欧 、何厝、前陇、乔子里 、贡林、贡余、云路) 、后溪村、前美村。
2003年末全镇总人口77010人 ,人口总量在澄海区11个镇(街道)排第4位 。 下辖前沟、后蔡、沟土乾 、仙地头4个经联社,总人口5678人,耕地面积1969亩 ,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5675元,人平收入2920元。前沟。又名团湖 ,南为韩江支流南溪,因与后沟村一沟之隔,村居沟前 ,故名 。且村中一池塘,波平如镜,景胜名湖 ,故有团湖之称。耕地1289亩,沙质土。种水稻、 花主、甘蔗 、香蕉等 。
后蔡。位于隆都镇最南端,与莲下、上华两镇一溪之隔,南溪桥在其左侧。村落始创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相传这里聚居有十八处 ,前蔡、后蔡两村以姓命名,后因前蔡人烟稀少并入后蔡 。耕地231亩,沙质上。种水稻 、番善、花生、甘蔗。并利用堤围 、洲国种植水果 。
沟土乾 。是隆都镇南端村落之一 ,村落始于宋朝末年(1271—1279)。因该村前面有以“沟 ”字命名的村庄,其住宅处于村庄之旁他 故名。人口845人 。建筑多为平房三合土结构,呈块状。耕地380亩 ,沙质上。种水稻、花生、番薯 。
仙地头。村落始创于明正得十一年(1516年),原名朱池,后在村头建造“水仙宫”一座 ,取“仙地有长寿安乐”之意,“头 ”是指方位,故名。人口855人 。建筑多为平房三合土结构 ,呈块状。耕地389亩,属沙壤。种水稻 、花生、生树等 。该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地下活动地区之一。 在澄城镇北18公里处。北依西陵山小丘 。相传宋朝年间(1127—1279)有人定居,后成村落 ,因南临韩江支流南溪,故名。前属饶平县隆眼城都。1949年属澄海县隆都区,1953年属四区 ,1958年属隆都人民公社1984年属隆都区,1986年属隆都镇,人口3106人。建筑多为平房三合土结构 ,呈带状 。耕地674亩,沙质土。种水稻、花生。山地794亩,种橄扰、桃 、李、抽、柿等水果 。2003年全厂村工农业总产值3729元 ,人平收入2713元。
南溪是潮汕***早期革命根据地之一。1940年是中共潮澄饶中心县委驻地 。 居隆都镇之中心,西接凤湾公路,东与潮州市宫塘奕东山村毗邻。因与前溪陈村有隆卜溪之隔 ,后溪居溪之后面而得名。明洪武二年(1369)创村,人口 6653人,耕地1870亩 。
几年来,村里抓好各项基础建设工作 ,为搞活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村集体出资,发动群众捐资,先后对村容村貌进行了一番整治,兴建了商贸城 ,铺设了村道水泥路,改建了公厕,建设了篮球场 、游泳池等 运动休闲场所。至2003年底 ,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700万元,集体总收入46.6万元,人平收入2380元 。 在澄城镇北18公里处。村落创于明朝末年(1628—1644) ,北临韩江支流之北溪,因村东面是西陵山主峰,故名。人口2246人。耕地616亩 ,壤属泥沙质 。种植水稻、花生、甘蔗 、生柑。山坡地500亩,多种橄榄、柿、桃 、李等水果。
1985年,东山村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水果原料 ,就地进行深加工,兴办凉果加工厂,率先创办的东山兴隆凉果厂 ,是该村最早兴办的第一家集体经营凉果厂 。1988年,隆都镇由镇、村、个人兴办的凉果加工企业达 102家,凉果厂之多居全区各镇首位。从业人员400多人 ,占全村总劳力三分之一以上。从此,小山村逐步走上富裕道路 。东山凉果已有几十个品种:金华李 、雪山梅、八珍梅、芒果片、化皮鼓 、蜜饯等,产品远销湖南、温州、福州 、厦门等地。东山村成为全区第一个加工凉果专业村。 后沟村距店市3公里 。下辖后沟、东沟2个经联社 ,村南面为韩江支流南溪,相传宋末始有村落,因村前有一横沟与邻村相隔 ,本村居后,故称后沟。
后沟村是潮汕***早期革命根据地之一。1927年迎接南昌起义军进汕筹备会在村中丽泽斋召开,1928年中国***潮澄饶中心县委驻该村丽泽斋 。 全村人口 4300人,占占地面积约2.7平方公里 ,耕地1000多亩,是以农为主的纯农乡村。多种植水稻、玉米 、荔枝、蕃石榴等,是隆都镇名优水果的主要产地之一。砖瓦业是该村传统工艺。
后沟村是著名侨乡 ,华侨多旅居泰国,侨胞许金监 光先生被授予“澄海市荣誉市民称号” 。改革开放后,在海外侨胞大力支持下 ,村中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镇道隆南路从安澄公路贯穿本村宫前路、村前路,交通十分便利。还建有华侨学校 、华侨自来水厂各l座 ,水、电、通信等设施配套完善。村容村貌清洁 、卫生,社会治安稳定 。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工贸齐发展,村民同富裕”是后沟村委会的发展思路。在确保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规划出隆南路旁作为工业小区。制订出一系列优惠、服务措施,积极招商引资 ,致力为投资者营造一个良好投资环境 。
热情好客的后沟人正以矫健的步伐走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朝着“立足农业,超出农业 ,发展工业 ”的目标大步迈进。
东沟。村落始于宋朝末年(1271—1279),据传系先祖创建于竹沟之东面,故名 。人口 601人。建筑多为平房三合土结构 ,呈带状。耕地 174亩,沙质土 。种水稻、番薯、花生。 面积4平方公里,人口6053人 ,下辖7个自然村,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3815元 ,人平收入2995元。7个自然村基本情况是:
乔梓里村。别名桥仔头,现属下北 。宋代(960—1279)已有人定居,明初(1368—1398)始成村落。因四周沟渠环绕,来在不便 ,架设了很多小木板桥和独木桥,称桥仔头,又因“乔”与“桥” 、“梓 ”与“仔”各是字音相似 ,故改称乔梓里。人口1302人,耕地481亩,属沙壤 。
下欧村。西临凤湾公路。现属下北 。相传元初(1279—1290)已有欧、卢、谢 、夏四姓先后集居成村 ,以欧姓为主,故名。人口593人,耕地296亩。
前陇村 。西临凤湾公路 ,现属下北 。相传宋朝初年(约1127年)建“见龙寨”已成村落,因昔有一田垄伸及邻越美村,该村居垄前(垄与陇谐音) ,故名。人口1625人,耕地398亩 。 前陇村八月初八的李老仙师诞辰文化活动连续三日吸引了汕头潮州揭阳甚至珠三角地区信徒的参与,活动空前热闹。
云路头村。别称牛路头,现属下北。相传宋末(1270—1279)已有村落 ,元朝年间(1279—1368)设有墟集,牛贩商贾前往交易,常于村头林荫之处歇息 ,故称牛路头,雅称云路头,系指商贾牛贩云集于路头之意 。人口1025人 ,耕地407亩,属沙壤村民有搞小生意的习惯。
贡林村。称暗巷仔,北与潮州市官塘镇潭头村毗邻 ,现属下北 。村落初由大暗巷(贡余)迁居创建,因比大 暗巷(贡余)小,称暗巷仔。后又有乔梓里村林姓来此落户 ,林姓逐渐增多,故改称贡林。人口548人 。,耕地258亩,属 沙壤 ,地势低洼,易内涝。
贡余村。俗称大暗巷 。东北与潮州市官搪镇尧里村毗邻,是潮澄交界处。现 属下北。该村自宋末(1270—1279)已有居住点 ,因住宅 大都是草寮,阳光不足,有阴暗之感 ,故称暗巷,其村落比附近暗巷仔村大,称大暗巷 ,雅称贡巷,因姓余改为现名 。人口553人,耕地240亩 ,属沙壤,地势低洼,易内涝。
何厝村。原名覃恩社,现属下北。宋末(1266—1279)有郑、何两姓居住 , 村名覃恩社是深思之意 。1949年10月以后,该村主要是何姓人住居,故改现名。人口379人。 ,耕地79亩,属沙壤 。,村民有传统禽畜阉割技术。 西临韩江支流东溪 ,东接凤湾公路。相传聚落始于宋末(约1200年),因该村榕树茂密,绿竹成荫 ,喜鹊群栖于此,故名 。俗称“客乌”巷。人口 2060人,耕地430亩。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3516万元 ,人平收入3240元 。
卢厝。相传,北宋年间(960——1160)由福建卢氏到此定居,渐成村落,以卢姓命名。据说因一次大堤决口 ,房屋冲毁,村民大部死亡,幸存者只得逃荒他乡 ,卢姓濒于绝迹 。宋末(1271一 1279),鹊巷村先祖由福建莆田至卢盾旧址定居,故卢厝归鹊巷村所属。 别名樟树下村 ,东为凤湾公路,西为韩江支流东溪
相传明代(1368一1645)成村落,祖系福建漳洲。昔时村中有樟树 ,高大茂密,庇荫村民,故称樟树下。1949年改称樟籍 。人口5319人。耕地1366亩。种水稻、花生 、甘蔗、生柑、番石榴(木仔) 、荔枝等 。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2419元 ,人平收入2866元。
湖东。俗称凤岗岭 。明初(1368一1398)始成村落。据说该村创建于“凤地 ”之上,村里有一凤江祠,故称凤江岭。
欧厝 。村落始 于元末明初(1368—1398),传说有欧姓兄弟两人来此 ,一在下欧村定居,一在本村定居,称上欧 ,后改欧盾,俗称仙村。
堤仔尾。俗称岐梓美,明初(1368—1398)始成村落 ,因该村位于防洪堤之末端,故名 。
杨美。村落始于里初(1368——1398),因位于杨厝沟(大型排水沟)之末端 ,故称杨尾。“尾”与“美”谐音,故称杨美。过去村民多从事鱼苗培育 。
邓厝。在鲨坡家西北15公里处。传说明初(1368一1398)邓姓人来此定居,故名 。以前村民多以木工、竹器为业。 上北村位于澄海区西北部 ,与潮州市磷溪镇、官塘镇 、铁铺镇接攘,下辖8个自然村,其中,侯邦、宅头是革命老区村 ,
上北村总面积3.63平方公里,耕地2838亩,人口8637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 ,工业发展缓慢,经济较为落后,改革开放以来 ,村民在搞好农业生产和传统手工业加工的基础上,大部分富余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维持家庭生活 ,经济收入薄弱,2004年人平收入只有2380元 。
今天,随着澄海撤市设区 ,隆都成为中心镇的发展步伐,上北村将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振奋精神,团结进取 ,围绕建设中心镇的战略目标,争取经济社会能得到新的跨越。
新乡村。现属上北 。西北与潮州市磷溪堤头村为邻。村落创于清康熙年间 (1662—1722),先祖从侯邦村移居至此建新村 ,故名。人口784人,耕地240亩 。有传统性的竹器手工业,制作谷筐、畚箕。
后陈村。西面与潮州市磷溪镇饶砂村、仙美村隔村相望。现属上北 。相传村落落创于元末明初(1360—1380) ,有翁厝园 、后园、前陈等地名,故命名后陈。人口1278,耕地455亩 ,种水稻、香著 、花生、主柑、香蕉等。
侯邦村 。北与潮州市官塘镇接壤。现属上北。相传村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 年),由中原江夏氏迁徙于此,因远祖曾封侯 ,故名 。人口1599,耕地455亩,沙质土。种水稻 、花生等,加工畚箕之竹艺技术为村民传统性手工业。
古宅村 。原名高厝宅 ,面与潮州市磷溪后洋堤村接壤。现属上北。村落创于明代(1368—1644),因该村地势居隆都较高处,故称高厝宅 。系“高 ”与“古”音相近 ,故改今名。人口408人,耕地113亩,属沙壤。种水稻、甘蔗、花生 、香蕉等。村民有传统泥工手艺 。
宅头村。现属上北。村落创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 ,位于当地的沙垄顶,为毗邻各村之首,故名 。人口2119人 ,耕地780亩,沙质土。种水稻、地瓜、花生,荔枝是村特产。竹制工艺加工是该村传统性手工业 。
龙美村。俗称陇尾 ,北面与潮州市官塘石湖村为邻。现属上北 。村落创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相传古代韩江横堤决口,大量泥沙冲到东面数公里处形成一道沙拢,该村处干沙拢末端 ,取“拢”与“陇 ”同音,故称陇尾,雅称龙美。人口1290人 ,耕地415亩,属沙壤。种水稻 、生柑等 。手工业有南金加工制作的传统。该村有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状元先生第”。
溢洋村。俗称鸭洋村,北面与潮州市官塘镇为邻 。现属上北。该村地势低洼 ,沟搪密布,有鱼虾满搪,鹅鸭满洋之状 ,故名。“鸭”与“溢 ”谐音,故为现名 。人口462人。,耕地208亩 ,属沙壤。由于地势低洼,种水稻为主、养鱼及家禽养殖业较为兴旺 。
潭美村。现属上北。村落始于明朝末年(1628—1644) 。人口590人。耕地170亩,沙质土。种水稻、番薯、花生 。村民有制作竹器工艺的传统习惯。 后埔村位于隆都镇西部,北邻上北村 ,东南与店市相邻,南面与潮安县江东隔镇江相望,西面与潮安县磷溪镇接壤 ,人口5100人,面积约3平方公里。后埔村由后埔 、白沙宫、堤兜、宁厝埔 、洪渡头上社、下社、龙溪共7个经联社组成,居民祖先与明朝崇祯年间先后由福建迁入 ,7个自然村人口分布不一,其中后埔主村最多,约2400人 ,居民以陈姓为主,还有秦 、王、潘、洪 、张等姓氏。
全村以纯农经济为主体,有羊毛、珠绣等手工业和小规模工业 ,其中羊毛绣、珠绣有20多年的历史,土地地值低廉,为提高土地创植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先后种植“妃子笑”荔枝 、越南白枣等优质高值水果45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产地 。
后埔。相传聚落始于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因前铺村与后埔村中间一院埔(上寺院 ,据考属宋代寺院遗址),该村位于埔后,故名。曾于1941年前后任饶平县县长、国民党国大代表、汕头商会会长的陈焕章(字秉元) ,是后埔村人,在村里建有宅府“百里候第”,现是村委会办公址 。
龙溪。南临韩江 ,西界潮州市磷溪,约1910年成村落。因四周竹林、树 木繁茂,状似小案桌 ,北面龙门关涵,取名龙门案 。后因龙门关涵较为有名,改名龙门关新乡。1949年后,因龙门关涵起不了引水作用而拆毁 ,但该村前面旧溪尚存,政改现名。
上社 。西临韩江。该村创于明朝末年(1628—1644),因地处韩江堤边渡头 ,祖宗姓洪 ,故取名洪渡头村。因洪渡头村有两个自然村落,该村位于上方 ,故名 。
下社。西临韩江。村落创于组朝末年(1628—1644),因地处韩江堤边渡头,祖宗姓洪 ,故名洪渡头村,因洪波头村有两个自然村落,该村位于下方韩江下游 ,故名。
宁厝铺 。俗称房西埔,在澄城镇西北16公里处。村落约创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后埔村二房白沙宫秦氏搬迁而来,因地处二房西面之荒埔旁 ,故称房西埔,后改今名。
堤兜 。明崇祯年间(1628—一1644)创成村落,因地处韩江下游东溪北岸防洪堤围拐弯处 ,故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1927—一1937),该村是中国***主活动区之一。
白沙宫 。村落创于南宋末年(1271—1279),祖先以捕鱼为生 ,建宫庙求神祷福,因宫前有海滩聚积白沙,取名白沙官 ,又以白沙宫命村名。该村是明末(1628—1644)御前总兵秦容之的故里,曾民族英雄史可法部属,清初在浙江钱塘县与清兵血战中以身殉国 ,战袍归葬故里。坟址在现今王厝后,碑文日;“钦授御前总兵容之秦公 ” 。
湖土乾 。村落始于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村前有一水渠,流至村正面扩展成大池,状似湖 ,故名 。村民多从事竹器手工制作和经商。
路头张。村落创于明朝末年(1628—1644),该村靠近大路头,姓张 ,故名。村民多以灰泥工 。
长其洋。西南是韩江防洪堤。与潮州市磷溪镇厚洋堤村隔潭相望 。该村创于宋初(1005—一i015),原名长岐社,是村落地基较长之意 ,后改为现名。村民从 事泥灰工。 店市,相传自明代(1368—1644)起已有集市,由于区域不大 ,集市小,店铺狭窄,故名为“店仔头市” 。潮语“一点仔”(不大)之意 ,后来随着集市的逐步扩大,遂改称为店市 。前属海阳县,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属饶平,1949年属澄海。下辖店市居民小组和美头 、陇下、前溪许3个经联社 ,人口4715人,耕地434亩,沙质土 ,地势平坦,交通方便 。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4107万元,人平收入2982元。店市“雪白云片糕”
禽畜种苗 ,饼食制作,修理业是传统经营项目,如店市“米钱 ”(糯米制软饼)、老花和麻薄等饼食饮誉国内外。贸易集市日人数超2万人 。市内有影剧院一座 ,中学 、小学各一所,还有基督教堂一座建于1886年(中、小学和基督教堂均在近些年重建扩建),是隆都镇政府驻地。
陇下村。原名龙厦。聚落创于明朝末年(1628—1644) ,传说此处为“龙地”,龙乃吉祥之物,厦是高大建筑之称,龙厦二字象征富贵吉祥豪华之意 ,故称龙厦 。后因龙厦和陇下读音相似,故改今名。人口 778人,耕地163亩。种水稻、花生 、甘蔗、生柑 。村民有棉胎 加工手艺。
美头村。相传明末(1628—1644)创成村落 。昔时因村前住宅建筑整齐美 观 ,故名。人口490人,耕地96亩,属沙壤。因气候温和 ,地势平坦,靠近集市,盛产 蔬菜、菜苗 、菜籽 ,兼种水稻 。
前溪许村。居隆都区中部。聚落始于明朝中叶(1522—1566),因村前有古河隆卜溪,许是姓氏 ,故名 。人口1200人,耕地108亩,属沙壤。种水稻、花生、番薯等。村民有禽苗孵养 、饼食制作、竹器传统经营项目。 福洋村,现为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一个行政村居 。位于集资区 ,东接安澄公路,西临韩江支流东溪,南与前埔村接壤 ,北面为店市。
相传福洋村创建于明朝(公元1386—1644)末年,昔时村南为海洋,取其村居北故初名为“北洋”。因潮语“北 ”与“幅”同音 ,又因“幅”与“福 ”形近而取“福”义佳,改名“福洋” 。当时,默安公、自参公兄弟从福建省莆田乌衣巷迁居今福洋定居。以福建光祖建居祖为福洋“永锡堂 ”始祖 ,至永忠、永义 、永和为第二世。长房永忠居深田 (今店市)其后裔子孙分居各地;二房永义居福洋,又分衍居海南文昌及揭阳、上饶等地;三房水和居堤兜,后分居湖墘 。清初 ,福洋始建“潘氏宗祠”,郡望“荣阳世家”并于 1996年重修。福洋潘氏,以建居公为始祖至今己传至第 23代……
民国初,受生活所迫 ,福洋村乡民大量侨居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诸国,在外乡亲数倍于本村,故素有侨乡美誉。现人口 21 24人 ,面积 1平方公里 。农业生产素以“无公害蔬菜 ”种植而闻名,经济作物有龙眼 、荔枝、番石榴等。工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众多,有 印刷 、制糖、食品、刻板 、制纸等行业 ,约有三十家家庭作坊式企业和近百家个体户。2003年全村工农业产值804万元 。全村人均收入2866元。
改革开放以来,福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海内牙乡亲的共同努力下 ,先后兴建了福洋华侨学校、华侨水厂、村道 、地下排污设施、灯光运动场。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成为文明新社区。 位于隆都东部西陵山之西面 ,下辖夏厝、田边、东乡 、樟山、冠美、大巷 、关脚7个经联社,2003年,总人口4961人,耕地面积1559亩 ,工农业总产值4357元,人平收入3008元 。各自然村基本情况是:
夏厝。该村始创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由揭阳县田心村分支来此,原名田边村。1949年以夏姓改为现名 。人口410人。耕地135亩 ,泥沙质土。农业以水稻为主 。
田边。明朝初期(1368-1378)始成村落。人口380人 。耕地126亩,泥沙质土。种水稻、花生、生 柑 、水果。
东乡 。村落创于明初(约1380年),人口250人。耕地100亩 , 沙质土。种水稻、花生等。
樟山 。该村始创于明朝末年(1624一1644)。西北面与潮州市官塘奕东山村、突庵村接壤。昔时北面一小丘,名叫“岭 顶”,生长一棵大樟树 ,取樟树和山丘命名樟山村 。别名塘拍,传说前村南面有一大积水塘,村落聚集于水塘之北 ,俗称塘北,因“北”与“拍”谐音而别称塘拍。人口1070人。 耕地359亩,种水稻 、番薯、花生、甘蔗 、生树、龙眼、香蕉等 。
冠美。俗称赶尾,村落始于明崇祯年间(1628 — 1644) ,原名坂美。因该村座落于西陵山西面山丘之末,故称赶尾 。后因住宅依山建筑,成灯房状 ,况倚山环水,更名冠美。人口1300人。耕地430亩,种水稻、番薯 、花生、甘蔗为主 ,兼种生柑、香蕉水果等 。
大巷。村落始于明朝初期(1368——1375),昔时该村分南北两片建屋,中间一通巷 ,宽约15米,故名。人口960人。耕地327亩 。种水稻 、番薯,盛产花生、甘蔗、生柑等。
关脚。在西陵山小丘之东 ,韩江下游南溪之北岸 。相传宋朝末年(1271——1279)始成村落,原名关山。清末(1906一1911),因隆都排涝之需,在该村畔两次建造排涝关闸两座 ,改名关脚,意即关之旁边。人口 320人 。耕地110亩,泥沙质土。种水稻 、番薯。1959年澄海县兴修水利工程反虹涵在该村旁100米处 。 人口6418人 ,耕地面积2245亩,地势低洼,处隆都鼎脐形之腹地。2003年 ,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426元,人平收入2948元。
前溪陈 。现属前美。聚落始于元代中叶(约1325年)由陈氏世序公到此处定居创村,后并十余小村。因村前有隆卜溪 ,且多数是陈姓人家,故名。种水稻、花生、生柑等 。村中有一方寨,曰“永宁寨 ” ,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现尚完整。村中有侨户陈慈黉建筑之四大宅群,始建于1906年,计有郎中第 、寿康里、善居室、三庐等宅第 ,占地2.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共有厅房506间。颇为壮观 ,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是汕头市新八景之“黉院慧风” 。
朱维崧,1927年参加革命 ,1949年任吉林省省长,1955年任国家经委委员,1982年在京逝世 ,是该村人。
居美村。现属前美 。 村落创于元末明初(1357—1377)该村创于内溪之末,故称溪尾。后立庙祈神,庙名为“居美古庙 ”以居美命为 村名。
关于“村委会社会实践总结”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蛋蛋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ndanka.com/cshi/202507-901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蛋蛋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村委会社会实践总结》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蛋蛋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村委会社会实践总结”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村委会社会实践总结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村委会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