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书 法 理论】项 穆《书 法 雅 言》(附译文)(1-5)”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书 法 理论】项 穆《书 法 雅 言》(附译文)(1-5)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项 穆《书法雅言》
目录:
1、书统
2 、古今
3、辨体
4、形质
5 、品格
6、资学
7、规矩
8 、常变
9、正奇
10、中和
11 、老少
12、神化
13、心相
14 、取舍
15、功序
16、器用
17、知识
1 、书统:
1、河马负图,洛龟呈书,此天地开文字也 。羲画八卦 ,文列六爻,此圣王启文字也,若乃龙凤龟麟之名 ,穗云蝌蚪之号,篆籀嗣作,古隶爰兴 ,时易代新,不可殚述,信后传今 ,篆隶焉尔,历周及秦,自汉逮晋,真行迭起 ,章草侵孽,文字菁华,敷宣尽矣。然书之作也 ,帝王之经纶,圣贤之学术,至于玄文内典 ,百氏九流,诗歌之劝惩,碑名之训戒 ,不由斯字,何以纪辞?故书之为功,同流天地 ,翼卫教经者也。
译文:龙马从黄河中出现,背负“河图 ”,社龟从洛水中出现,背负“洛书” ,这是天地开启文字的端倪 。伏羲氏演画八卦,周文王排列六爻,这是圣贤君王开启文字的源头。至于龙书、凤书 、龟书、麟书的名目 ,八穗书、云书蝌蚪书的字体,篆书的出现,隶书的兴趣兴起 ,世易时移,不可尽述,虽然传说中的字体很多 ,但延续到后世,传递到今天的只有篆书和隶书。从周代到秦代,从汉代到晋代 ,楷书 、行书相继形成,章草也渐渐形成了汉字的主要字体几乎完全地铺陈和流布开来 。那么书法是怎么出现的呢?帝王的治国策略,圣贤的文章学术,以至于奥妙的文辞和佛学经典 ,诸子百家和各种学术流派,诗歌的劝善,碑铭的训导戒止 ,不通过书写文字的方式怎么能记录呢?因此书法的功效,与天地一起流行,是守护政教经典的。
2、夫投壶设矢 ,犹标观德之名;作圣述明,本列入仙之品宰我称仲尼贤于尧舜,余则谓逸少兼乎钟张 ,大统斯垂,万世不易,第唐贤未求之筋力轨度 ,其过也,严而谨矣。宋贤求之意气精神,其过也,纵而肆矣;元贤求之性情体态 ,其过也,温而柔矣 。其间豪杰奋起,不无超越寻常 ,概观习气风声,大都互有优劣。我明肇运,尚习袭规。丰、祝 、文、姚 ,窃追唐躅,上宗逸少,大都畏难 。夫尧舜人皆可为 ,翰墨何畏于彼。?逸少我师也,所愿学是焉。奈自祝文绝世以后,南北王马乱真;迩年以来 ,竞仿苏米。王马疏浅俗怪,易知易非;苏米激厉矜夸,罕悟其失 。斯风一倡,靡为可追;攻乎异端 ,害则滋甚。
译文:投壶设矢只是一种游戏,尚且有人标榜可以从中观察参与者的品德;而书法是彰显圣人言论、记述贤明意志的事业,本来就应该定位于超出凡庸的品第 ,宰我声称孔子比尧 、舜更有德行, 我则说王羲之兼容了钟繇和张芝,王羲之作为正统而流传 ,万世不变。但是,唐代书家追求王羲之的筋力法度,却失于严刻拘谨;宋代书家追求王羲之的意气精神却失于放纵妄为;元代书家追求王羲之的性情体势 ,却失于温软柔弱 。其间涌现了很多出色的书家,并非没有超凡脱俗者,不过概括地考察众多书家的习惯和风格 ,基本上没有优长的一面。我们大明开国后,还只是沿袭元代的格局,丰坊、祝允明、文徵明、姚绶诸家,私下追寻唐人范式 ,并向上取法,王羲之,但大都畏避王氏的难能之处。其实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人又何必畏避王羲之呢 ,我只要视王羲之为自己的老师一心学习他就是了 。怎奈从祝允明 、文徵明谢世以后,王问、马一龙等人扰乱书法本源,南方、北方都不平静;近年来时人又竞相模仿苏轼 、米芾。王问、马一龙疏陋浅薄、庸俗怪诞 ,容易知晓他们的不足;苏轼 、米芾激扬凌厉、矜持骄傲,很少有人察觉他们的过失。这种风气一加倡导,造成的损失便难以补救;致力于学习异端 ,危害更大 。
3、况学术经纶,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宣圣作《春秋》子舆距杨 、墨 ,惧道将日衰也,其言岂得已哉?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余则曰“人正则书正 ”,《取舍》诸篇,不无商、韩之义刻;《心相等论》 ,实同孔孟之思 。六经非心学乎?传经非六书乎?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正人心所以闲圣道也。子舆距扬墨于昔,予则放苏米于今,垂之千秋 ,训者复起,必有知正书之功,不愧为圣人之徒矣。
译文:况且文章学术 ,治国方略,都是人心引起的。如果人不端正,所引发的思想观念就会是偏邪的 。孔子编纂《春秋》 ,孟子抗距杨朱,墨翟的学说,都是因为担心正道的衰微 ,他们的言论难道不是不得已才发表的吗?柳公权说:“心意是端正的,笔法就会端正。”我想说的是“人品是端正的书法就会端正。”下文的《取舍》各篇的主张,并非没有商鞅、韩非的严刻;《心相》等篇的议论,实在符合孔子 、孟子的思路 。六经不是良知之学吗?传布六经的不是文字吗?使书法纯正 ,是用来使人心纯正的;使人心纯正是用来维护圣人之道的。从前孟子抗距杨朱墨翟的学说,现在我要放逐苏轼、米芾的书法。我的主张流传到千秋之后,有识之士一定会知道我促使书法纯正的功绩 ,这样我就不愧是与圣人同类的人了 。
2、古今:
1、书契之作,肇自颉皇;佐隶之简,兴于赢政。他若鸟宿芝英之类 ,鱼虫薤叶之流,纪梦瑞于当年,图形象于一日 ,未见真迹,徒著虚名,风格既湮 ,考索何据?信今传后,贵在同文;探赜搜奇,要非适用。故书法之目,止以篆 、隶、古文 ,兼乎真行草体;书法之宗,独以羲、献 、萧、永,佐之虞、褚 、陆、颜 。他若急就、飞白 ,亦当游心;欧 、张、李、柳,或可涉目。所谓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初规后贤,冀追前哲 。匪日生今之世,不能及古之人 ,学成一家,不必广师群妙者也。米元章云:“时代压之, 不能高古。 ”自画固甚。又云:“真者在前 ,气焰慑人”畏彼益深 。至谓:“书不入晋,徒成下品。”“若见真迹,惶恐杀人。 ”既推二王独擅书宗,又阻后人不敢学古 ,元章功罪,足相衡矣 。
译文:古文字的产生,肇始于仓颉;隶书的便捷 ,兴起于秦始皇。其他如鸟书 、转宿篆、芝英书之类,鱼书、虫书、薤叶书之流,以及当年因梦境 、祥瑞创造的字体 ,只不过是一时偶发形象的刻画,只有虚幻的名称,却没人见过他们的真面目 ,既然它们的书写风格都已埋没,又有什么考察求索的依据呢?取信今人、传之后世,只有依靠统一的文字;而上面提到的那些字体 ,一味地探索玄妙、搜求奇特,其实并没有什么使用价值。所以书法涉及的字体名目,主要就是篆书 、隶书和古文,再加上楷书、行书和草书;书法的正宗 ,只能是王羲之、王献之萧子云和智永诸家,再辅以虞世南 、褚遂良、陆柬之和颜真卿等人 。此外,章草飞、白书也是也要适当留意 ,欧阳询 、张旭、李邕、柳公权等人也可加以关注。常言道以上品为取法对象,所能达到的只不过是中等水平。因此,学习书法首先要效法后世有才能的书家 ,然后向上溯源,追求淳古的风范 。不是今人比不上古人,也不是自成一家而不必广泛学习古代名家们的妙处。米芾说:“因为有时代的限制 ,所以不能高雅古朴。”这实在是严重的自我封闭 。又说:“古人的真迹摆在眼前,气焰慑人。”这又是对前贤过分畏惧。他还说:“不符合晋人格调的书法,其品第是低下的。 ”又说如果见不到古人的真迹 ,就会感到万分惶恐 。“既主张只有王羲之 、王献之父子才是书法的正宗,又发表种种应言说阻拦后人,可以说米芾的功绩被其过失抵消了。
2、噫!世之不学者固无论矣,自称能书者有二病焉。岩搜海钓之夫 ,每索隐于秦汉;井坐管窥之辈,恒取式于宋、元,太过不及 ,厥失维均 。盖谓今不及古者,每云今妍古质;以奴书为诮者,自称独擅成家。不学古法者 ,无稽之徒也;专泥上古者,岂从周之士哉!夫夏彝商鼎,已非污尊坏饮之风;上栋下宇 ,亦异巢居穴处之俗。生乎三代之世,不为三皇之民,矧夫生今之时 ,奚必反古之道!是以尧、舜 、禹、周,皆圣人也,独孔子为圣之大成;史、李 、蔡、杜,皆书祖也 ,惟右军为书之正鹄 。
译文:世间不学习的固然不论了,自称能书的有两个毛病呀:广泛搜寻的人,每索隐于秦、汉;眼界窄小的人 ,常取法于宋 、元。太过与不及,其失是相同的。大致称今不及古的人,每说今书妍美古书质朴;以奴书为讥消的人 ,自称独自据有一家之法 。不学古法的,无稽之徒呢;专拘泥上古的,难道跟从周代的士人吗?那夏彝商鼎 ,已不是掘地为坑当酒尊以手捧饮的风气;宫殿上栋下宇的建筑,一也不同巢居穴处的习俗。生于三代之世,不为三皇之民 ,何况生今之时,何必复古之道?所以尧、舜、禹 、周皆圣人呢,独孔子为圣之大成; 史、李、蔡 、杜皆书祖呢,只右军为书之正确的目标。
3、奈何泥古之徒 ,不悟时中之妙,专以一画偏长,一波故壮 ,妄夸崇质之风 。岂知三代后贤,两晋前哲,尚多太朴之意。宣圣曰: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孙过庭云: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审斯二语,与世推移 ,规矩从心,中和为的 。谓之曰天之未丧斯文,逸少于今复起 ,苟微若人,吾谁与归。
译文:奈何泥古之徒,不明白立身行事合乎时宜、无过与不及之妙;专以一画特别擅长,一波特别豪壮 ,胡夸推重质朴之风。岂知三代后贤,两晋前哲,尚多原始质朴大道之意 。宣圣说:“文华质朴配合得宜 ,然后君子。”孙过庭说:“古不违背时尚,今不等同低劣。”细察此二语,与时世推移 ,规矩顺从心意,中和为准绳 。如果说天之未丧亡此文,逸少于今天再起 ,卑下低微如普通人,我将跟从谁?
3、辩体:
1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 ,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
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 ,宜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爰作书契,政代结绳 ,删述侔功,神仙等妙 。苟非达人上智,孰能玄鉴入神?但人心不同诚如其面 ,由中发外,书亦云然。所以染翰之士,虽同法家 ,挥毫之际,各成体质,考之先进 ,固有说焉。孙过庭曰“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操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 ,溺于滞涩 。”此乃舍其所长,而指其所短也,夫情悟其所短 ,恒止于苦难;恃其所长,多画于自满。孙子因短而攻短,予也就长而刺长。使艺成独擅 ,不安于一得之能;学出专门,益进于通方之妙。理工辞拙,知罪甘焉 。
译文:人为万物之灵 , 是因为人的全身是由心灵主宰的。心灵达到一定的高度,含蕴它就成了道德,彰显它就成了才能 ,培育它就成了功业,树立它就成了节操,表达它就成了文章,运化它就成了字迹 ,取代了结绳的记事方式其功绩与著书立说是同样的,其奇妙比得上神仙。如果不是具有极高智慧的通达之人,谁能深刻观察到这里面的神奇?但是如同人的脸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的心灵也是不一样的,人的内心外化为书迹,也就是种种不同的表现 。所以就算濡墨作书的人同样都是行家 ,他们在创作中也会各有各的体势、气质。先辈对此早有议论。孙过庭说:“拘谨顾忌的人其书法有拘束的毛病;轻率简慢的人其书法有不合规矩的毛病;暴跌张狂的人,其书法过分剽悍急迫;犹豫不决的人,其书法流于迟滞生涩 。 ”这样的议论是搁下了书写者的长处 ,书写者就可以不再为短处所困;依赖自己的长处,书写者就会被自满情绪所限。孙过庭针对书写者的短处展开讨论,我则针对书写者的长处展开批判 ,使他们能够成就专门的优长而不沾沾自喜,致力于某一方面而更向全面全面精通的高度去发展。或许我的言辞并不巧妙,然而我的道理却是切实可行的;如果有人要指责我,我甘愿领受他们的指责 。
2、夫人之性情 ,刚柔殊禀;手之运用,乖合互形。谨守者,拘敛襟怀;纵逸者 ,度越典则;速劲者,惊急无蕴;迟重者,怯郁不飞 ,简峻者,挺掘鲜遒;严密者,紧实寡逸;温润者 ,妍媚少节;标险者,雕绘太苛;雄伟者,固愧容夷;婉畅者 ,又惭端厚;庄贤者,盖嫌鲁朴;流丽者,复过浮华;驶动者,似欠精深;纤茂者 ,尚多散缓;爽健者涉兹剽勇;稳熟者,缺彼新奇。此皆因夫性之所偏,而成其资之所近也 。他若偏泥古体者 ,蹇钝之迂儒;自用为家者,庸僻之俗吏;任笔骤驰者,轻率而逾律;临池犹豫者 ,矜持而伤神;专尚清静者,枯峭而罕姿;独工丰艳者,浓鲜而乏骨。此又偏好任情 ,甘于暴弃者也。第施教者贵因材,自学者先克已。审斯二语厌倦两忘 。与世推移,量人进退 ,何虑书体之不中和哉?
译文:人的性情有刚有柔,他们来自天生的禀赋;手的运用,有时与心思背离不协,有时又配合协调。严谨安分的人 ,其书法拘束而不通达;豪放飘逸的人,其书法偏离了典范的法式;敏捷强劲的人其书法惊异急促而不蕴藉;和缓慎重的人,其书法顾虑拘谨而不活跃;简括峻拔的人 ,其书法生硬突兀而不遒劲;严肃密实的人,其书法收束质实而没有逸致;温和润泽的人,其书法妍美妩媚而缺少高怀;追求枝节奇异的人 ,其书法雕琢描画而过于苛细;雄奇壮伟的人其书法本来就乏于从容和缓;委婉畅快的人其书法却又亏于端严厚实;庄重质朴的人其书法近似钝拙而没有韵致;风流华美的人,其书法又过于华而不实;迅捷活泛的人,其书法似乎缺乏精密深邃之意;纤巧华茂的人 ,其书法尚且多有散漫迟缓之态;爽快劲健的人,其书法涉及剽悍张狂之弊;很重老到的人,其书法又欠缺新意奇趣。凡此种种 ,都是任凭各自性情的偏好,而成就了与其资质接近的书法样式 。此外偏执地拘泥于古体的人,其书法如同步履迟滞的腐儒;只凭自己主观意图行事的人,其书法如同庸俗褊狭的小吏;用笔放任疾速的人其书法轻率而超出了法度;提笔作书却又犹豫不决的人 ,其书法矜持而神采受到了影响;单单追求清新刚劲的人,其书法枯槁突兀而缺欠姿容;一味修习丰满艳丽的人,其书法浓厚光亮却缺乏骨力。这又是偏偏喜欢放任自己的性情 ,甘愿自暴自弃人,但是施教的人贵在甄别对象,自学的人先要约束自己。细究这两名话 ,厌恶和疲劳都会忘掉 。顺随世事的浮沉,考量人们性情的特点来决定进退的方向,何必担忧书法的体势不能达到中和的境地呢?
4 、形质:
1、穹壤之间 ,齿角爪翼,物不俱全,气禀然也。书之体状多端 ,人之造诣
各异,必欲众妙兼备,古今恐无全书矣。然天地之气,雨旸燠寒 ,风雷霜雪,来备时叙,万物荣滋;极少过多 ,化工皆覆 。故至圣有参赞之功,君相有燮理之任,皆所以节宣阴阳而调和元气也。是以人之所禀上下不齐性赋相同 ,气习多异,不过曰中行、曰狂 、曰狷而已。所以人之于书,得心应手 ,千形万状不过日中和、曰肥、曰瘦而已 。
译文:天地之间,任何一种生物都 不可能同时长有牙齿 、角、爪和翅膀,这是受之于自然造物的结果。书法的体势、样式多种多样 ,人的造诣各有不同,设若一定要使书法具备所有的妙处,那么恐怕从古到今都不会有真正完美的书法了。然而天地之气是有变化的,有雨天 、晴天 ,也有温暖寒冷;有风有雷,也有霜有雪;如果它们顺随时序的变化,万物就会繁荣地生长;而如果它们要么极少 ,要么过多,万物的生长就会被破坏。因此,至圣先贤有参与协助造化的功业 ,帝王将相有谐调天地阴阳的重任,这都是用来调节阴阳、调和元气的 。尽管人的天性是一致的但人的禀赋有高低的不同,后天养成的习惯也不大一样 , 概而言之大致可以分为合乎中道、一味进取和拘谨保守三类。书法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的。所以人在书法上的表现可以相应分为中和、肥 、瘦三类 。
2、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 ,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犹太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 ,不长不短,为端美也,此中行之书也。若专尚清劲 ,偏乎瘦矣。瘦则骨气易劲,而体态多瘠 。独工丰艳,偏乎肥矣;肥则体态常妍 ,而骨气每弱。犾人之论相者,瘦而露骨,肥而露肉 ,不以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尚也。使骨气瘦峭 ,加之以沉密雅润,端庄婉畅,虽瘦而实腴也 。体态肥纤,加之以便捷遒劲 ,流丽峻洁虽肥而实秀也。瘦而腴者,谓之清妙,不清则不妙也。肥而秀者 ,谓之丰艳, 不丰则不艳也 。所以飞燕与王嫱齐美,太真与采苹均丽。譬夫桂之四分分 ,梅之五瓣,兰之孕馥,菊之含丛 ,芍药之富艳,芙蕖之灿灼,异形同翠 ,殊质共芳也。临池之士,进退乎肥瘦之间,深造于中和之妙,是犾自狂狷而进中行也 ,慎毋自暴且弃哉。
译文:判断书法如同评定相貌,不肥不瘦,不高不矮 ,才是恰如其分的美 。如果有这么一种书法,长短合适,轻重平衡 ,阴阳得宜,刚柔相济,那么它就是恰到好处的书法。假如单一地崇尚清劲 ,就会使书法偏向瘦的一面;字瘦了,虽然骨气易于强劲,但体态难免单薄。假如一味地追求丰艳 ,就会使书法偏向肥的一面;字肥了,虽然体态常常妍美,但骨气往往薄弱 。就象人们评定相貌一样,瘦到显露骨头的程度 ,胖到显露肥肉的程度,那当然是不美的;瘦而看不出骨头,胖而没有多余的肉 ,那才是美好的。骨气清瘦峭拔的书法,假设加上深沉温润,那么它就既是端庄的、又是流畅的 ,它的瘦就只是表面的,而实际则是丰腴的。体态丰满纤弱的书法,假设加上简捷遒劲 ,那么它就既是流丽的,又是严整的,它的肥就只是表面的而实际则是秀美的 。表面瘦而实际丰腴的称之为清新美妙 ,不清新就不美妙了。表面肥而实际秀美的,称之为丰腴艳丽,不丰盈也就不艳丽了。所以,清妙的赵飞燕和王昭君是美的 ,丰艳的杨玉环和江采苹也是美的 。比如桂花分为四瓣,梅花分为五瓣,兰花含蕴香气 ,菊花笼络聚集,芍药富丽鲜艳,荷花灿烂亮丽 ,它们形状各异而无不葱翠,质地不一而共同芬芳。学习书法的人士,要在肥瘦之间增损调整 ,以达到精深的中和妙境,这就象可以从急躁激进或拘谨保守提升到合乎中道一样,可千万不能自暴自弃呀。
5 、品格:
1、夫质分高下 ,未必群妙攸归;功有浅深,讵能美善咸尽 。因人而各造其成,就书而分论其等,擅长殊技 ,略有五焉:一曰正宗,二曰大家,三曰名家 ,四曰正源,五曰傍流。并列精鉴,优劣定矣。
译文:人的天资有高下之分 ,不一定具备众多的优长;所下功夫有深有浅,那里能尽善尽美。自身条件决定了所能达到的高度,因而人们的书法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 。根据书家各自的擅长和特殊的技能 ,大概可以分为五等:一是正宗,二是大家,三是名家 ,四是正源,五是傍流。下面将列出五个等级确切的鉴别方式,它们的优劣就可以确定了。
2、会古通今,不激不励;规矩谙练 ,骨态清和;众体兼能天然逸出;巍然端雅,奕矣奇鲜 。此谓大成已集,妙入时中 ,继往开来,永垂模轨,一之正宗也。篆隶章草 ,种种皆知;执使转用,优优合度;数点众画,形质顿殊;各字终篇 ,势态迥别;脱胎易骨,变相改观。犹之世禄巨室,方宝盈藏 ,时出俱陈,焕惊神目,二之大家也 。真行诸体彼劣此优;速劲迟工,清秀丰丽;或鼓骨格 ,或炫标姿;意气不同,性真悉露。譬之医卜相术,声誉广驰 ,本色偏工,艺成独步,三之名家也。温而未厉 ,恭而少安;威而寡夷,清而欠润;屈伸背向,俨具仪刑;挥洒张驰 ,恪遵典则 。犹之清白旧家,恪尊典则。犹之清白旧家,循良子弟 ,未弦新业,不坠先声,四之正源也。纵放悍怒,贾巧露锋;标置狂颠 ,恣来肆往;引伦蛇挂,顿拟蟇蹲;或枯瘦巉岩,或浓肥而泛滥 。譬之异卉奇珍 ,惊时骇俗,山雉片翰如凤,海鲸一鬣似龙也 ,斯谓傍流,其居五焉。
译文:在古今之间融会贯通,不激昂 ,不凌厉;规矩纯熟,骨气清静,态度平和;擅长各种字体 ,流露一派天机;格调巍然端庄,极其神奇鲜活。如此水平的书家可以称得上集大成者,其妙处随时符合中道,他们继往开来 ,留下了永久的典范,这是作为第一等的“正宗”。熟悉篆书 、隶书章草等各种字体,轻松掌握执、使、转 、用等笔法的要领;很多个点、很多个笔画并列出现时 ,其形体和气息有着丰富的变化;每个字,乃至全篇的字,其体势、姿态迥然有别;有脱胎换骨的奇妙 ,极千变万化之能事 。好比世袭俸禄的大户人家藏有很多来自各方的宝物,不时地拿出来摆放陈列,令人炫目惊心 ,这是作为第二等的大家。楷书,行书等各种字体,有的写的好一些 ,有的写得差一些。或快而有力,或慢而工整;或清新秀美,或丰腴艳丽;或振作骨气,或显示风姿;虽然意态气概各不相同 ,但真情实感充分流露 。好比医卜相术之士声名远扬,而其本人的确有独一无二的技艺,这是 作为第三等的“名家”。温和而不够果断 ,庄重却稍歉安祥;威严而缺少平和,清瘦却歉缺润泽;伸缩向北,严格地符合法度;挥洒张弛 ,谨慎地遵从准则。好像清白的没落人家,年轻的一代安分守己,尽管没有开创新的事业 ,但也没有失去祖先的名声,这是作为第四等的“正源 ” 。放纵剽悍,气势强盛;卖弄技巧 ,暴露锋芒;标榜癫狂,往来恣肆;竖画就像挂在树上的蛇,顿笔如同蹲着的蛤蟆;或枯瘦而险峭,或浓重而散漫 ,这好比特殊的花卉和奇怪的物品,能使一般人大感惊诧,如同山鸡只有几片羽毛像凤 ,海鲸只有一条鱼髻像龙,这是作为第五等的“傍流”。
3 、夫正宗尚矣,大家其博 ,名家其专乎,正源其谨,傍流其肆乎。欲其博也先专 ,与其肆也宁谨 。由谨而专,自专而博,规矩通审 ,志气平和,寝食不忘,心手无厌虽未必妙入正宗,端越乎名家之列矣。
译文:正宗为上 ,大家渊博,名家专一,正源严谨 ,傍流肆意。要想渊博,先要专一;与其肆意,不如严谨 。从严谨到专一 ,从专一到渊博,,规矩通达明了 ,志气淡泊平和,寝食不忘书法要义,心摹手追而不自满 ,经过这样的步骤,虽然不一定能达到高妙的正宗境地,但一定能够超越名家的行列。
书画鉴定的鉴定知识
一、姓氏源流
姚(Yáo)姓源出有三:
1、出自妫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所载,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帝的后裔 ,因生在姚墟(今河南省范县南,一说在今山东省荷泽县东北),后世子孙便以居地为氏。又相传舜在当帝之前 ,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 。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 ,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 ,并且封他于陈。传至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 。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2、出自子姓。据《路史》所载 ,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裔,姓子,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
3 、他族改姓而来。据《晋书》所载 ,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西)姚姓,本为羌人,其先世为羌酋;金时女真人有改姚姓者;明赐元人饶五十姓姚名智;德昂族拉耐氏族 ,汉姓为姚;今苗、水、羌 、拉祜、满、彝 、蒙古、土家、壮 、白、俄罗斯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虞舜 。舜是上古五帝之一,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舜的父亲为瞽瞍,生舜于姚墟 ,故舜也称姚舜,又因出自有虞氏,所以也称虞舜。舜在当天子之前 ,名声就很大,尧帝曾把两个女儿嫁给他 。尧死后,舜即位 ,他劝农耕桑,治国有方。舜的后世子孙以舜的出生之地命氏,遂为姚姓,他们尊舜为姚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早期姚姓因家族势力不足 ,故繁衍得较为缓慢,在东汉以前,姚姓已有徙居今河南 、山西、广西、四川、浙江等地者。王莽篡权后 ,代睦侯田丰之子田为避王莽之乱迁居吴郡,改为妫姓,再传五世孙敷 ,复为姚姓,居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子孙沿袭未改 。至晋代永嘉年间 ,南安赤亭羌族一支在其首领姚弋仲率领下,从赤亭迁到榆眉(今陕西千阳),后赵时被徙关中 ,后姚弋仲被任为西羌大都督,率羌众数万居于清河之滠头(今河北枣强县东北)。二十年后,其五子姚襄率领部众返回关中,在三原被杀 ,襄弟姚苌降于前秦,不久攻入长安。南北朝时西魏有吴兴武康人姚僧垣及其次子姚最入长安,姚僧垣之长子姚察则仕陈为吏部尚书 ,陈亡后,姚察及其子姚思廉被安置在雍州万年县(今陕西西安西北),至隋时形成当地一大望族 。当今中国之姚姓大多来自上述两支姚姓 ,在唐代以前,就已成为今浙江吴兴和甘肃陇西一带望族。唐初,陈政 、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 ,有光州固始人、任府兵队正的姚廉洁随之入闽。此期不久,唐姓繁衍的甚为广泛,除遍及大江南北外 ,还有姚姓前往辽宁,并有陕、甘 、豫之姚姓人入迁云南、四川 。其中云南的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最多,故唐武德四年,因此地多姚姓而置姚州。两宋时 ,姚姓已分布于今河北 、河南、山西、山东 、四川、江西、江苏 、浙江、福建、广东、辽宁等地。明初,姚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 、河南、河北、东北等地 。明末张献忠屠川后 ,有姚姓湖广填四川。此际姚姓已广布大江南北,尤以江苏 、浙江为最集中。清初,有姚姓赴台 ,进而播迁海外者 。 如今,姚姓分布广泛,尤以四川、江苏、浙江 、安徽多此姓。上述四省姚姓约占全国汉族姚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姚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四位的大姓 ,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五。
三、历史名人
姚 合:姚崇曾孙,唐代著名诗人 ,元和进士,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其诗派亦称武功体 ,所作诗篇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喜为五律,刻意求工 ,颇类贾岛,故姚贾并称,其诗为宋江湖诗派所师法 ,有《姚少监诗集》、《极玄集》 。
姚 崇:唐初著名政治家,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则天 、玄宗朝宰相。为政清廉 ,深得众望,后来宋景继他为相,史称“姚宋” 。姚宋曾孙姚合 ,元和进士,官终秘书监。因曾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他开创的诗体也称武功体 。姚崇玄孙姚瑁,长庆进士 ,湖、常二州刺史。
姚 麟:五原(今内蒙自治区包头市西北)人,宋代都指挥使,节度建雄、定武军 ,用兵沉毅多奇策。有功不自夸,治军严明,声盖一时 。
姚 燧: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人 ,元朝学者,其诗文有西汉风格,名噪一时 ,有《牧庵集》传世。另有《国统离合表》。
姚 范:安徽省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乾隆进士 ,其学深究遗经,综括精粹,有《援鹑堂笔记》及诗文集 。
姚 鼐:姚范的侄子,清代著名文学家。与方苞 、刘大槐创立了清代散文重要流派——桐城派 ,曾参加过清代《四库全书》的编纂,其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 ,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散文上。著有《古文辞类纂》、《惜抱轩文集》 、《诗集》等。
姚 莹:姚鼐孙,进士及第,鸦片战争中奋力抵抗英军 ,累官至广西按察使 。
姚 燮: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 ,浙江镇海人。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三应会试不第。他多才多艺,诗、词、曲 、骈文、绘画俱工 ,成就最大的是诗 。他身经鸦片战争甬东之役,所写诗篇具有诗史的意义。他继承了乐府诗现实主义精神,采用比较通俗易晓的语言,许多歌谣体的诗 ,叙事性强,富有形象性。著有诗集《复庄诗问》、《疏影楼词》等 。
姚戈仲:西晋永嘉年间人,一个羌族部落的首领 ,他率领他的部落从赤亭迁到榆眉,后赵时被徙关中。公元323年被任为西羌大都督,率羌众数万居于清河。公元352年他的五儿子姚襄率领部众返回关中 ,在三原被杀 。姚襄弟趁淝水之乱攻入长安,建立了威震四方的后秦。建都于今陕西西安西北。
姚昙度:乌程人,南朝齐著名画家 ,专工绮罗屏帐,其所画神鬼一类,在当时尤称绝妙 。
姚僧垣 、姚察、姚最:吴兴郡武康人 ,父姚僧垣为北周著名医学家,有《集验方》、《行记》行世;长子姚察历仕梁 、陈、隋三朝,历任高级行政官员,以廉洁闻名。次子姚最 ,继谢赫完成《续书品》,凡所论断,出以俪诗 ,气体雅博。
姚思廉:唐初史学家,江苏吴兴人,后迁入关中 ,为今天的陕西西安市人。编纂有《梁书》50卷、《陈书》30卷 。他的孙子姚寿博涉经史,育才辩,武后时他任地官尚书 ,姚寿弟姚班自幼聪明好学,官至户部尚书,亦善经史 ,撰有《汉书绍卷》40卷。
姚天福:元绛州稷山人(今属山西省),初以材辟为怀仁丞,累迁至监察史。忠直敢言,曾廷斥阿合马 ,忽必烈赐名“巴尔思 ”(虎)历河东 、淮西、湖北、辽东诸道按察史、刑部尚书,拜参政知事 、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 。
姚长子:明朝浙江会稽人,嘉靖三十四年倭寇进入县境 ,逼迫他作向导。他把敌人引到四面皆水的化人坛,并于事先密秘吩咐乡亲撤桥,断其后路。倭寇中计 ,遂为明军所围歼 。而姚长子因此殉难。事后,被乡人尊为英雄。
姚广孝:江苏苏州人,明朝僧人 ,通儒术,工诗画 。因参与燕王朱棣策动起兵,成祖即位 ,论功第一,准复原姓姚,赐名广孝。
姚文田:清学者。字秋农,浙江省归安(今湖州市)人 ,嘉庆进士,官礼部尚书 。治学宗宋儒,亦取汉学之长 ,治学宗宋儒,著有《易原》、《说文声系》 、《邃雅堂集》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于今天的浙江临安 、余杭、德清一线西北 ,兼有江苏宜兴等地。
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分汉阳置郡,治所在今天的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于今天的甘肃陇西县东部以及定西、武山等县 。隋初废。
2 、堂号
姚姓的主要堂号有:“仁圣堂”、“耕历堂”、“存仁堂 ” 、“南安堂”、“世德堂”、“吴兴堂 ”、“藻镱堂” 、“谐孝堂”、“耕山堂”、“承德堂 ” 、“重华堂”、“上郡堂”等。
============================================================
姚姓宗祠通用联
〖姚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书法魏晋;
史撰梁陈 。
——佚名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画家姚绶 ,字公绶,号榖庵、云东逸史 、江西逸史,又称丹丘先生 ,嘉善人。天顺年间进士,官监察御史、江西永宁知府。擅长画山水,取法于吴镇、王蒙,好作沙坳水曲景色 ,墨色苍润;也写竹 、石;工行草书,取法魏晋;又能诗,有《榖庵集》 。下联典指唐初史学家姚思廉 ,字简之,本为吴兴人,后迁关中为万年人。父亲姚察 ,在南朝陈任吏部尚书,入隋著梁、陈二史,未完成而去世。他从小跟从父亲学汉史 ,得家学,在隋为代王杨侑侍读,入唐为秦王文学馆学士 ,贞观年间官至散骑常侍 。根据家传文稿,兼采其他书籍,撰成《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卷。
爵封梁国;
文重桐城。
——佚名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姚崇,本名元崇 ,改名元之,为避开元年号,又改名崇 ,陕州硖石人 。历任武则天 、睿宗、玄宗三朝宰相。睿宗时,因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以削弱其权力,被贬职;开元初年又任宰相 ,封梁国公,曾奏请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营建佛寺道观 ,奖励群臣劝谏等十事,并纠正当时不敢捕杀蝗虫的陋习,推行焚埋法 ,减轻了灾情。下联典指清代散文家姚鼐,字姬传,室名惜抱轩,又称惜抱先生 ,安徽省桐城人。乾隆年间进士,官刑部郎中、记名御史 。历主江宁 、扬州等地书院长达四十年,治学以经为主 ,兼及子史、诗文,为“桐城派 ”主要作家。有《惜抱轩全集》。
爵封梁国;
派衍桐城 。
——佚名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学闳两汉;
书撰梁陈。
——佚名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翰林学士姚燧,字端甫 ,柳城人 。少从许衡游,有西汉风。有《国统离合表》、《牧庵集》。下联典指隋代散骑常侍姚察,励精学业 ,授秘书丞,敕成陈 、梁二史,未毕 ,临亡,戒子思廉续成之 。
文明世泽;
元德家声。
——佚名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虞舜时代,为华夏文明肇始期 。下联典指舜禅让于禹 ,斯为元(大)德。
弘文学士;
庐墓家传。
——佚名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姚思廉,累官弘文馆学士。下联典指宋·姚栖云与其子、孙、曾孙,四世孝亲 ,庐墓终丧 。
-----------------------------------------------------------------
〖姚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远山岚邑近;
斜日树阴疏。
——姚伦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姚伦《过章秀才洛阳客舍》诗句联。姚伦,唐代任扬州大都督符参军 。
大典光华厦;
文章耀桐城。
——佚名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诗画家姚广孝,长洲人。十四度为僧 ,工诗画,识阴阳数术之学,为燕王心腹谋士 。燕王立 ,录功第一,拜太子师。尝监修《太祖实录》,纂修《永乐大典》等。下联典指清代散文家姚鼐(1731-1815) ,字姬传,桐城人 。乾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参与纂修《四库全书》。辞官后主持江南紫阳 、中山等书院 。工古文,与方苞等为“桐城派”代表 ,提倡唐宋古文传统,对清代经学、文学影响很大。所著《登山泰山记》等山水文章,为后人称道。有《古文辞类纂》、《惜抱轩文集》 、《竺集》等。
父子成双史;
兄弟号二姚 。
——佚名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代散骑常侍姚察。下联典指宋代都指挥使姚麟 ,字君瑞,节度建雄定武军,用兵沉毅多奇策。有功不自夸 ,治军严明,下乐为之用 。兄弟均立大功,声盖一时 ,吴中号“二姚”。
-----------------------------------------------------------------
〖姚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建德长绵世泽;
虾湖丕振家声。
——姚文然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贵池市姚氏宗祠联 。上联典出该支姚氏由建德县迁来。下联典出该祠为虾湖(因产大白虾而得名)旧址。
-----------------------------------------------------------------
〖姚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但觉眼前生意满;
须知世上苦人多 。
——姚文然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进士姚文然自题联。姚文然,字弱侯,桐城人。入清授国史院庶吉士 ,累官刑部尚书 。于国家利害、吏治得失、民生休戚等,知无不言。所著奏疏及诗文集,皆质实醇厚,有古风 ,卒谥端恪。
立定脚跟竖起脊;
展开眼界放平心。
——姚元之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进士 、收法家姚文之自题联 。姚元之,字伯昂,桐城人。官至左都御史。工隶书、行草 ,画笔亦妙 。有《竹叶亭杂诗稿》。
天开美景风云静;
春到人间气象新。
——姚琛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通判姚琛撰书春联 。姚琛,字弦璧,潮阳人。由抚州通判迁顺天治中 ,之官三日,即疏乞归养,以孝闻。乡人多所感化 。
寨主子终谐贵妇;
刺史女得偶相公。
——佚名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姚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大臣姚姚崇事典 。
-----------------------------------------------------------------
〖姚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抗心希古 ,任其所向;
含毫命素,动必依真。
——姚察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隋代散骑常侍姚察《名画记》联语。
既儆既戒,惠此中国;
来旬来宣 ,玉于太原。
——江碧山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碧山赠姚亮甫联 。
书画鉴定仅仅凭借肉眼与经验识别,其可靠性有很大的局限性,也存在困难并很难形成说服力,尤其是在拍卖现场或研讨会上;行业内都通过辅助性的便携式视频显微镜来进行现场识别! 如Anyty的MSA200\WM401TV等显微镜识别可把微小的东西放大 ,在100-200倍率左右就可很清晰看到宣纸的材质、墨迹的深浅、印章的细节 、力度等信息,在显微镜下一目了然,有经验的古画、字画爱好者 ,根据这些信息,就可判断字画的年代、出入及真伪。
也因便携式视频数码显微镜的分享性比较强,适用于现场(拍卖会 、客户现场、朋友间的分享);又可实时拍照摄像 ,可进行对比存储;且便携式数码显微镜一般都有对比及测量功能,是辅助书画的鉴定分析必备工具。
书画家的字号、籍贯和生卒时间
掌握书画家的字号 、籍贯和生卒时间,对于书画的鉴定工作很有帮助 。这些问题往往被某些作伪者忽略 ,假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话,那么,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看出问题。例如:明代沈度《梅花百咏》册 ,《石渠宝笈》卷三之十六著录,款云成化十四年秋七月望后一日,沈度书于春草堂。考沈度元代至正十七年丁酉生,明代宣德九年甲寅卒 ,78岁 。成化十四年沈度已死去45年了,所以这件字册不用看实物也能肯定是伪品。又如:明代姚绶癸《三清图》轴,清代方?颐《梦园书画录》卷八之十五著录 ,款云三清图,永乐五年岁在丁亥秋日写,云东逸史公绶。考姚绶永乐二十一年癸卯生 ,弘治八年乙卯卒,73岁 。永乐五年姚绶尚未出生,所以 ,可以肯定这件东西也是伪品。正因为书画家的生卒时间对书画的鉴定有直接关系,所以就必须尽可能多掌握它。
但是,有些书画家的生卒时间等问题 ,在过去的文献中,有的没有记载,有的记载不够真确,这样 ,作品本身就变成了第一手材料,它能补充文献的不足或纠正文献的错误 。
例如:有些书画家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但在文献上根本就查不到这位画家 ,更谈不上弄清他的字号、籍贯、生卒时间 、艺术专长和主要活动了。这样的例子是相当多的。
又如:宋代赵孟坚(子固)的生卒时间,许多文献记载为生于南宋庆元五年己未(1199),卒于元代元贞元年乙未(1295) ,97岁。有人对此有怀疑,但一直未能解决 。1962年《文物》第12期,刊载了蒋天格同志对这个问题的考证文章 ,推算出大约卒于景定五年至咸淳三年以前,依然还没有作出肯定的结论。我们根据赵孟坚的朋友顾光题赵氏《水仙》卷诗,中有甲子须臾事 ,蓬来尺五天二句,清楚地说出赵孟坚死在甲子年,即南宋景定五年(1264),时年65岁。这样就解决了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 。
元代柯九思的生年 ,过去有的书籍上的记载是错误的,例如郭味渠《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记载为生于元皇庆元年壬子(1312),天历二年己巳(公元1329年)被拜为奎章阁鉴书博士 ,也就是说,柯九思虚龄18的的时候就担任了这个职务。这样,问题就出来了 ,人虽有天份,大哪有18岁就任奎章阁鉴书博士 钤的呢?显然,这一记载是错误的。那么柯思九的生年应该是哪一年呢?故宫博物院藏元代元代虞集《诛蚊赋》卷 ,后尾纸上有柯九思的题跋,柯氏名款下钤盖了几方印,其中一方印为唯庚寅吾以降 ,这方印章为他的生年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考元代有两个庚寅年,其一是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再一为至正十年(1350)年,柯九思的生年毫无疑问是前一个庚寅年 ,即公元1290年。天历二年己巳时任奎章阁鉴书博士已经虚龄40了。
再如:关于石涛的生卒时间,过去一直有不同的说法,傅抱石《石涛上人年谱》和郭味渠《宋元明清书画家生卒年表》均记载为:生于明代崇祯三年庚午 ,清代康熙四十六年丁亥78岁尚在 。广东省博物馆藏的石涛《山水》册上石涛自题七绝云: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五十孤行成独往 ,一身禅病冷如冰。庚午长安写此。上海博物馆藏的石涛《六十自涛诗》云:庚辰除夜抱疴,触之忽恸恸,非一日语可尽生平之感者 ,父母今生此躯,今周花甲……后接七言诗,其中有……白头懵懂话难前 ,花甲之年谢上天…… 。我们根据这两件作品,都可以推算出石涛生于明代崇祯十四年辛巳(1641),这两件作品都是石涛五六十岁时所作,取的是整数 ,按一般写文章的习惯是可多可少的。看到石涛《花卉》册十开一本,其中画兰花的一开自题诗云:十四写兰五十六,至今与尔争鱼目 ,始信名高笔未高,悔不从前多食肉。又画芍药的一页末识云:丁秋十月拈格斋先生句作画。按丁秋即丁丑,即康熙三十六年(1697) ,上推56年则为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这才是石涛的确实可靠的出生日期 。 历代帝王年号、天干地支方面的常识,对于书画的正确鉴定 ,往往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历代帝王的年号在开始或终结时,常常都不是整年整月,而是相互交叉的。某个皇帝死了 ,又换了个新皇帝,有的就改了元,即换了年号,也有些当年并没有改元 ,依然沿用旧的年号 。例如: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死的,八月朱常洛(光宗)做了皇帝 ,改元泰昌,仅一个月就死了,九月朱由校(熹宗)做了皇帝后就没有改元 ,直到下一年(1621)才改元为天启。我们从某些书籍上看,万历只有47年,泰昌仅有一个月也被算成一年。又如:朱由检(毅宗)是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死的 ,但有的书籍上把这一年算作清代顺治元年 。
我们在书画的落款上,如果看到写为万历四十八年庚申春日或夏日,均是符合逻辑的 ,如果写为万历四十八年腊月,则不符合逻辑,是有问题的。如果落泰昌年号的款,写成泰昌元年庚申春日或夏日 ,也可以肯定是有问题的。崇祯年号的书画款,如果写为崇祯十七年春日,同样是符合逻辑的 ,例如:杨铉《临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卷的款写为:摹宋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时崇祯十七年春月也 。这是无可怀疑的。有些人如果不了解这种历史过程,以为崇祯只有16年 ,就可能将这件作品否定了。
中国传统书画的作者,大都具有相当深邃的文学造诣,有不少书画家 ,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他们的所写所绘,往往与文学有相当的关联 。有一些书画家喜欢写自己的文章或诗词 ,而另外的一些书画家几喜欢写古人或别人的诗词文章;有些画家喜欢临摹古画,或是古人诗意,并在其上题写古人的诗句,而另外一些画家则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上题写自己的所作的诗。这种种情况的产生是由书画家本人的喜欢和购买者的所求而决定的。只有后代人写出前代人的诗词文章 ,而前代人是决不可能写出后代人的诗词文章来的。如果发现了前代人写了后代人的诗词文章的话,可以肯定这件东西是伪造的 。例如:晋代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尾纸上虞集的题诗就是后人伪造的,抄的是倪瓒明代洪武元年戊申题卫九鼎《洛神赋图》卷上的诗。倪诗原文为凌波微步袜生尘 ,谁见当时窈窕身,能赋已输曹子建,善图惟数卫山人。因为顾恺之是无锡人 ,所以作伪者倪诗中卫山人的卫字改成锡山的锡了 。考虞集宋咸淳八年壬申生元至正八年戊子死,他如何能写出倪瓒在洪武元年戊申的题诗呢?如果我们对古诗文不熟悉的话,像这样的问题是看不出来的。
在书画鉴定中 ,还常常用避讳分为避朝讳(避当皇帝及先帝的名字)与避家讳(避作者家中长辈或祖先的名字)两种。在鉴定学中,避朝讳比比较容易掌握,避家讳就比较难以掌握了 。避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将要避讳的字缺写一笔(多为最后一笔) ,另一种是将避讳的字换个意思相尽的替代字,还有一种是将要避讳的字空格不写。例如:故宫博物院藏宋代黄庭坚《千字文》卷,字体完全是黄的笔法,有个别字写得水平较差 ,因为该卷文内写明了是试鸡毫,所以这一点就被忽略过去,该卷本幅确为宋纸 ,并有梁清标收藏印多方,所以我们就初步定为黄庭坚真迹。后来又发现该《千字文》纨扇圆的纨字被改写为团字,应是避宋钦宗赵桓的讳(因纨、桓读音相近而避讳) 。考黄庭坚宁四年(1105)卒 ,距钦宗靖康元年(1126)还有21年,决不可能有未卜先知预算避讳的道理,因此 ,肯定了这卷《千字文》是南宋人摹仿造假的伪品。
又如南宋赵?(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写的已被刻入《三希堂帖》的《行书千字文》卷,将文内玄字改成元 、殷字改成商、树字改成竹、贞字改成清、敬字改成敬字少写最后一笔 、竟字改成馨、恒字改成齐、匡字改成辅 、桓字改成泰、纨字改成团、丸字改成弹 、朗字改成晃、悬字改成迁。共计改写了14个字,都是宋讳 。玄、悬 、朗避赵氏始祖名玄朗 ,敬、竟避太祖匡胤之祖父名敬,殷避太祖之父名弘殷,匡避太祖名匡胤,恒避真宗名恒 ,贞避仁宗名祯,树避英宗名曙,让避英宗生父名允让 ,桓、纨 、丸避钦宗名桓。
又如:约50年前,北京琉璃厂有一幅落款为董其昌的绘画作品,画得很好 ,落款字数不多,作品本幅十分整洁,所以有人要买。后来有人看出了这件作品的毛病 ,落款玄宰的玄字缺写最后一笔,是避清代康熙皇帝玄烨的讳。董其昌死于明崇祯九年,没有活到清代 ,因此就肯定了这件作品是清代人伪造的 。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文史知识的丰富与否,对于鉴别书画的真伪,也有相当重要的重要的作用。如果文史常识不多 ,那么,那种改写的避讳字是不易看出来的,因此也就有可能将作品的真伪断错。
当然 ,运用避讳进行书画断代,首先要了解避讳的时代特点,例如宋代玄、朗等字是由北宋真宗赵桓大中祥符五年开始避讳的 ,在此以前这样的字是不避讳的 。如果见到一幅宋代人写的字或者绘画作品的题诗,款暑是大中祥符五年,对这些不避讳是符合规律的 ,而款为大中祥符五年以后的,这些字不避讳就不合规律,就有问题了。
我们这儿所讲的只是一般的情况 ,此外,也还有极个别特殊的例外,如米芾的《蜀素贴》卷中,前后有两个殷字 ,一个缺一笔,另一个就不缺。这就要根据具体的作品作具体的分析 。
同时,对于避讳问题也不能僵死地一成不变地对待 ,有些临古的书法作品,完全按照原样临而不避讳。例如经过鉴定确为南宋赵高宗所书的《临古二体千字文》卷,就是完全按照唐人原件临写的 ,文内的字均避唐讳(诸如渊、世、民等字均被避讳),而没有一个字是避宋讳的。
总之,避讳的问题是复杂的 ,在书画鉴定中运用避讳来断代,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要依据不同的条件 ,灵活掌握 。
关于“【书 法 理论】项 穆《书 法 雅 言》(附译文)(1-5)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蛋蛋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ndanka.com/cshi/202507-855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蛋蛋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书 法 理论】项 穆《书 法 雅 言》(附译文)(1-5)》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蛋蛋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书 法 理论】项 穆《书 法 雅 言》(附译文)(1-5)”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书 法 理论】项 穆《书 法 雅 言》(附译文)(1-5)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