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杜甫《登高》的赏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杜甫《登高》的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杜甫号称诗圣,其七律多为精品 ,而《登高》被古人推崇为“古今其言律诗第一 ”,(胡应麟语)的确是千古佳作。
此诗前半写景,乃登高见闻;后半抒情 ,为登高感触。而景中含情,是染情之景;情缘景发,与景交融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此联每句三折 ,每折一景:登临高处,萧风倍疾,病体乍受 ,几于摇堕;纵目远眺,秋清气爽,碧空高旷;猿啸入耳 ,声声哀怨。俯视江渚,水清 、沙白;鸟飞其上,如无凭依 ,风拂翮羽,徘徊难归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风吹落叶 ,萧萧飘堕,万山千壑,一片凋零;江水滚滚汹涌而来,排山倒海 ,永无尽头,这意境何等开阔!此四句,句句是景 ,字字是景。诗人目见耳闻,身受心会,犹如一架高速摄影机 ,快门频响,摄下了一个个特写镜头,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而颈联的“悲秋 ”二字 ,乃是这画面的“龙睛” 。作者描绘这画面的语言无一字及秋,但无一言不是秋,无一景不是秋。这秋景的肃杀、凄凉 ,正是作者心境的写照。悲景非景悲,实是诗人心自悲 。这画面中景物,都是实实在在的景,但同时又都内含象征之义 ,寄寓着诗人的国恨家愁,与其身世之悲。“风急”,是写大唐帝国形势混乱 ,政局不稳。其“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象征意义若此 ,可以参证 。“天高”,指皇帝,朝廷政命 ,行事乖戾,并且又是对自己无辜遭受其打击、迫害 、疏远,一直流落僻垠 ,同弟妹离散,天各一方,相会无期的控诉。其“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赴阙下》) ,“皇天老无眼,空谷滞斯人”(《送惠二归故居》),都正可作其注脚。“猿啸哀 ” ,是说猿声清戾,入耳益增其愁 。“鸟飞回”,是自况其避乱流亡 ,羁滞异乡的遭遇。“渚清沙白”,以比其漂泊生活的清贫。这整句写出他由于战乱不靖而故国难归,不得不忍贫含苦 ,滞留江边的困境 。“无边落木萧萧下 ”,象征着国势日颓,和他自身的沦落迟暮。对此既不甘心 ,又无可奈何;无限凄凉悲酸之情溢于言表。“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忧国忧伤时之情,自悲身世之感,与弟妹难以团聚之恨 ,和朋友无法重会之思,种种哀怨,样样苦愁 ,纷至沓来,就像那滚滚扑来的长江之水,浩瀚汗漫、无尽无休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为其偶 ,只不过显晦有别罢了。至此,这江水般的感情洪流已装进景的闸门,随之便倾泻而出 ,直抒胸臆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联八意,层层递进 ,悲愁至绝。“作客”:羁旅异乡已足悲;“常”:表明漂泊已久,艰险倍尝,愈加可悲;“万里 ”:家远 ,欲归更难;“悲秋”:秋景凄惨,目接身触,受其撩拨 ,悲上加悲。“登台”:古人认为九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日月双阳 ,故称重阳 。旧俗重阳节亲友相谐,登高饮酒,欢聚消灾。诗人此次登台 ,本为一解郁闷,而一“独 ”字,却见适得其反:羁旅异乡,本就孤独;一逢佳节 ,倍思亲朋,今登高台,本应欢聚;孑然一身 ,必想“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九日五首之一》)、“坐客醉纷纷”(其二)的热闹场面,从而更增添其孤独之感与思亲之情。“百年”:垂老之年;“他时一笑后 ,今日几人存 ”(《九日五首》之四),今日衰老登台,岂知明年能否再来?况复“多病” ,尚何言哉!总是“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期”(《遣兴》)之意 。这句写绝思亲之切,前句道尽身世之悲。“艰难苦恨繁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一想到自己衰老多病,不由触动其壮志未酬的痛苦——正当国运艰难之际,自己却空老江湖 ,功业无成,两鬓已斑,该是何等痛心!诗人本知“一酌散千愁”(《落日》)但如今思亲怀友 ,蹉跎失意,使他神情颓唐,心境极坏 ,竟连独酌的兴致也没了,刚才已经不得不罢盏停杯,这愁大到了以酒相浇的地步了!结句多解为杜甫患病 ,不复能饮,故被迫停杯;而今忧从中来,也就连举酒浇愁的福分也没有了。实际上不对 。《九日五首》有“重阳独酌杯中酒 ,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许开”,这是说独酌之味,辍饮登台。故“竹叶 ”(酒名)于人无分 。这便是既登台之后所谓的“新停”了。
此诗正如胡应麟所论:“通章章法 、句法、字法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这种写法上的宛转跌宕,内容上的郁结深沉 ,又充分体现了杜诗抑郁顿挫的基本风格。
欲渡黄河冰塞川,潦倒新停浊酒杯 。
著有诗集《骆驼和星》、《梦想或忧伤》,散文随笔集《旷代的忧伤》、《平民的信使》,评论集《胡风集团案:20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 、《守夜者札记》、《自制的海图》、《时代与文学的肖像》 、《午夜的幽光》;自选集《娜拉:出走或归来》;传记《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选编有《绝望的反抗》、《鲁迅语录新编》 、《野百合花》、《鲁迅档案:人与神》等数十种;评注本《鲁迅选集》(五卷);主编有“20世纪外国文化名人书库 ”、“曼陀罗译丛” 、“曼陀罗文丛”、“流亡者之旅译丛 ”、“流亡者丛书” 、“世界散文丛编”、年度“文学中国”系列、《散文与人》、《读书之旅》 、《记忆》等丛书、丛刊。
“欲渡黄河冰塞川 ”的意思——想要渡过黄河 ,冰雪却封冻了河流。
“潦倒新停浊洒杯”的意思——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
“欲渡黄河冰塞川。”
作品出处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作品《行路难·其一》。
作品原文
行路难·其一
[ 唐 ]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品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 ,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 ,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人生道路多么艰难 ,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
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 ,横渡沧海!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 ,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 、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 。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 ,两年后被“赐金放还 ”,变相撵出了长安。《唐宋诗醇》以为《行路难三首》皆天宝三载(744年)离开长安时所作,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裴斐《太白乐府举隅》从之。郁贤皓《李白选集》以为“作年莫考” 。
作品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 ,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 ,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 ,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 ”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 ,却又把筷子放下了 。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 、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 ,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诗人用“冰塞川 ”、“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 、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 ,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 ,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 ”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 ,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 ,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 ,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 ,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 ,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 。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 ,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 ,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 ,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 ,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 、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 ,“金樽清酒 ”,“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两个细节 ,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 ,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 。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 、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 ,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 ,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 ,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 、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拟行路难》的影响 ,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 ,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 ,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此诗多写世道艰难,表达了离愁别绪 。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 ,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 ,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 、《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 、《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 ,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
“潦倒新停浊洒杯。”
作品出处
出自《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作品原文
登高
[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作品译文
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 ,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
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 ,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 ,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 ,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 ,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 ,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 ,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作品赏析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 、动人心弦 。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 ,用“风急 ”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 ,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 ,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 ,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 、鸟飞 ,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 ,如上句“天 ”对“风”,“高”对“急 ”;下句“沙”对“渚”,“白 ”对“清” ,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 ,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 ,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 ”(《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 ,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 ,使“萧萧”“滚滚 ”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 ,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 、“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 ”的“句中化境” ,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 ” ,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 ,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 ”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 ,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 ,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 ”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 ,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 ,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 ,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 ,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 ,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 ,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 ,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 、声、色、态 ,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 ,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 、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 ,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 ,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 ,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 。不只“全篇可法” ,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 ,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 ,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 ,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
关于“杜甫《登高》的赏析”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蛋蛋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ndanka.com/zshi/202508-944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蛋蛋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杜甫《登高》的赏析》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蛋蛋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杜甫《登高》的赏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杜甫《登高》的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杜甫号称诗圣,...